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改變很多人命運

大冰在書中寫道:"命運善嫉,總吝嗇賦予世人恆久的平靜,總猝不及防地把人一下子塞進過山車,任你怎麼恐懼掙扎也不肯輕易停下來,非要把圓滿的顛簸成支離破碎的,再命你耗盡半生去拼補......"

失去孩子的苦,就像是清潔不掉的紋身、密陽下的烏雲、藍色的憂鬱!生活往往就是在不經意間打的人一蹶不振,身心俱碎,讓生命更重以承受生活之沉。

今天,想安利一部說不上驚天動地,卻足以震撼人心的影片,該片戰績赫赫,提名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第26屆歐洲電影獎觀眾選擇獎、第18屆金衛星獎最佳外語片,甚至女主角薇兒拉·貝坦絲因此片獲得第26屆歐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不僅口碑爆棚,劇情引人深思,並且該片在豆瓣上的評分更是高達7.5。

如果不是比利時灰色的天空,你或許會把這裡誤認為是阿拉巴馬。迪迪爾與愛麗絲就像是白天與黑夜,兩個個性迥異的人卻一見鍾情,生活在了一起。

他們的生活在音樂的普照下美好而快樂,女兒梅貝爾的降生更是讓他們幸福滿滿,然而這一切的美好卻在命運的安排下悄然發生了變化。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說:"生命中最悲慘的,莫過於孩子的逝去。一切面目全非,再無法重歸舊貌。"

一個家庭一旦失去了孩子,所有昔日的歡笑便會淪為殘酷的回憶,人生的有些傷痛是可以相互慰藉的,但有些是不可碰觸的,那是致命傷,特別當夫婦一看到彼此就會想起那個永遠的傷痛時,繼續生活在一起便會演變為對彼此的折磨……

癌症,這是個陌生卻也殘忍的詞彙。

擅長描繪美化生活的紋身師愛麗絲在喪女之後,無法承受這一鉅變所帶來的痛苦,她開始自我懷疑,又開始抱怨丈夫,她糾結女兒癌症的起因,哪怕是最細微最不起眼的部分也能讓她或憤怒或負疚。

她想找回那原本歡快的有女兒相伴的六年,於是,哪怕最不切實際的說法和做法,也能給她帶來一絲安慰,在思女心切的時候,她開始篤信各種不靠譜的迷信,只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一些。

在喪女之後,丈夫迪迪埃試圖以理性喚起消沉的愛麗絲,可一如那句名言所言的,"做夢的人是幸福的,倘沒有看出可以走的路,最要緊的是不要去驚醒他。"迪迪埃貿然以理性喚醒愛麗絲的做法,則讓他們的婚姻陷入了危機。

結婚時,西方人都以自己的名字起誓,承諾無論順境逆境、富貴貧富、健康疾病都不離不棄!而愛麗絲在離家後便把名字改成阿拉巴馬,當迪迪埃問她:那我是誰時,愛麗絲答道:門羅。

我們的愛還在,只是愛留了在原地,而我們都被逼著往前頭走了。

我們曾承諾過,無論順境逆境、富貴貧富、健康疾病都在一起,你把名字換掉了,是否意味著背棄了承諾﹖

然而,愛,卻在死亡中找回來。

直到愛麗絲死後,迪迪埃才在愛麗絲滿是紋身的身體上看到"阿拉巴馬·門羅"的紋身字樣時,他終於明白了愛麗絲的用情至深。他們第一次見面時,迪迪埃就告訴愛麗絲,他最喜歡的音樂人是美國的比利·門羅!

愛麗絲依舊愛著迪迪埃,迪迪埃依舊愛著愛麗絲,但是,被不幸碾碎過的他們,已經再也無法回到從前,就像所有破碎了的東西一樣,無法還原到最初的形態。

電影的最後一幕停留在了愛麗絲的紋身上,這溫情並且充滿愛意的畫面,讓人動容,愛情與親情理應跨越生死,很多人直到死亡降臨才明白。

是的,生活充滿不易、痛苦,但不能忽視,生活同樣充滿幸福、快樂。請記住,珍惜生命,珍愛身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