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漢中這個戰略要地,卻被曹操視爲雞肋?

前一秒生命的空白


謝謝誠邀!我是萬盛文化傳媒,我來回答。

漢中確實是一塊戰略要地,被曹操視為雞肋其實也是有原因的?一代梟雄曹操肯定也有戰略眼光的,這裡有個小典故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大家都知道曹操身邊有個恃才傲物的人就是曹操的主薄楊修,他因為‘雞肋’一事自作主張,惹怒了曹操,一氣之下把他殺了。感興趣的看客可以聽我一一講解。


第一,漢中的地理位置。

漢中在陝西省的南部,漢中北依秦嶺,南靠巴山,漢中還有一條河流就是漢水,就這樣漢中形成了一個盆地,而且漢中物產豐富,是陝西的魚米之鄉。所以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而且漢中還是從西安通往四川的唯一通道。就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曹操不會不想要,他太想得到了。



第二,把漢中視為雞肋的典故。

前文說到曹操的主薄楊修因為雞肋一事被殺了,其實我們可以還原事情的大概。事情的來源是這樣的:諸葛亮用智謀取了原本在曹操手裡的漢中,曹操想要奪回來,可是兵士們的士氣很低,有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喝雞湯,這時候夏侯淵進來要巡邏的口號,曹操看到碗裡有雞肋,脫口而出:雞肋,雞肋。夏侯淵便把雞肋傳下去了,這時候主薄楊修聽見了,就讓將士們收拾行李,準備退兵。這時候曹操知道了這個消息,便讓楊修說出理由,楊修便說:魏王說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們在這裡也是一樣,前進又不能取勝,打敗了又怕人恥笑,我們不如回去。其實曹操有了歸去的心,只不過不是被一個主薄楊修來自作主張去猜測,雖然楊修猜到了曹操的心思,但是正因為太張狂,耍小聰明,在回去之後曹操找了一個理由把他殺了。




第三,漢中的戰略意義。

漢中不僅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而且還是一個交通要道,漢中可以說是蜀漢出兵的一個大門。如果曹操能拿下漢中並且守住漢中,完全可以防止蜀漢的進攻,這裡就像第一道防線一樣,而且在進攻上也完全可以佔據主動地位,在這裡休養生息,等著諸葛亮死,蜀漢混亂的時候可以一路向南殺向成都,滅蜀漢。

總結:漢中不論從物產人口還是戰略意義上,它的作用和價值都是非常大的。曹操得不到這塊地方,主薄楊修利用‘雞肋’比作漢中給了曹操一個臺階,但是因為這個,楊修也付出了生命。曹操把漢中比作雞肋也是曹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啊。

本文作者——萬盛文化傳媒


萬盛文化傳媒


說到雞肋,就想到楊修之死。

雞肋者,食之無所得,棄之而可惜。

楊修之死

不可否認,漢中之地客觀來講並非雞肋,在先前張魯之經營下,水利興修,人口增殖,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基礎。曹操在攻下關中後,揮師南下,攻張魯而據漢中。

此時劉備在蜀中尚未站穩腳跟,就聞此大變。據稱當時蜀中一日數十驚。

劉備為什麼驚慌?

因為漢中離蜀中太近了,中間又無高山巨川相阻。此時司馬懿勸說曹操趁機南下攻取蜀中。如果真的這樣發展下去,三國演義真沒法演了。

此時的劉備集團十分緊張,主動出兵,與曹操爭奪漢中。不惜舉全國之力,“男子當戰,女子當運”,去打贏這場生死存亡的戰爭。

由此可知,漢中確實是個名符其實的戰略要地。

對曹操來說,這是控制蜀中劉備勢力北進的一個前沿陣地,也是自北而南攻取蜀中的一個橋頭堡。

而對於劉備來說,這裡更是生死存亡的一個關鍵區,因為漢中與四川盆地緊鄰,且無險要地理分割,兵馬易行,因此劉備集團必須守住漢中方能在蜀地安穩發展。同時,漢中也是劉備北伐的跳板。

