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脉冲被认为是旋转的中子星,但是中子星并不全是脉冲星。因为要成为脉冲星,需要受到一定速度的脉冲才能够判断其是脉冲星。其实中子星是恒星演化到末期的一种产物,在恒星演化到末期的时候,强大的重力崩溃使得超新星爆炸,中子星也成为了爆炸之后的少数终点之一。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中子星是质量没有达到可以形成黑洞的恒星的条件,在其快要消亡时坍缩形成的一种处于白矮星和黑洞之间的一种星体。它的密度和地球上的物质的密度相比,都要大出几百倍。

白矮星的巨大密度已经让人惊叹不已,但是中子星的密度比白矮星的密度还要大得多。科学家的研究发现,中子星是除黑洞以外的宇宙当中力度最大的星体。所以中子星和黑洞一样,是20世纪人类在大密度星体探索当中的重大成果。也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上世纪60年代,天文学研究者就发现了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一样,一百万杯水的密度才能够达到中子星的密度,如果我们把地球压缩成中子星那样的密度,那么地球的直径将只剩下22米。


中子星和白矮星一样都是恒星后期演化的结果,它的形成是在老年恒星的中心完成的。只是能够最终形成中子星的恒星的质量要更大,根据天文学家的精确计算,当一颗老年恒星的质量达到太阳质量的十岁或者几十倍的时候,这颗老年恒星就有可能在最后变成一颗中子星。而那些质量小于八个太阳的恒星,最后就只能成为一颗白矮星。当然中子星和白矮星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它们的质量差异更在于这两种星体上的物质存在状态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来说,白矮星的密度相对于中子星之外的恒星密度也比较大,但是这个密度的值还在正常物质结构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内。也就是说,在白矮星体当中,电子、原子、原子等这些物质的结构都还是完整的。但是在中子星体当中,由于压力过大,电子的会被强行压缩到原子核当中,和质子在一起中和成为中子,这样使得原子变成了仅由中子组成的一种物质,而中子简并压支撑住了中子星,阻止了它进一步压缩改变物质结构。所以我们说整个中子星其实就是由许许多多紧挨的原子核组成的,也可以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中子星的密度和原子核的密度是一样的。


除此之外中子星的质量也非常大,巨大的引力让光线呈抛物线挣脱就是中子星质量大所导致的结果。恒星演化的最终状态并不是中子星,中子星还会进一步演化。由于中子星的温度非常高,因此在演化的过程当中会迅速消耗能量,中子星只好通过减慢自转来消耗角动量来维持一定的光度,当中子星将角动量的人要消耗完以后,我们便会看到一个不发光的黑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