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英國到底是怎樣的關係?

默默為你飄雪


一宗教改革

最初的基督教是從精神上對窮苦百姓進行救贖的,到了13 14世紀的時候,僧侶與教會成為凌駕於世俗國王的特權階層,開始墮落,爭權奪利,收刮民膏,這個時候基督徒們都更傾向於越過教會直接跟上帝對話,以便能夠負擔的起自己的宗教信仰,歐洲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

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本來是一個天主教徒,可是想跟他老婆離婚,教皇不允許,亨利八世一怒之下在英國進行宗教改革,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得到了很多人的擁護,有一部分人希望宗教改革能夠再往前進一步,徹底擺脫天主教的浮誇墮落的宗教模式,他們叫清教徒,可是亨利八世怕宗教改革的深入引起英國的分裂就沒有再往前走,而是與天主教達成了妥協,保留了一些天主教的儀式教義。

二 五月花號

後來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繼位,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致力於在英國恢復天主教,對新教徒特別是激進的清教徒進行迫害,清教徒就離開了英國前往比較開明的歐洲地區,後來伊麗莎白繼位,採取了比較模糊的宗教政策,大體是支持新教徒的,但清教徒很失望,就離開歐洲前往北美去了,這就是五月花號的故事,也是英國向北美的一次比較大的移民。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伴隨都鐸政府革命,在伊麗莎白的時期,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口開始激增,隨著伊莉薩白對海外貿易的大力支持,這時在英國的農村因為圈地運動和資本農莊的興起,大量的出現土地兼併,農民紛紛流入城市,社會動盪,社會矛盾激化,那些鋌而走險犯法的人就會被遣送到北美,一些走投無路的人,也會去北美。

隨著伊麗莎白的海外殖民的推進,商業資本開始進入北美,開始興起集體農莊,大型的奴隸農莊,種植經濟作物。到詹姆士一世的時候,開始了政府規模的對北美的移民,比如十三個殖民地其中有一個就是詹姆士對一個天主教貴族的封地,這個殖民地是以天主教為主的。

在北美早期移民的時候,英國扮演的是父親的角色,經常的接濟北美的移民,給他們運送物資,幫他們度過難關。

三 大英帝國頭上的第一顆明珠

隨著英國在全球殖民貿易的興起,英國與北美進入蜜月期,這個時候北美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主要是給英國做配套,為英國生產農產品與經濟作物,而英國則主要負責北美的安全防務,防止印第安人與法國人對十三個殖民地的入侵。

從克倫威爾開始,為了維護英國的利益英國頒佈《航海條例》,主要意思就是英國的殖民地只能跟英國進行貿易,其他國家與地區包括北美,不能與英國的殖民地直接的進行貿易。北美與英國的貿易中北美處於逆差,美國的農場主都欠倫敦的錢,美國就開始有些不樂意了。但大體上北美還是滿意的,不用支付政府費用,不用養軍隊,只要埋頭髮展經濟,收入也可以。

在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中,北美充當了英國的幫手對法國作戰,由於英國在全球範圍內跟法國爭奪殖民地,這個時期英國放鬆了對美國的經濟與工業的管制,北美的許多的製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部分工業可以與英國在世界上一較高下。

四 兄弟反目

當英國與法國戰爭結束時,兩國都已經精疲力盡,負債累累了,英國認為與法國的戰爭,與保衛北美有關,北美應該出一些費用填補英國的鉅額虧空,而且在這之前英國對北美的保衛一直是免費的,而且我們收購你的農作物與經濟作物價格並不比歐洲的低。北美認為我們作為你的殖民地,不能發展工業,你要什麼,我們就重什麼。你已經佔了我們很大便宜了。我們沒有義務再向你交稅,而且怕交稅的口子一開,就合不籠了。

我們再說英國,英國這時的國王是喬治三世,一心想要恢復君主專制,正在與託利黨輝格黨還有國內的市民鬥,搞得英國國內雞飛狗跳。喬治三世為了實現對政府與議會的控制,讓自己的老師諾斯當首相。諾斯既沒有當首相的才能,又不敢公然的得罪議會。北美那邊已經打起來了,國王這邊意識到兵力的嚴重不夠,將招不來,兵招不上,錢也弄不來,到底是打還是怎麼辦,也不清楚的給北美英國駐軍一個說法,結果北美的英國將軍不敢貿然行動,他的一個偏將急功冒進,被大陸軍給包了一個餃子,法國一看,這幫農民也許能成事,就公開的支持北美的軍事行動,並且親自派兵參加。後來再加上歐洲的各國給英國使袢子,最終英國的北美司令戰敗向北美投降。美國就這麼獨立出去了。

喬治的統治垮臺了,政權又迴歸了議會,這時的工業革命已經開展,英國的資產階級普遍的信奉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反對窮兵黷武的商業獨佔,英國就對美國放手了。為了不使美國導向 老冤家法國,英國對獨立後的美國一直的很照顧,視他為親密夥伴。美國也心領神會,宣稱法國對我們的幫助純屬動機不良,我們誰也不參合你們,英國也承認美國在美洲的利益,雙方就這麼默契的共處。

五 血濃於水

法國支持美國革命,對國內的負擔過重,國內發生了革命,後來英國與拿破崙對峙的時候,拿破崙封鎖英國,不準歐洲大陸跟英國做生意,英國也封鎖歐洲大陸不許其他地方跟歐洲大陸做生意,美國跟歐洲貿易,英國就扣美國的船,美國就跟英國打起來了。火燒白宮就是這個時候的事,但是兩國淺嘗輒止,很快締結了合約,不像拿破崙跟俄國打的你死我活。

再後來就是一戰二戰冷戰,英法美結成不破的聯盟,但是英美的關係還是特殊一些,共同的祖先,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人種,這種關係還是要比別人親密一些


百悅軒


謝謝邀請,非常樂意參與此問題討論。美國與英國,作為當今世界國際規則的主要制訂者與兩代真正的全球性大國,關係經歷了複雜的演變與整合,足以作為學術門類研究存在。但問題一定不是引導大家討論歷史,而是就當前兩國利益如何共振的進行解讀。

美英兩國不是主從國(當然是)也不是盟友一一盟友,至少是兩個獨立的國家。而是一體兩面本一家的管理不同地方的兩個政權,美國是英國的打手,英國是美國的工具。

英國事實上在全球已沒有獨立的利益訴求,其安全與利益已完全置於美國的勢力範圍內。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英國就是為了“美國受國際支持”而存在。美國在英國充分完成了其角色扮演後,保護英國不受第三方的損害,自己也不對其地盤內直接干預。

但美英這種特殊關係已到了十字路口,因為英國民眾已不能自然地接受兩國精英的政治安排一一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迀址的不同意見拉開了新的大幕。


bashanlaike


一脈相承,一丘之貉,世界近代史西方列強橫行無忌,到處燒殺搶掠,美洲,亞洲,澳洲,歐洲本土,大部分曾經或已淪為殖民地,美國正是當時的最強勢殖民帝國(日不落大英帝國)盛極而衰,轟然倒塌後美洲殖民地轉手後的繼任者,舊藥裝了新瓶子,一個德性,都有一隻長而尖的吸血管。本人沒能釋清兩者之間的關係,如果說以前是英爹和美變異子女的聯想,那麼觀今,嘖嘖……自己揣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