關中之戰形勢圖

曹劉兩家漢中對抗

漢中之戰(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17——219年),曹劉在漢中爭奪兩年有餘,最終以劉備的勝利而告終,同時留下的還有曹操關於雞肋的感慨。

曹軍在漢中地區,由剛開始的佔據優勢,到進入相持階段,最終逐漸落於下風,最最要的原因還是漢中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

曹軍由關中補給漢中,需要經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的蜀道,也就是翻越秦嶺的道路。這條道有多難走,劉邦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曲折,諸葛亮有六出祁山之無奈,李白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慨嘆。

曹操歷盡艱辛從關中運送兵馬糧草至漢中,費時費力勞民傷財不說,還要提防劉備將領襲其糧草。而另一面的劉軍,這方面的壓力就比曹操輕不少,畢竟漢中和蜀中地理方面更為接近。曹操最終還是面對巍峨的秦嶺無能為力,放棄了漢中。

由此可知,漢中確實是一戰略要地,不管對曹操還是劉備均是如此。只不過對曹操來說,控制漢中要付出太多,而受益並不穩定,因此這就成了曹操眼中的雞肋。

關於漢中歸屬的問題經常有不同意見出現,其實這也是歷史上最能反映出漢中之地真正歸屬的一個紛爭。兵荒馬亂之時,誰能控制的了,就最應該和誰地理和空間上更近。漢中之地本來就應該屬於地理方面更為接近的四川盆地,卻因為元朝“犬牙交錯”的行政區劃原則,被劃入了陝西。

元代的陝西行省區劃圖(此時的漢中已經是陝西之轄區)

不過文化是無法用行政手段隔開的,試看漢中的飲食習慣,民俗風情,還是和當今的川地更為相近。

更多歷史地理類資訊,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熊二History


漢中不是雞肋,而是當時的局勢使得漢中成了曹操眼中的雞肋。

漢末三國時代,漢中位置極其重要,既是益州的門戶,事關巴蜀安全,又是劉備集團北伐中原的前進基地。所以曹、劉雙方都想得到漢中。

但是,當時劉備已經搶得了先機,佔據了地利優勢,曹操處境被動。

劉備集團於公元199年正月通過“定軍山之戰”,斬殺夏侯淵,把夏侯淵身死後丟下的數萬殘軍驅趕到了漢水以北,然後劉備幾萬軍隊控制了漢水以北地區,據山紮營。

曹操不甘心丟掉漢中,隨即率領二十萬大軍於三月份從關中返回漢中,並沿漢水北岸展開,與南岸的劉備軍隊對峙。劉備不主動出擊,據山不戰,有時候還安排義子劉封去陽平關前挑戰曹軍。曹操手下沒有人能夠與劉封單挑的,多派人去吧,劉封就返身上山,然後曹軍還不敢追擊。雖然曹操有絕對優勢的兵力,卻無法仰攻山上的劉備。既然無法擊敗劉備,劉備又據山不戰,雙方只能對峙。

曹操二十多萬大軍人吃馬喂,每天糧草軍械等物資消耗極大。這些物資絕大部分無法從漢中本地獲得,需要從關中往漢中運輸,中間要穿過七百里左右的茫茫秦嶺,澗險水深,棧道眾多,崎嶇難行,運輸非常艱難。

對峙期間,還爆發了“漢水之戰”。黃忠在趙雲軍營中,偵知曹軍糧草基地位於天蕩山,就率領趙雲營寨中的一部分軍隊,趁夜前往天蕩山,劫燒了曹軍的糧草基地。到了約定時間,趙雲看黃忠沒有返回,就帶領了數十個騎兵,前去查看、接應。結果,途中突然遭遇大批曹軍。趙雲邊打邊撤,中間還來回衝殺。最後,趙雲返回軍營,安排好弓箭手,大開營門。曹軍到了營門前,擔心有埋伏,就準備撤走。趙雲讓弓箭手突然放箭,曹軍損傷不小,慌忙逃跑,互相踐踏,有不少士兵被擠落漢水淹死。第二天劉備前來查看,稱讚道:“子龍渾身是膽也!”

