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清明节和古人一样:吃完“寒食”去踏青

古代书画中的“清明”二字

导言:2500多年历史的清明节,在习俗、天气、人文的影响下,诞生了许多“扫墓节”、“鬼节”、“踏青节”等小号,总体来说,这几天祭祖是大事。但最早的民间祭祖日,其实是寒食节。在古代,寒食节加清明节会放假七天,因此也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宋代以后,“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代替,但其习俗还是被保存于清明节中。在3天清明节假期里,带着寒食去祭祖、顺便踏青吧。

古代书画中的“清明”二字

为什么会有寒食节?好着急,在线等...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唐·内宴冷餐

莫高窟第146窟 饮宴图 五代:设乐表演

追溯现在聚会中吃冷餐的历史,那唐代宫廷的寒食内宴,可能是最早的冷餐大会。唐代诗人张籍在《寒食内宴》中形容的吃寒食是:“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莫高窟第159窟 食品 中唐:制作寒食

莫高窟第236窟 食品 中唐:制作寒食

莫高窟第454窟 墓园 宋:人物中手顶着扫墓祭祀准备的寒食

而据史料载,寒食吃的东西有干粥、醴酪(杏仁粥加麦子做成的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而供品级别的是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等...近期到处都在售卖的青团,其实也是寒食节的冷食之一。

祭祖

那寒食节到底是为了纪念谁?

重脩介先生祠碑记

禁烟火、吃寒食,寒食文化发源地是介休绵山 。对于起因,诸多诗句、文献都有提到,唐代诗人卢象的《寒食》诗中表示,寒食节来历于“之推绵山焚身”,便是被大众多认可的,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名臣介子推。作为当事人的介子推只能表示: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么?

庙中的介子推像

介子推为春秋时期的忠臣,追随晋国公子重耳长达19年,一起躲避祸乱、流亡他国。在《庄子·杂篇·盗跖》中记载,饥寒交迫之时,介子推甚至“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把大腿肉割下供公子食用。但重耳(晋文公)当上国君后,介子推便与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为了让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他认为以介子推的孝心,一定会带着老母亲走出绵山,但结果介子推和老母亲抱着大树被烧死。

晋文公对此非常伤心,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来纪念他的忠诚和耿直。

清代扫墓图中 祭祀的便是寒食

然而...在《左传》和《史记·晋世家》中均记载,晋文公是将绵山的田封给介子推为私田,来表彰善人,并非寻觅至绵山。而《吕氏春秋·卷十二》和屈原《九章·惜往日》中也表示, 介子推不是烧山而死,也没有非正常死亡的情况 。

所以,割股和烧山之说,也许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后人通过口口相传,而夸大了事情本身。

苏轼《寒食帖》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除了这一起因,提到寒食节,还让人直接想到的是“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寒食帖》。诗句间表达的惆怅孤独和不得志的感情,还有祭祖和雨纷纷外,并没有提到更多关于寒食节的其他习俗。但《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在人生最落寞时候写的,小屋、空庖、乌衔纸...字里行间的凄凉和字形上投入情感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悲凉意境,也是这件作品成为千古名作的原因之一。

《寒食帖》中“哭涂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

而《寒食帖》的流传命运多舛,从火烧圆明园至流落民间,后于1922年高价出售至日本,险被毁于火灾中,被当时的藏家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抢救出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寒食帖》才重回中国,藏于台北故宫。

尽管现在寒食节已经被慢慢淡忘,但至少因为《寒食帖》给世人带来的文化价值,也会让传统节日永远被后世记住。

清明节都有哪些出行方式呢?

莫高窟第217窟 春山踏青 盛唐

在苏轼《寒食帖》的“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还有另外的“风吹旷野纸钱飞”,表明了这段时间人们都在外出祭祖。这一天,男男女女可以结伴出游踏青,所以对于清明时节不下雨的情况,诗人们是这么表述的:宋代黄庭坚曾描绘清明时节的花气熏人;宋代诗人程颢在《郊行即事》中,说“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而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更说明这几天“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些都证实,郊游踏青已成为古代百姓的清明节首选活动之一。

唐 《虢国夫人游春图》

元 王振鹏 驭马踏青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三月初三,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景象,当时盛唐的民风开放,以至于虢国夫人与侍女是骑马前行。而到了宋代,女性出游主要以轿子为主 。在历史上,特别是汉唐时期,也流传着很多踏青寻爱的故事。例如,汉武帝就是在19岁那年上巳节,例行传统的“修禊”礼后,遇到才貌双全的歌女卫子夫,从而相伴50年。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最能反应清明节出行人多的,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但不同摹本,描绘的不同朝代清明风俗习惯也不相同。北京故宫收藏的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都城开封汴河沿岸的桥上、街道、郊外出行的人达550多个,尤其以市中心的人居多。而轿子上的柳枝,反映出北宋清明节的插柳风俗。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人

仇英《清明上河图》中,乘轿子出行的人

仇英《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厚人薄鬼”风俗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明代苏州城清明节繁华,场面热闹,画作上的人物便有两千人之多。而仇英这件作品中,还描绘了清明节这天江南地区特有的风俗“厚人薄鬼”,用红绸装饰的轿子,前去扫墓的男女,均穿着盛装艳服,乘坐装饰华丽的船只,一路上敲锣打鼓,欢呼畅饮。

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婚礼娶亲

都江堰放水节

古时候,在成都也有一个清明习俗是江堰放水节。历史上,每年农历的清明节在都江堰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人们会提前出发,步行或者坐轿子去看这放水仪式。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北朝·踏青

出行踏青路上,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在《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中提到“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体现了古代清明节的两项习俗,射箭和斗鸡。除此之外,在大街上、深宫里,还能看到男男女女们荡秋千、折柳枝、蹴鞠、野餐等活动...也是清明习俗之一。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清·卖柳条

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晋·斗鸡

唐·走马射箭

观花(故宫博物院藏)

《宋太祖蹴鞠图》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古代女性也流行蹴鞠

女子们庭院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