散文 有关水的故事

水事,自然与水有关。

这得从我们村所处的位置说起,本是一马平川、沃野千里的平原地带,好像大地奔跑时,到达我们村高兴劲来了而后纵身一跳,我们村的土地就比周围高处几米来。据说五四年涨大水,大新毛滩处淮河大坝决堤,几乎整个堤北成了泽国,唯独我们那儿安然无恙,成了周围乡邻的避难所。也就是从那时起,“岗上”就成了我们村的代名词,一直延续至今。

既然是个地势比较高的土地,又远离河流(南距淮河十里,北距浍河二十里),是个水资源匮乏的地方。可是,这里的土壤属于两性土,介于水稻土和沙性土之间,夏季既可以种植旱地作物,如大豆、玉米、山芋等;也可以种植水稻。这里的人一根筋,他们收完麦子就翻耕土地,只等老天降下甘霖,好整地插秧。也难怪,大豆最高也就三百斤一亩的产量,而水稻很轻松的就超过一千斤一亩。

村民们种植水稻没有错,遗憾的是水资源跟不上。这里的村民没有“等”、“靠”、“要”的思想,还是在生产队的那阵子,有一条堤坝东西横穿这里,他们就因势利导在坝子的两侧挖沟筑堤,围起了两个大水塘,名曰:“南坝塘”、“北坝塘”。贴进村庄的路西有一片一直荒芜的土地,经过村民商议决定在这里开挖沟渠,当工程进展到一半时,居然挖出七座古墓来,后来通过老辈们断断续续的回顾记忆,确定这个七个古墓里躺着的,是这个村大门旺户的先民,为了纪念他们,此塘开挖完工后,取名为:“七土塘”。靠着苍天降下的雨水,加上这三口大塘储备的水,基本上可以保障水稻整个生长期的用水需求。

土地包产到户后,有户家底盈实的开着手扶拖拉机(那时这种机械叫“多面手”),到县城买个水泵回来,往自家的稻地灌水。老队长气哼哼地跑到抽水机旁,把柴油机的油门给关了,愤愤地骂了句:“瞧嘚瑟的,有本事用桶攉水!就这一塘水,你们这么做还叫别人活不?”这户人家被老队长骂得一时讪讪地,不知道说什么好。按理来说,责任制就是单干,我只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就行了,你管我“抽水”还是“攉水”?再看看左右的这帮亲邻,都在吃力地人工攉着水。这户人家像做了亏心事,悄悄地把水泵拉回家,后又背个桶来攉水。至于“攉水”这种劳动场景已经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但是在那个落后的年代,攉水是把低处的水运往高处农田的最好方式。在桶耳及其对应桶底各栓一根长绳,攉水时需两人站对面配合默契,双手握住绳子弯腰将水桶抛向水里,同时提起灌满水的桶,身体往后仰将桶里的水迅速送到高处,并准确利索地把水倒进稻田。两人如果配合不好,不是桶里瓦不到水,就是桶里的水倒不掉,严重的会一屁股坐到泥水里,引来一片哄堂大笑。也许你会纳闷,那光棍汉怎么办?一个人不能攉水啊!活人,总不能被尿憋着,光棍汉会把一棵树当做人,把另外两根绳拴在树上,自己双手各拉一根绳子。跟初恋的两个人走在大街上差不多,很委屈很别扭地拉拉扯扯,将就着攉着水。每次攉水,光棍汉会很心痛地去抚摸一下对面的树,大热天从塘里提来一两桶水浇在树根上,喃喃道:“老伙计,辛苦你啦!”多数的时候,人们趁光棍汉回家做饭的功夫,你十桶他二十桶的帮光棍汉攉水。而光棍汉心里也明镜着哩,每年桃子熟的时候,他总是把桃子摘下来屁颠屁颠地每户送过去。