巨大的物資消耗,艱難的長途運輸,糧草基地還被黃忠燒掉,部隊又不斷遭受損失,曹軍難以長久對峙下去了,除非曹操付出血本繼續與劉備耗下去,但最後依然無法把劉備擊敗。這樣,漢中就成了一塊雞肋。

呆了兩個月後,曹操實在受不了,認為大軍繼續呆在漢中得不償失,乾脆於五月份把軍隊全部撤出了漢中。臨走時,把漢水北岸的十多萬老百姓一起強行遷移到了關中。

曹操撤軍後,劉備隨即佔領了整個漢中。


紅色星河


假如劉備佔據中原,曹操佔據四川,那劉備也會說漢中是雞肋了。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有肉但是肉不多,還不好吃。如果丟了吧,那畢竟是塊肉。

對於漢中的位置,形象的說,是四川地區的院子。漢中和關中之間的秦嶺,則是曹操的南大門。也就是說,曹操的南大門和劉備的院子之間隔著一道秦嶺。

秦嶺高大險峻,對於南北交通來說是極大的阻礙。曹操佔據漢中,所需的糧食、人馬等,需要從關中地區翻越秦嶺送達漢中,是個極其大的負擔。

如上圖所示,四川盆地攻擊漢中地區,有米倉道、金牛道等可走。但是如果從關中支援漢中,則只能走陳倉道、褒斜道等,比金牛道要難走太多。故曹魏守漢中地區困難太大。

而曹魏由於有秦嶺,是可以建立有效的防線的。蜀漢北伐也需要翻越秦嶺,諸葛亮幾次出祁山,都一直不能徹底的解決軍糧補給,導致北伐最終失敗。



綜上所述,曹魏已經有了秦嶺這個大門,可以建立穩定的防線。漢中地區對於曹魏來說,守起來難度太大,在三國鼎立已成定局時,滅蜀漢也不可能,故漢中連作為滅蜀漢的基地的作用都沒法實現。所以漢中對於曹魏來說是雞肋一樣的。




而對於蜀漢來說,漢中相當於四川的院子,秦嶺是這個院子的牆。如果院子在別人手裡,蜀漢相當於住在一個沒院子的房子,只能坐以待斃,故劉備得拼經全力奪取漢中。

我是采薇,不是小編,為您深度解讀,歡迎關注。


采薇讀史論今


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但是當時群雄割據,北方有袁紹,呂布,淮南袁術,江東有孫策荊州劉表各個虎視丹丹都有吞併天下之心,曹操實力還很弱小稍有不慎就有被吞併的可能,曹操操是一代軍事大家當然知道漢中的中要,佔領漢中可圖益州可進江南。但此時鞭長莫及。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曹操才萬人,袁紹擁兵十萬兵精糧足,曹操親率五千精兵毀其糧草才大破之。從而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滅青州黃巾後得青州兵十多萬人才有南下荊州的實力。曹操的戰略是遠交近攻,統一中原發展生產有了經濟基礎後再下江南。208年赤壁之戰平定江南無望後才把戰略放到西方。平定了馬超,韓遂無後顧之憂後再圖漢中。這是正確戰略,只是命運不佳漢中得而復失成就了老對手劉備


關東俠客


漢中之地,人口與物資在張魯多年經營下都大有發展,對於剛剛取得宜州的劉備集團是塊肥肉,以後一定會垂涎三尺爭取儘快吞下的;而曹操先下手為強,親自出馬帶隊陽平關獲勝,一舉拿下了漢中,佔據了優勢。

可是從地理上來說,漢中距川蜀近,距中原遠,兵留多了消耗大,留少了守不住;再加上曹操佔領漢中後,很快就進行物資與人口的掠奪,漢中人口都被曹操遷走了,所以是食之無味。

