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班级中的非典型学霸!不仅会学习,更会绘声绘色讲好中国故事!

当中国人遇上外国人,会碰撞出怎样神奇的火花呢?

(在日语中“化物”是“怪物”的意思)

“歪果仁”眼中的heaven在我们看来多了一点点神秘色彩,而日本小伙伴的“化物所”隐藏的秘密似乎可就不仅仅是神秘这么简单了。

由此可见,想要跨文化跟外国友人交流,不仅仅要克服语言这道难以逾越的天堑,更要让他们用中国文化的思维去理解故事中蕴藏的深意,真是好~难~啊~~

这样的话,来自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联合学院工程学专业的小哥哥陈浩楠了解一下:跨文化交流这门课无师自通,成功地将中国故事传递给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

行程1800公里,用实践与故事重构留学生眼中的中国

从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到位于上海黄陂南路374号的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到贵州湄潭,共计1800多公里,陈浩楠用中国故事,重构着他们眼中的中国世界。

在参观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时,来自瑞士的中国学中心留学生发现,自己之前对于1840年后的中国历史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在本国历史课上,还是来到中国后学习的中国历史中,都没有提到相关内容。他根本无法想象一百多年前孱弱落后、在国际上没有话语权的中国如何在这一百多年中崛起,也无法想象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怎样的力量才能够做到这一切。

为了追溯浙大西迁办学的历史,陈浩楠与留学生们踏上了贵州湄潭这一片土地。在去湄潭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留学生看到当地采用光伏技术的路灯后大感吃惊,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这样偏远落后的小镇与高科技是矛盾的。而陈浩楠所做的,就是将这些疑问,用历史的眼光、讲故事的方法解答。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纲领》,但我们不知道它的孕育,是邹容的《革命军》、陈独秀的《青年杂志》、《共产党》月刊、田诚的《共产主义与智识阶级》、《劳动界》周刊对于那代青年启迪的成果;我们知道《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却不知晓陈望道为了避免各种干扰,回到了家乡浙江义乌的分水塘村,在一间破旧的柴草棚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我们知道陈独秀、李大钊相约建党,却不清楚他们因故未能参加建党会议。”

然而讲故事的过程并不简单,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让信息传递常有困难发生。仅以“红船”一词为例,red boat的直译自然不尽人意,而解释这个词语,便要从中共一大为什么会从上海转移到嘉兴开始讲起,讲到发生在红船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再讲到红色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与红色的渊源,才能让留学生们接受这个词。在参观过程中,类似的词语不计其数,看似简单的词语,真正解释起来,便是一个复杂的故事。

这样看来,与留学生一起参与类似的活动,实在不是一件省心的事,然而在陈浩楠看来,国际校区本来就是一个文化交融的地方,留学生是这个校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是同学,更是朋友。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出去交流学习,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去发生。

用优秀打破典型学霸形象的桎梏

初见陈浩楠时,似乎所有人都会给他打上这样的烙印:低调,沉稳,不张扬,看起来就像是每个班都有的埋首于书海中的典型学霸。可当了解他后,却不难发现,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会人”,日常生活丰富得令人瞠目。

组织了第一场中国文化分享活动之电影之夜,成功地向留学生介绍了中国的书法文化,给忙碌的学习生活注入艺术的色彩。

组织了主题为“重返十二岁”的动画电影配音大赛,成功pick校区中的“声霸”“戏精”们。

组织电气学院、信电学院的“先锋学子”党员代表与书院本科生进行交流。

组织小伙伴们在12月31日到海宁市儿童福利院参与志愿者活动,陪伴福利院小朋友一起跨年。

从文化交流、娱乐扩展到社会实践,仅是大一一年,陈浩楠组织过的大大小小的各类主题活动便不下十余场。

仅仅是这些活动“背后的男人”?不是的,当他站上了舞台,陈浩楠也表现出了他多面的优秀。

参与2016徐志摩音乐诗会,吟诵着徐志摩著名的短诗《偶然》,仿佛成了感叹爱与美消逝的翩翩诗人,演绎出了理工科男生的浪漫。

作为队长参加辩论赛,自己的名字还被队友取进了队名中——“陈浩楠带领的辩论队”,经过唇枪舌剑,成为了辩论赛的冠军队。

以队长的身份带领赴贵州湄潭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参加浙江大学2017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佳团队答辩,荣膺十佳,团队的社会实践工作还被《浙江大学报》报道。

作为“开拓者”不可不说的自豪

生活在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是怎样一种体验?作为海宁国际校区的第一届学生,陈浩楠可能是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人之一了。他坦言,选择来到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是因为个人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感兴趣,而无论是浙江大学还是联合办学的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在这个专业上都有独树一帜的优势。然而在他选择来到这里后,他之于海宁校区,不仅仅是倾慕于她学术实力的学生,更是富含深情的“开拓者”。

学业自然需要倾注很多心血。晚上刷夜到一点两点来完成作业、第二天七点不到精神奕奕地起床上课是常有的事;周末为了完成一份编程作业,甚至耗费八九个小时。在这样繁重的学业下,陈浩楠却仍觉在海宁的生活富有乐趣。因为人数较少,大家在各种课程、活动中便常常会有交叉,也就渐渐熟络起来。“有时候去图书馆自习,就好像大家都在安静学习,便觉得很温暖。”而海宁校区独特的宿舍结构,也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近一步:每人一个小隔间,十几个同学共享一个客厅,客厅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大家交流讨论的地方——每个人既能享受自由,又有融入集体的满足感。这样温馨的氛围,对于学习大有裨益。在ZJUI2016里,30名同学中有15名获得ZJUI奖学金,分别有10名、3名、2名同学获一、二、三等奖学金,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班级了。

校区“开拓者”的身份也是名副其实的。最开始,在各种组织都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是热爱与兴趣让他选择成为校区的开拓者,参与筹建海宁校区团委实践部与书院生活委员会,并担任团委实践部部长,负责校区的社会实践工作。这便是陈浩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宁愿“挤时间再挤时间”也要完成的事情。“或许真的是因为作为第一届学生,对于校区有不一样的感情吧。”当你就在其中,而你的力量也能参与其中,这或许便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觉。

陈浩楠在给17级学弟学妹的寄语中写到:“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正是他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他一直在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