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脖子”有多短?

 

传说,北京的冬天和夏天相爱了,他们迫不及待想要见到对方,于是,他们决定干掉春天。当然,这只是网上的一个段子。不过,北京的春天确实是稍纵即逝,忽冷忽热的天气则让人深感其“孩儿面儿”。

 北方漫长冬季占用春季“份额”

  “春脖子短”是老北京人的一句俗话,意思是北京的春天如人的脖子一样短。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陈峪指出,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指的是日平均气温或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且小于22℃。今年,平谷区入春的时间是3月23日,较常年(1981-2010年平均)提前8天。

  气温过山车,大气环流短波槽惹的祸

  春天气温起伏不定,网友自嘲春天穿衣就是一个“找冬衣、收冬衣”的循环过程。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郭兴安说,春季的天气系统移动变化比较快,这是春季一个显著的特点。此外,北京春季处于大气环流系统中的短波槽,也是气温起伏较大的重要原因。

  郭兴安进一步解释,冷暖变化取决于大气环流的变化,具体来说,我国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冷空气活动所形成的天气系统波长不一样,波长长则控制的天气范围大,反之则小。在短波槽控制期间,从波峰到波谷的时间相对短,气温冷暖转换比较快。通俗地说,长波槽和短波槽好比人个子高低,个子高步伐大,走路步数相对少;个子小步伐小,切换频率快。北京春天阴晴冷暖频繁切换模式,都是短波槽惹的祸。

  此外,随着入春后南方的暖湿气流更易到达北京,与不时造访的西伯利亚冷空气相遇,这对“情侣”相约北京,带来雨水和降温天气。

 冷,那是感觉;热,那是事实

  每年春天,大家都有一个感觉,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不知道该怎么穿衣服,俗语也有了“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

  在一次次冷空气的侵扰下,春天似乎被打败了,尤其是上个周末,一阵大雨又把前期的温度拉回去了,大家又乖乖穿上厚衣服。

  由于春季气温起伏不定,郭兴安认为,“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尤其是对于一些体弱的老年人、孩子来说,还是要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物。人对气温冷暖的适应有一个过程,因此不宜过快脱掉厚衣服,人的生活习惯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转自中国气象科普网 气象数据来源北京市平谷区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