換個角度,漢中對蜀來說,是必爭之地,得之則存,失之則亡;而從關中,隴右支援漢中實在不方便,守之不易。這時候,劉備已經在蜀地站穩了腳,且軍容強盛,作戰能力不弱;即便是曹操一方奪取並一直佔據漢中,也不會獲取多大的利益。可是拱手把漢中讓給劉備,又是那麼的棄之可惜。

所以,我們猜測,就曹老闆死要面子的性格來說,多半是安慰自己和屬下,為居然沒把握打贏劉備找個藉口;不是打不贏,是我曹操不想打。

做為統帥,目光長遠的曹操要把握全局,顧慮多個因素:戰線太長,於己不利。若是趁機攻打益州,劉備好不容易從劉璋那邊誆來益州作基本,能不跟你玩命嗎?再說人數上,益州諸葛亮也有五、六萬人馬,加上劉備在荊州和孫權掐架三萬人馬,自己大軍沒佔多大優勢啊。如果長途作戰,那麼糧草是大問題;十萬人馬得保證運糧安全,時日一久,劉備、孫權等完全有時間搞點小破壞的。

客觀上,而正在曹操處理漢中的時候,孫權派軍隊進攻合肥,江淮防線告急。

合肥若失,孫權可以直接跨過淮河、威脅許都,對曹操來說,漢中是雞肋,合肥卻是防衛東吳的堡壘,不容有失。而此時,曹操主力大軍遠在漢中,僅靠張遼部顯然很難再應付孫權反撲,大軍救援合肥是必須的。

所以,此時的漢中,對於曹操來說就真的如同雞肋般,食之無味矣,但是棄之呢還是真的可惜。


讀書評書2017


謝邀。從雞肋講起,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當時曹操的工作重點並沒有放在漢中,而並不是漢中作為戰略要地的重要性存疑。即便曹操夢想一統天下,卻也不會八面開花的去征討天下,那無異於自殺。所以在他這裡有個先後主次的問題。漢中既然被曹操稱為雞肋,很顯然,在當時那種情勢境況下,漢中是排在次要位置的。

當時是如何的情勢呢——

首先是曹操鎩羽赤壁,大敗虧輸,後續就有了劉備進取益州的行動。南方大部都被孫權和劉備所佔據,而且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正是大勝之後士氣高漲之時,所以曹操不會迫不及待的象尋仇一樣的馬上反撲回去,當時的軍事條件也不允許,有很多必要條件參雜在裡面。

其次,曹操的主要精力是穩定朝堂,一心多用,力所不及。

關中方向曹操並不是沒有去過,但都是虎頭蛇尾的行動,因為曹操的利益點不在這裡,他的發展方向和戰略次序中,首當其衝的——鞏固。鞏固中原,絞殺割據勢力,把自己的窩搭的妥妥的,保障大後方發展。

劉備的西南地區並不能對曹操構成威脅,或者說即便是威脅相對來說也小得多。

漢中無論是對曹操來說,還是對劉備來說都是戰略要地,但是從政治上來說,劉備的需要更大些。劉備以恢復漢室為號召,因此劉備佔據荊州不稱楚王,佔據益州不稱蜀王,佔據漢中沒幾天就趕緊自稱漢中王,正是充分認識到漢中對於自封的漢室繼承人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漢中對於曹操的重要性在於——如果曹操南下,那麼漢中就是必取之地。意義在於拓展疆土。

漢中對於劉備的重要性在於——保命。不同於曹操,這源動力都不一樣,一個為求勝一個為保命,好像劉備這邊更有些破釜沉舟的調調。

對於據守漢中來說,需要付出較大的兵力部署,如何讓糧草源源不斷的運送到漢中,這對北方梟雄曹操來說,是個比較頭疼的問題,可以打,但是防守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比進攻更大。

這樣的條件對比下就有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慨,其實覺得反過來說更恰當一些,漢中的戰略位置的確很重要,丟棄了確實非常可惜,可是即便拿到了又能怎樣,嚼在嘴裡也沒什麼滋味,難以下嚥,畢竟還有一個為了漢中肯玩命的大耳朵在死死盯著,現在拿下來將會不得安生。


