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篮挂在房梁上的故事


干嘛要把放馍的篮子吊在房梁上呢?提起这件事不少人纳闷。纳闷的人是没有经历过那年、那月的生活艰难,更不相信新中国成立后人们还会为‘吃’发愁?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客观讲,也确实遭遇到三年自然灾害。野菜、树叶50后的人没少吃。 粮食定量供应,粗粮多、细粮少,粮不够菜來湊。最后红薯也按粮食指标供应了,我们在粮店买粮,清晨5、6点推着小儿车排队买红薯。 家里蒸的馍是白面和黄面或白面和红薯面掺和的杂面馒头。那时候7、8岁,跑出去玩一圈饿了,跑回家抓一个馍边啃边跑出去了。家里孩子多的,不等吃饭时,篮子里的馍就下去一半了。家长们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办法,把馍蓝子高挂,让孩子够不着。 我家当时在平房住,房子的顶棚是芦苇席的,铁丝穿过苇席绑在房梁上,下面握个勾专门吊馍蓝子。一般的凳子够不着,家里又没有梯子,不能偷吃馍了。那时候家里哪有零食?除了馍,没有可嚼的东西了。 大概是58年的时候吧,统一建大食堂,家里不允许自己做饭。由于定量少,人们吃不饱。一次,父母上班在单位吃饭,五岁的我自己到大食堂买饭,熬粥是用一口特大的锅,我排到跟前,稀饭卖完了。卖饭的一离地儿,没买到稀饭的人们蜂拥而至围着大锅脑袋扎进去用自己的小饭勺刮锅底的饭渣。我被挤了出去。 一次,大食堂吃带鱼,鱼刺吐在饭桌上。一个70多岁的老头,用一个豁着口的碗把别人吐的鱼刺盛起来,回家途中路过老头的住所,看到他用三块砖支着黑黢黢的饭盒,里面有鱼刺和野菜,能闻到一点儿鱼腥味。估计煮好后,再把鱼刺捞出来,野菜汤就有味道了。吃不饱的人们为了果腹,想尽了一切办法。 涧河北边的白菜地里,社员把白菜砍了,地里留下了白菜根,街坊的居民们争先恐后去挖白菜根,回来把外面的硬皮削掉,把白菜疙瘩切碎撒点黄面熬菜粥喝。这时候大部分人家偷偷支起了简易锅灶,想办法自己做点儿吃的,让孩子们不饿。 这种状况持续了三四年,中央发现了问题就叫停了。


那时候小孩兜里哪有钱呢,用老太太梳头塞在墙缝里的头发换糖人也是令其他小朋友眼馋的事。 ‘梆梆’铜锣声一响,刻间小孩就围成一圈。有小孩把家里的铜锁拿来换糖人的,还有的把家里的铝锅砸扁换糖人的,结局当然是吃了糖人挨了一顿揍。 ‘白糖冰糕三分、五分’多么熟悉的声音啊!那时候能吃上一根冰糕可是一件抿嘴乐的事儿。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虽然国家遭遇大难,作为小孩却很兴奋,一天到晚就是玩儿。自制玩具,推铁环,做弹弓,做陀螺,得心应手,那叫一个爽啊。不上学了,自然就没有作业了。不像现在的孩子,放了学就写作业,自己没有一点儿时间玩儿。家长们个个期盼孩子长大成凤成龙。 小时候一年最高兴的日子是过年。 过年,最期盼的事情有两件:一,换上一身新衣服;二,能有一挂百头小鞭炮。一百头的小鞭炮那时才两毛钱,可是家长不会主动给你买的,不哭不闹,看人家放炮。连哭带闹有了一挂鞭炮,根本不舍得‘劈哩叭啦’瞬间放完。拆成零的,装在口袋里,一会儿‘啪’放一个乐一乐。一百头的小鞭,能玩三天,有耐性的玩一个礼拜没问题。别人放鞭跑去捡,找到没捻不响的收集起来玩呲花儿。


困难时期 说起吃,还有一件事令我难忘。豌豆糕,绿黄色的,里面掺有柿饼。卖家切成小三角,用一根竹签子插着。十岁前没吃过。两毛钱就能买一块儿,可是在当时两毛钱在家长眼里属‘大额’,岂能让你挥霍吃零食。 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小时候期盼的‘好’东西,现在不屑一顾了。小时候能吃一块儿水果糖,糖含在嘴里,笑露在脸上,大白兔奶糖更是家里有钱还得上海有亲戚的人才能享用到的。如今,过年不再买糖了,买了没人吃,放久了有哈喇味了。不是糖不甜了,是人变了,人的欲望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