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人”臧克家:不懈追求光明的文学巨匠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首诗大家应该都读过,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这首诗选自臧克家的《有的人》,是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歌颂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臧克家先生,这位著名的现代诗人和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臧克家

臧克家先生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臧场,是闻一多的学生。臧克家先生的作品与生活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中国韵味,他的文学活动长达七十多年,在不同的时代下书写不同风格的作品,但本质上都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

他曾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生活,写出了很多表达农民的诗歌。在旧社会时,他最具影响力的的作品《烙印》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而当抗战胜利后,农民们将摆脱压迫,迎来解放时,他创作了《泥土的歌》表现旧社会农民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期盼和平,解放。他在《泥土的歌》的序言《当中隔一段战争》中写到:“几时,不再让我为他们悲惨命运发愁、悲伤、愤怒,不再唱这样令人不快的歌?几时,让我替他们——中国农民,出自真情如同他们唱悲哀的歌一样唱一支快乐的、解放的歌?”替中国农民发出了向往新中国,新生活的声音。

除了《烙印》和《泥土的歌》,《有的人》这首诗可以说是臧克家先生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相信念过中学的人,没有谁不熟悉这么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强烈的对比写出了伟大的更伟大,卑劣的更卑劣这一观点,放在当今社会也是非常的贴切,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人。

闻一多

除了诗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师生情也为人津津乐道。闻一多不仅仅是臧克家的老师,更是臧克家的知己,闻一多对臧克家的诗歌创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有一则趣闻,臧克家在考取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时,他的作文只写了三句话,但还是被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了,而当时的主命题官便是闻一多,而那三句话便是臧克家的诗歌《生活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对臧克家来说,闻一多是最懂他的诗的人。而闻一多,也喜欢这个学生,后来他离开青岛去清华大学任教,给臧克家写了一封信,信中道:“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人生得一知己,此生足矣。

臧克家的一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他的多部作品入选中小学教材,他见证了我国新诗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对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