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美好生活|一台老冰箱的故事:记录30年前的美好生活

电器微刊

行业|深度|视角

继“寻找中国家庭第一台家电”活动开启之后,《电器》杂志得到了许多老客户的响应,来自北京的张德泉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电器》记者,家中有一台已经使用了超过30年的万宝冰箱,至今运行良好。在与他取得联系后,6月19日,《电器》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农光里中社区的张德泉家中,他热情地介绍了这台已有31岁的老冰箱以及他与家电之间的故事。

据张德泉介绍,这台万宝冰箱购于1987年,虽然经历了跨两个省市的3次住址搬迁,但他始终舍不得丢弃这台冰箱。张德泉回忆道:“购买冰箱时,我正工作于西安一家报社,女儿才9岁。一到夏季,小孩大人都喜欢吃冰棍、冷饮、凉水果之类的,但是这些食品的购买与存放都是让人头疼的事情。”适逢张德泉一位朋友工作的医疗单位有少量购买冰箱的名额,经过一番努力,张德泉才争取到一个购买冰箱的机会。“当时这台冰箱的价格为1300多元,我每月工资才100元,在拿出全部积蓄并且和亲友借了一部分钱以后,才凑齐了全部货款。”尤其对于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说,家电还属于“奢侈品”。张德泉感慨道:“当时我家值钱的物品就两件——一台14英寸的彩电和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再加上这台万宝冰箱,都已经成为当时普通百姓眼中的‘奢侈生活’了。”确实,20世纪80年代,中国才逐步开始普及家电,最先进入普通家庭的家电是电视机,随后才是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我还记得当时售后服务人员将冰箱抬入家中的情景:筒子楼里同一层的邻居们都跑过来围观这台万宝冰箱,甚至有人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干什么用的。到了夏日,邻居们忙碌一天后,来我家闲坐聊天,我就赶紧从冰箱里拿出几瓶凉汽水,或一个冰镇西瓜,给大家解暑。我们时常打趣说,享受到冰箱的红利。”张德泉说道。

这台万宝冰箱给张德泉一家留下的记忆远不止这些,它也记录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断提升的消费水平以及不断改善的生活品质。20世纪70年代,在百姓生活中非常流行置办‘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些也成为那个时代时尚消费的象征。“到了80年代,自行车、手表这些物品已经普及开来,因此‘三大件’也不再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物件了。此时,新的‘三大件’开始流行,即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也代表着以冰箱、电视机为代表的家电真正走入大众视野。随着基本家电得到普及,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才带动了从电脑、录像机,到汽车、房地产的需求增长。”张德泉说道,“万宝冰箱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家庭的产品,有着可靠的质量与坚实的技术积累,还刻下了中国家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步步发展的足迹,为我这们这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光记忆。”

在采访过程中,张德泉从冰箱中拿出了两瓶矿泉水。“知道你们要来,给你们准备一点冰水。别看已经用了30多年,这台‘老家伙’的制冷能力可是不减当年。”他一边将水递给《电器》记者,一边说道,“这两瓶水是一个小时前放进去的,你们摸摸它的温度就知道冰箱的制冷效果了。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这台冰箱的质量这么好,使用31年的冰箱依旧没有故障。”在采访过程中,《电器》记者了解到,张德泉已经将这间房屋出租了一段时间。“作为房东,最担心的当然是安全问题,尤其这台老冰箱,因为我怕搬运过程出现闪失,所以将它留在这间房屋内,不断叮嘱租客要注意家电的安全问题。”他说道。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家中的其他电器,都出现过大大小小的故障,唯独这台冰箱依旧兢兢业业地完成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这台万宝冰箱的质量,我们一家人甚至租客都心服口服。我相信,以它的质量再用10年也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