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樹散文:逮魚

(導讀:這篇文章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河南日報、商丘日報播出發表)

逮 魚

文/張建樹

我最愛吃小魚,至今還不喜歡吃大魚,這恐怕與小時候經常逮小魚吃有關。

我家後面有一條河,地圖上叫沱河,我們當地人叫巴河。據有關資料記載,這條沱河,在我們河南的水系中算是一條大河,一千多年前,這條水路很是繁華,曾一度通過大船,上連黃河,下通淮河,直至長江口。

那時候,上游的水很大,特別是汛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從上游衝過來的麥秸垛和大風颳斷的樹木。這個季節,我們這裡的十四孔閘就會全部提起來,洪水咆哮,一瀉千里,甚為壯觀。放閘的時候,也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幾乎家家都有漁網,一放閘,便可以支網了。漁網按功能分好多種,如搬網、粘網、撒網、通網、拉網等。根據水流大小緩急情況,宜搬則用搬網,宜撒則用撒網,放一次閘,每家都能逮到不少魚,一般大魚拿去賣,小魚留 下吃。

那時候還沒搞土地承包,幹活是集體制,吃的是紅薯饃,喝的是紅薯湯,家家糧食都不夠吃,大家都巴望著多放幾次閘,因為放閘就有魚吃。吃小魚,我們這一帶有個流行的吃法就是熬魚湯,把清理乾淨的小魚和紅薯面一攙和,再放點鹽進去,等水燒開後,將一坨坨魚、面下到鍋裡,再放點鹽,煮熟即可食用,最好多煮一會兒,煮出魚的香味來,盛進碗裡,再隨手放一點芫荽,端一碗魚湯在葡萄架下美美享用,那滋味、那感覺,要多美有多美。

我父親會織網,我從小也學會了織網,父親沒事幹時,就坐在樹底下織網,他累了,我就把書包一放,幫他織網。有時候,天還不亮,父親就把我從夢裡叫醒,說每天天明前,河裡的魚都要向下游去,叫我給他幫忙逮魚,一早上至少能逮上碗把魚,一天的美味都有了。

一天,我放學後回到家,父母親在生產隊幹活還沒下班,聽鄰居說,河裡又放兩孔閘,我喜出望外,在家裡找出一張網就朝河裡跑,心裡暗想,等父親知道了,我能逮上許多魚拿回家呢,讓他們高興高興。我到河裡後,把網撒在水邊上,但好幾次都是空網。看別人在深水裡逮,我心裡癢癢的,就把網挪到深水裡。可水太急,還沒等我把腳站穩,湍急的河水就把我的網給衝跑了。我急著去追網,卻跌進了河裡。旁邊不遠處的鄰居爺爺見狀把網一扔就去救我。我被爺爺救了上來,還好沒有大礙,僅僅喝了幾口水。這次沒逮到魚,丟了網不說,還差點丟了命。

父親後來告訴我,說我逮魚犯了一個大錯誤,正面水大流急,危險性大,而魚走頂水,在河道轉彎處的淺水裡反而能逮到大魚。幾十年來,我琢磨著父親這句話,似有所悟,他在用他的智慧潛移默化影響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