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善治当弃“一刀切”

“严格禁止‘一律关停’‘先停再说’等敷衍做法”“加强对环保‘一刀切’问题的查处力度”……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提上日程,为防止一些地方、部门在督察进驻期间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近日,国家生态环境部专门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通过顶层设计对“一刀切”行为划红线,将环保整改导入正确途径,令人称快。

“环保钦差”逼出了环保担当。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环保督察有力地遏制了各种“不作为”“慢作为”。但压力之下,有的地方和部门应对督察整改污染问题,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企业是否违法一律关停,犹如《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抡起板斧,不由分说地“排头儿砍将去”。

“一刀切”说到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道理不难理解。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最容易吸引眼球,也最容易掩盖问题。不加甄别、不加区分,操作起来最简单,也最省心。拿治理洗车店乱排污水来说,一家一家地摸排调查,费工耗时不说,还得斗智斗勇,远不如发一个通知、下一道禁令来得“立竿见影”。当“一关了之”“一停了之”成为应对督察的条件反射,所谓整改恐怕也是一句空话。

随着对环保“一刀切”督察力度持续加强、问责惩处日益严厉,铤而走险、顶风作案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也应看到,“一刀切”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暴露了一些地方、部门对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问题整改的惯性思路与扭曲认知。由此而言,根治环保“一刀切”行为,不仅要织牢制度笼子、强化问责刚性,还要督促相关地方、部门转变治理思路、厘清观念问题,来一场“头脑风暴”。

整改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应付督察。面对污染问题,必须理性对待、积极整改,起码不回避、不遮掩;把功夫用在平时、工作做在前头,管好“责任田”,清理问题源。反之,心存侥幸,企图“闯关”,平时放任自流,一旦督察来了就慌了手脚,只要能够“避过风头”便万事大吉,只要能够帮助过关的方法就奉为圭臬,哪还有工夫管它是否依法依规、是否合情合理。

整改追求的是里外透彻,而不是表面光鲜。整改污染问题,必须主动走下去,想方设法梳理问题脉络、摸清问题根源,做到心中有数;多出治本之策、多开断根之方,彻底改、改彻底。整改,最忌的是做表面文章,最要不得的是搞面子工程。事实上,只求表面风平浪静、不管内里暗流涌动,只求“退烧消炎”、无心摘除“病灶”,正是一些“小问题”转为“大麻烦”的重要原因。

长效靠的是精准治理,而不是“一锅乱炖”。不少污染问题是“老大难”,整改时应充分考虑其艰巨性、复杂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对污染严重又不合规的“散乱污”企业要坚决关停,而对那些能及时实现达标排放的企业则应加以引导;更要打好“组合拳”,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督促。倘若指望“一招灵”,热衷“大呼隆”,“胡子眉毛一把抓”,非但不能消除“老疙瘩”,还会滋生新烦恼,所谓治丝益棼。

治理污染,不仅需要决心、魄力,还需要耐心和智慧。对污染行业企业,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矫枉过正。平时多下工夫,多出治本之策,多些精准发力,才是治理环境污染和迎接环保督察的正确姿态,也是精准善治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