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哲学文化之:生、克——生之道在时机,克之道在奇正

“生、克”是自然大道、阴阳消长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阴阳五行的一个基础理论。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生生不息。

五行相生土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循环往复。

五行相克图

从天时来看:一年分四季,四季之中春夏秋冬又有寒暑燥热,不同的日子和时辰也会有节令强弱的变化。

从地利来看:有内外远近,上下虚实,还有前后表里。

这些概念背后都存在着有质或有形的关系。

我们很多人陷入一种误区,认为“生”就是好,“克”就是不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听说隔壁家孩子很调皮,他母亲说找人算过,说这孩子克父。凡事听到这种言论,一概可以判断他是不懂五行的。因为正常来说,本来儿子就是“克”父亲的。(涉及到十神六亲的内容,暂不讨论)

我们不能理解生就是好,克就是不好。首先,我们要明白,五行的本质,首先是在于关系。关系恰当、妥善,那么可以说是吉利的;关系不好、欠妥,那么可以说是凶恶的。

世人都以利益得失来评判事物的好坏,认为对我有利益的就是善,对我利益有损害的就是恶。然而,五行的哲学观告诉我们,善恶的标准应该是关系是否适宜,关系适宜则可以称之为善,关系不宜则称之为恶。

所以我们如果要趋吉避凶,那么必须要明白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因此,阴阳无非好坏,生克之道也非吉凶之分。

应当生助的,去“生”它,则是好的,如:妈妈抚养孩子,天性如此,伦理更是应当的。

应当“克”的关系,就去“克”它,也就是吉利的。比如:老师就是应该管学生,该批评的时候就一定要做出来给学生看,如果没有纠正孩子的坏习惯那就是老师的失职。

如果不当“生”的时候,你去非要去“生”,那么就反而是不好。比如: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哥哥是个混混,弟弟是个成功的商人。哥哥经常犯事儿,欠了钱就找弟弟要,弟弟念到兄弟的情谊,每次都帮哥哥解决了麻烦。最后哥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临刑前说,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弟弟了。(剧情有点狗血,不过大家明白这意思就行了,当克不克,反去生,则凶。)

“生、克”的概念也是非常抽象的,以至于笔者想翻译成英文单词的时候始终不能如意,而多亏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可以用两个字代表如此丰富含义的概念。

什么是“生”?

“生”的核心概念在于给予。给予之道,在于时机。

同样的给予,往往雪中送炭的效果远远大于锦上添花。待其所急而予之,顺其所需而付之。

如果别人不需要,而强行去给予,那么就是凶。

就像很多父母,不明白孩子需要什么,或者在早期的教育中就没有将孩子的价值观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这种时候强行去给孩子灌输自己认为是好的东西,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送礼”送什么,什么时候送,这些问题都是充满了哲理的啊!

什么是“克”

“克”的核心概念在于制服。制服之道,在于奇正。

用奇取胜的人就是等待时机,找到对方的弱点,出其不意以制服。用正取胜的人的是浩然正气、自养固本,使对方臣服。

“克”如果说是制服的意思,对于大家理解“克”的实际含义可能有偏差。所以这里再补充几个常用的词汇来解释“克”的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如:矫正、控制、负责、超越等等。

比如,孩子对父亲的“克”应该理解为超越,丈夫对妻子的“克”则应该理解为负责任等等,以此类推。

后记

所有对于五行的复杂运用都离不开“生克”这一对阴阳,所以学习五行一定要反复理解生克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