下雨的时候,别的村人往家里跑躲雨。而我们村里的老少爷们越是下大雨越是一个个扛起铁锨往田里跑。一来,他们满田埂找黄鳝洞和海虾洞,把洞穴及时堵死,防止落入田里的雨水白白地流走了。二来,他们要把下的雨水引进三大水塘里。他们说,这是老天爷降下的福水,是流动的银子。一旦到了干旱的时候,他们就是靠着这三塘的雨水,去一遍遍浇灌千亩的良田。责任制后,由于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村民们给稻田灌溉那也是自觉的、有序的。那就是你不能别人家头遍水还未上,你就近水楼台先得月马上上二遍水。这里给稻田灌溉次数依次叫作:“头运”、“二运”、“三运”······如果你是外乡人,你就很难理解说的“头运”、“二运”是啥意思。村民给秧苗浇灌水的这一叫法,也是有来头的:乡村庄户人家有个红白喜事,总要宴请乡里乡亲,操办一场像模像样的宴席。来的客多,宴席的桌椅少,一次开席坐不下那么多的人,怎么办?那就分批坐下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最先坐下的就叫“头运宴席”,待“头运”酒足饭饱起身离席,东家忙事的人员会立马收拾碗碟,抹抹座子准备开“二运”宴席。从不用“遍”字到只用“运”字的细微变化中,不难看出村民已把自己栽插的秧苗尊侍为座上客了;同时他们也认为滋润万物的水,不亚于大鱼、大肉、美酒。

一天傍晚,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穿戴整齐分别沿我们村的“北坝塘”、“南坝塘”、“七土塘”步伐一致地兜了一个圈,还时不时的捡起塘边的土坷垃扔进塘里。放牛娃双喜回家见人就说,塘边的那个男人疯了,大热天不回家洗洗哪里凉快哪里去,倒跑到塘边瞎捣鼓。当双喜再次看到那个男人的时候,双喜却怎么也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天晚上见到的男人会出现在他的家里,而且那个男人正和自己的父亲一起喝酒叙话,那个男人的旁边还坐着一个很漂亮又有点羞羞答答的姑娘。这时候,双喜明白了,蹦蹦跳跳地冲哥哥就一直笑个没完。在农村,为了给女儿找个好的婆家,女方一般会到男家偷看草垛的大小,来预算出男家的粮食收成如何。而双喜哥哥这位未来的岳父大人,确信这个外号叫“岗上”的村子,秋天的收成好坏,就在这三塘水的存量多少上,有水,女儿嫁过去就不少一碗饭吃。你也甭小看他的均匀步伐,那步伐就是丈量土地的尺子,打池塘走一圈他就能计算出水面积有多少,扔个土坷垃到塘里,根据泛起水花的大小、浊清,他就能准确地判断出水的深浅。

如果塘里真的水不足实的话,恐怕这门亲事也就黄了。

在六、七十年代,每到农历的五月十三和农历的五月二十五这两个日子的前一天,即便是烈日当头、晴空万里,队长都会把社员召集在一起,到秧模地里起秧苗,准备第二天插秧。因为这两个日子,前者是传说中关公磨刀的日子;后者是传说中小乌龙探望母亲的日子。这两个日子都需要水,所以是下雨的日子,特别灵验,村民们俗称“栽秧雨”。兴许是环境的恶化,大气的热效应所致,现在不要说这两个日子不下雨,就是正常年份,降水也越来越趋于偏少。水稻照栽,但是村里的三口塘已不能满足于水稻的整个生长期的用水,并且塘里会干枯得连一滴水都没有,经日头暴晒的塘底,道道裂缝似饥饿的婴儿在嚎啕要奶吃。

好在,从中央到地方都重视农业,县水利局在田里打了三口机井,一旦塘里的水用完,就合上电闸抽井里水灌溉稻田。如果持续的干旱,机井白天黑夜不停抽水的话,村民的饮用水就会出现困难。因为,村民每户都打的是压水井,深度在五十米,水管直径两至三厘米,装个电动水泵抽地下水作为日常生活用水。而后期打的机井深度多在一百米以上,所以一旦机井连续作业,农户几乎就抽不出水来。

今年七月回了一趟故乡,村里的三口机井白天抽水灌溉秧苗,晚上停机休息,让农户储备生活用水。深夜,躺在床上我久久难以入睡,似乎看见一棵棵秧苗、一个个生命走到村里,正跟这帮守候土地的村民称兄道弟,感谢他们白天节省出的每一口水,使它们能够吮吸到更多的甘泉。

朋友,也许此时你正打开水龙头,我真心地希望你节约每一滴水;也许此时你正端起一碗米饭,吃得津津有味。说不准你那碗米饭就来自外号“岗上”的那个村子,我也真心地希望你珍惜每一粒米,并知道每一粒米的份量有多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告之删除)

欢迎分享、点评、关注!

【作者简介】张新文,笔名:雪莲红红,安徽五河县人,居苏州,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你的关注,是我不懈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