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對於電影真的很重要嗎?

ALuLLL


首先感謝辣條微劇場邀答!

記得《催眠大師》上映之前,徐崢在北京帶隊宣傳,當時他說過一段話,大概意思就是“好的電影不是靠資金,是靠故事”。

而時隔四年,徐崢導演主演了文導的《我不是藥神》後,不知道對四年前自己的這番話有沒有理解上的改觀!


題主的問題問的非常深刻,所以問題的答案會充滿矛盾與爭議,就仿如我現在答題的心情,左右為難。

就以當今最熱門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為例。

故事情節對電影真的很重要嗎?

很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答案。《我不是藥神》取材於真實的人物,是以無錫藥俠陸勇的經歷為故事原型拍攝而成的電影。

但是在本部電影中真正打動觀眾的是故事本身嗎?

恐怕更深層的原因是本部電影反射出的社會意義,是貧與富、生與死之間的強烈反差,是我們身邊真實存在的病患群體的生存狀態,是源自我們內心深處諸多深深的無奈!

因此觀者多有共鳴!

電影是來講故事的,但怎樣把這個故事講的引人思考,怎樣通過故事把導演的理念傳遞給觀眾,才是電影的終極目的!

還有一部電影穿插著說一句,就是陳凱歌的《妖貓傳》!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被嚴重低估的電影,估計是因為陳導在《霸王別姬》之後拍攝的電影都太過另類,影響了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這裡不想說的太多,只是想貼近本題說一句,《妖貓傳》也可以說是一部拍攝場面大於故事情節的電影。在這部電影中,故事較弱化,但場景隨著情節的發展輝煌燦爛,讓觀者沉浸在電影創造出來的恢宏場景和特技效果裡!


金色口紅


電影就是光影手法對故事情節的演繹啊,所以我認為故事才是一部電影的核心,即使一部電影因為前期策劃、造勢、後期宣傳和檔期選擇的不合適會導致它的的票房慘淡,如果這是一部有靈魂的電影,我們也不可以對這部電影進行否認啊,或者說票房並不是評判一部電影好壞的唯一標準。

以馮小剛的《一九四二》為例,本來是一部災難片,卻作為賀歲檔影片在過年期間上映,導致票房慘淡,讓華誼兄弟損失慘重,但是不可置疑,這是一部好電影。

再比如電影《心迷宮》,《路邊野餐》,導演名氣不大,沒有票房號召力,資金投入有限,甚至製作也是馬馬虎虎,但是它就是憑藉好的故事情節打動了眾多觀眾。

很多影片故事情節讓人尷尬到想要暈死再廁所,即使它宣傳,技術等其他方面都沒有硬傷,但是觀眾也是不會買賬的。

尤其是現在全民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他們會更多的把時間和資本投入到文化生活當中,同時也應該注意的是他們對於文化產品的選擇也會有一定的高度,不會來者不拒。


小老頭的小鬼頭


這要取決於這個這個電影的定位,首先如果只是單純的追求高票房,只要有大明星,再加一些營銷手段就好了,無極是其中最為代表,高票房,可無聊至極,你說它也不算失敗,起碼引起一段時間的爭議,並且取得高的票房,賺到錢才是在電影圈的硬道理,除非是頂級導演,不然一部不賺錢的戲,你的導演生涯也就完了。其次,如果追求票房跟好評的一個平衡,就需要一個人人都可以參與的話題,或者一個認同感,也一樣要有一定的營銷手段,不過不是以人為主,而是以事件為主,就像戰狼,其實真正的說起來,戰狼沒什麼特別的情節,理論上,你是可以猜到結局。再次,如果要成為經典,故事就極為重要,他是整個電影的根,大話西遊啊,蝴蝶效應等等,都是開創新的一個局面的電影,成為經典,也是因為有好的劇本。

總的來說,故事對想成為經典的電影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純粹追求高票房,故事只是一個小小配角,在現如今,只要把握推廣手段,即使爛到底的電影一樣可以很成功。所以,只是看電影的定位了。


叫啥都麻煩222


非常重要!沒有故事看什麼(´・ω・`)?電影不就是通過別人的視角看自己看他人麼?木有故事就木有思想,表達什麼?更別說引起共鳴或者社會反響了,有深度的電影都是通過故事表達理念,探討人性,探討社會,甚至揭露陰暗面的,所以它需要合情合理的內容需要一個環境去闡述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