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莆阳:历史文化名人与莆田(六)

晒盐开民利,纳土谏国功

陈应功,兴化涵江人。宋太平兴国二年,见陈洪进,陈述天下一统大势所趋之理。陈洪进纳土称臣,使福建免遭兵祸涂炭,陈应功功勋卓著,被封授“平闽将军”。

传其发明“晒盐法”而名垂青史。此前福建采盐均用柴草煮炼海水获得。后陈应功于海边筑埕拦蓄海水,再让阳光曝晒,果得海盐。节约成本,又可量产。因之被后人尊为“盐神”,世代祭祀。

庙宇播四海,信众遍五洲

林默,以生时不言不啼而名。建隆元年三月廿三降诞,幼时聪慧,过目成诵。后得玄通传法,渐显神异,窥井得符而能言人休咎,测天风云,乡民信之。父兄海上遇险而能伏机出神相救,声名渐著。常着朱衣,执红灯于海上,于风暴中引舟船入港避难。更有焚屋引航之举,海民德之。世传其收晏公,收高里鬼,收嘉应嘉佑,收千里眼顺风耳,变精怪为臂助,救海难昭大德。后于雍熙四年九月初九羽化登仙,时年廿九。众为立庙于湄屿祀之,后渐次分灵。

自宋徽宗诏赐“湄洲神女”封号,额赐“顺济”后,由宋及清,自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历代褒封不绝达三十六次之多。今已分灵五洲,泽及四海,天下共祀矣。

游洋义旗举,兴化得名始

林居裔原名茂恩,仙游县游洋镇人。宋太平兴国三年,因赋税繁重,遂起义自称西平王。

四年,林居裔率义军回师仙邑游洋,据险设寨固守。宋廷恐慌,就近调兵遣将“讨伐”。时平闽将军涵江陈应功自告奋勇,请任前锋,率兵进剿游洋山区,应功越溪谷尖战,被义军所杀。

后朝廷派杨克巽奉命以剿抚兼施,镇压义军,林居裔请降,义军瓦解。

宋太宗以起义事,谓“此地地险民顽,欲以德化之。”特亲名“兴化”取“兴天子之德以化民众”之意。

谏用糊名制,科考公平始

陈靖,字道卿,兴化军莆田人。敏而好学,颇通古今,秉性慈孝,忠诚质直,任事无私,而好为惠,尝捐家宅建兴化军治。

父陈仁璧仕陈洪进时,劝洪进纳土,为通诚款于朝,太祖赵匡胤嘉其忠,授检校膳部员外郎,泉州录事参军,赐绯鱼袋。

淳化三年(992)三月,陈靖提出“糊名考校”的创议。宋初取士,以完卷先后排名,先进卷者擢为上第。针对此缺陷,陈靖上疏奏请,实行糊名考校办法,以革其弊。即“请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糊名考校法,为中国科举制度史上一大创新。沿用至今。

长桥永固,荔谱流芳

蔡襄,字君谟,谥忠惠。籍枫亭赤湖,后迁莆田蔡宅。自号莆阳居士。幼受家学,十八岁登进士第,入仕为官。庆历四年知福州,复古五塘以泽农田。乡民德焉,立祠于塘侧祀之。庆历六年,倡栽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以荫行人。皇祐三年,知开封府。执法不阿,朝野钦然。皇佑五年,知泉州。建洛阳桥。以蛎房固本,浮运垒石,筏形为基。“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是桥与潮州广济桥、北京卢沟桥、赵县赵州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

治平四年八月十六日,卒于家中。葬连江里将军山(今枫亭),欧阳修铭其墓。后世朱熹赞曰“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

蔡君谟书取法晋唐,为世所重。正书端庄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苏东坡推为“本朝第一”。诗文初学西昆,后近于欧梅,欧阳修称其诗“清遒粹美”。王十朋道其文“文气之刚”。所撰之《茶录》、《荔枝谱》,为农学典范之作。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薛奕于熙宁九年以武举身份入京应试,殿试夺魁,为武举第一,即武状元。时年,同邑徐铎鳌里夺尊,亦占文魁。一隅之地,文武双魁,非仅空前,亦复绝后。一时轰动京师。神宗皇帝赞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

徐铎、薛奕交情甚深,文武联姻结为儿女亲家,并以荔枝“状元红”为聘,枫亭荔树由是成林。而成一段佳话。

前赴后继筑兰陂,千秋万世颂盛德

初,兴化平原,频遭上游洪水与下游海涌之侵害。长乐女钱四娘,于北宋治平元年携金如斗大,动工截流筑堰。因水流湍急,陂堰为山洪冲垮。钱四娘悲愤至极,投入溪洪以身殉陂。

此后,与钱四娘同邑的进士林从世携金十万缗来莆继续筑陂,也因水流过急仍未成功。

北宋熙宁八年,侯官人李宏又捐资筑陂,总前人之教训,有僧冯智日之助,重新勘察地形水势,陂址改择于水道宽、流水缓、溪床布有大岩石之木兰陂今址,经过八年苦心营建,至北宋元丰六年,终于大功告成。

此后,变斥卤为沃壤。莆田遂符涅槃之谶“白湖腰欲断,莆阳朱紫半;水绕壶公山,此时大好看。”科举鼎盛,名宦辈出。

官似冯唐能老去,节如苏武不生还

林冲之,字和叔,宋代兴化军莆田人。

元符三年进士 ,靖康初年,召为主客郎中。金人二次侵开封时,林冲之随中书侍郎陈过庭出使金国,被拘押,陈过庭死,金迫林冲之于金任职,林宁死不屈。拘至上京,又拘于显州佛寺十余年。地处北方苦寒之地。冲之安之若素。未能南返,病重,面南而跪,气绝身亡。临终有言:“冲之年七十二,持忠入地无恨,所恨者国仇未复耳。”

朝廷下诏封其二子官职以示表彰。与子林郁、从子林震、林霆称“一门四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