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三破三化”全力探索新型城镇化特色发展之路

阆中市针对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少数城市产业缺失、特色丧失、人口流失,沦为“睡城”“空城”“鬼城”的现实问题,全力突破“二元结构”桎梏、冲破“同质竞争”怪圈、打破“千城一面”格局,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支柱产业高端化、城市形态个性化,探索出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聚焦“人往哪里去”,突破“二元结构”桎梏,推动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创新制度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愿进城”。推行户籍改革开方便之门,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界限,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和居住证制度,彻底消除农业人口市民化障碍。试点成本分担应现实之需,探索建立“政府承担市政建设、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农村宅基地和农村住房补偿等成本,企业承担农民工养保、医保、失保、职工周转房、技能培训等成本,个人承担购房租房和部分养保医保等成本”的多方分担机制,降低农民入城门槛。强化权益保障解后顾之忧,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三权”确权颁证,有序推进农村产权交易流转;探索集体经济的股份制改革试点,对农民专合社进行会员股权量化,保护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权益,让农业转移人口带“权”进城、带“资”进城。试点以来,全市新增农业转移人口4.5万人。

(二)创造就业机会,让农业转移人口“留得住”。坚持兴产业带就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引资修建高档酒店7家、休闲娱乐集中区3家、购物中心3家、大型游乐场1个,建设大型现代农业园区3个,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全市从事涉旅行业人数已达到15万人左右。坚持以创业带就业,对有创业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并提供创业融资,鼓励自主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73万元,吸引1万多名外出人员返乡和外来人口阆中创业。坚持强培训带就业,开设缝纫电焊、厨师美容、电脑操作、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2900余人次,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后有事干、有钱挣。

(三)创设良好环境,让农业转移人口“过得好”。将落户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发放城乡低保3.5亿元,社保、养保、医保覆盖率分别达到82%、85%、100%。建成20多个养老服务中心、18个日间照料中心,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养老需求。优化配套设施布局,建成一批学校、医院和主题公园、休闲广场、专业市场,体育活动中心、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市民健身馆投入使用。强化住房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购房给予减税费、发补贴等优惠政策,改造棚户区160多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670套、公租房1883套,让农业转移人口能轻松进城。

二、聚焦“产业如何兴”,冲破“同质竞争”怪圈,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

(一)坚持旅游为核,带动服务业高端发展。把旅游产业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龙头,按照“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目标,招引四川交投、深圳坤银等龙头企业,实施古城、水城、赛城“三城”和康养休闲基地建设。成功创建阆中古城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宫院国家4A级风水文化旅游景区等景区,构建起“一核三区两带”的旅游发展格局。提升贡院赶考、张飞巡城等特色文化节目,推动“亮花鞋”民俗表演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打响落下闳春节老人和春节发源地的旅游品牌。开发古城历史文化游、亲水生态休闲游、风水文化体验游、康养文化度假游、乡村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产品。2017年接待游客104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1.9亿元。

(二)坚持工旅互动,促进新型工业高速发展。瞄准食品医药、轻工丝纺、新型材料等生态影响小、污染少、能耗低产业,先后引进康美药业、加加调味品等5家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做响培育张飞牛肉、保宁醋等本地传统优势品牌。鼓励本地企业开发休闲食品和工业旅游产品,积极延伸旅游产业上下游链条。规划建设3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入驻企业80余家,实现就业2.3万人。

(三)坚持农旅结合,推动现代农业高质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市的目标,建成生姜、中药材、肉牛等农业基地20万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一批集农业观光、生态休闲、采摘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开发出木兰垂钓、裕华采摘、博树回民风情等乡村特色旅游项目,创建五龙村、杨家河等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实现从假日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三、聚焦“城市如何建”,打破“千城一面”格局,推动城市形态个性化

(一)规划引领显特色。探索新型城镇化标准化体系,提出阆中市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框架及拟制定和实施的重点标准目录清单,收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72份,制定区域性地方标准14个。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邀请中国城乡规划设计院等专业机构,实施10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阆中市可持续城市发展远景规划》《阆中市可持续城市能力建设指南》和城乡一体化、城镇交通、重要片区和节点规划以及城市设计,形成“一核三区”联动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二)生态为底显魅力。因地制宜建设城市绿地景观,建成古城滨江生态景观走廊11公里和人民广场等休闲文化广场20多个,打造出滕王阁公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等城市主题公园8个,城市建成区内公园绿地面积248万平方米。在滨江路沿岸栽植杨树、柳树、水杉10万余株,芦苇、芭茅等亲水植物3万余丛,河道绿化普及率97.2%。划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精心保护自然山水和文化遗存,地表水质常年达Ⅱ类以上,饮用水水质达标,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53天,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历史传承显韵味。出台《阆中市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为古街巷、古院落以及古城整体格局全部建立图文和视频档案,对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在古城内全面实行步行街管理。全面实施古城风貌整治,拆除不协调建筑30余万平方米,整修改造古街古巷50余条,复建道台衙门、文庙、北街牌坊、西城门楼等标志性景观,改造提升20多个特色文化古院落。坚持“修旧如旧、复古如古”的原则,实施古城保护提升工程,打造出丝绸工艺、古玩字画等5条特色街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