古今通史


因為漢中這個地方運糧不夠方便,所以後來劉備佔領漢中之後,曹丕和曹睿想攻擊漢中,手下的大臣都說,運量是個大問題,這樣做很不值得。

但漢中地理位置非常的重要,它是蜀漢的門戶。曹操跟劉備爭奪漢中的時候,諸葛亮問楊洪我們要怎麼辦?楊洪說蜀漢是我們的門戶,漢中丟了,蜀地就無險可守。

如果曹操守住漢中,短時間能夠平定蜀漢,那是可以的。但如果短時間沒有辦法平定,那麼對魏國的經濟拖累太大。

所以曹操才認為這是雞肋。因為劉備已經完全掌控了當時的巴蜀。


知常容


漢中處於蜀道,而且遠離長安,劉備蜀軍進攻漢中不遠,對當時的蜀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甚至可以說是拼死都要奪過來,得之則存、失之則亡,即便是曹操啃完了的骨頭都是黃金一樣的存在。而對於曹操來說,應該是對於整個曹魏,他們要守住漢中所付出的代價太大,首先補給線就很長,漢中屬於易攻難守。

曹操若硬要守漢中,付出的人力物力都倍於蜀國,這叫食之無味。

但是把漢中讓給蜀國,蜀國得了漢中就等於多了一道屏障,這叫棄之可惜。

但是就我瞭解的情況,我認為曹操之所以稱漢中為雞肋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曹操守不住,又不願意派更多的人來防守,只能撤退了,撤退後把人口和糧食帶走了大半,所以走之時就說漢中是雞肋,要不要已經無所謂了。

二:就是給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曹操一向如此,總喜歡在失敗的時候找藉口安慰自己,也或者是安慰部將,覺得自己不是打不贏,而是自己不想打,面子上過得去。

三:曹魏內部有矛盾,建國後麻煩一大堆,曹操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管漢中,大本營都守不好也沒心思在外面溜達了,就鄴城的魏諷之亂,牽連一大片荊州投降過去的官員。所以說攘外必先安內。

無論如何,曹操認為漢中這個雞肋已經被自己啃得只剩下骨頭了,可是劉備依然興奮的睡不著覺。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羽評歷史


漢中為什麼被曹操視為雞肋

首先,看一個事件。當漢中張魯投降曹操之時,劉備正因孫權攻荊州,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之地,為此正屯兵公安,令關羽屯兵益陽,準備和孫權拼命。




而當劉備在聞得曹操拿下漢中之後,態度就發生了明顯的轉變。

《三國志》中,劉備的反應: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劉備迅速與孫權和好,準備攻打漢中。由此可見漢中的重要地位。

漢中對於蜀國,它是入蜀和出蜀的咽喉要地,位於秦嶺和大巴山之間,是蜀漢的重要中轉站,因此想要興復漢室,北伐中原,漢中就尤為重要了。



除此之外,漢中還可以作為糧草和兵士的轉運站,從而可以避免糧草供給以及士兵北伐的困難。而且漢中易守難攻,可以很好的給蜀國軍隊提升自己的機動性。

那為什麼曹操要說漢中是雞肋呢?

當然,曹操並不是說漢中的位置可有可無,相反,漢中是曹操南下的重要據點,是他們攻取蜀漢不可或缺的戰略位置。之所以被說為雞肋,不過因為當時的局勢。



曹操當時正處於赤壁之戰大敗的局勢之下,而劉備又西取益州,南方几乎都被孫劉二人所佔。而且他們正攜勝利之勢,所以,曹操一時未敢請纓。


而且,曹操他當時的主要精力還用於穩定朝政,更是難以抽出精力再組織一次統一南方的大戰。

除此之外,漢中對於曹操而言,是進取要地,而對於劉備來說更是生死之地,失漢中,蜀漢將受致死的威脅,因此,蜀漢必會攜舉國之力奪回,即使曹操派往重兵,久而久之,也會落入劉備之手。

所以,漢中這塊地方對於曹操來說,得之不可守,棄之又可惜,所以這才成為了曹操口中的雞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