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时候那些学不完的童谣,不费电的游戏

小时候,商品经济也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没有琳琅满目的儿童玩具和电子游戏机,更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

那时在家最大的乐趣,是躺在外婆的怀里,听她教我们唱儿歌,唱童谣。一遍遍的学,一遍遍的唱,学不会、唱腻了,又缠着外婆教简单的,新的,那时感、感觉外婆知道的童谣,我们一辈子也学不完……

长沙的老儿歌、童谣很多,据说起码有一百来首,而且各有各的唱法,几乎没有人能够全部记下来。

“摇呀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见我笑哈哈,

一包饼干一杯茶,

舅舅上树摘枇杷,

枇杷树上一条蛇,

吓得舅舅四脚爬,

爬什么,爬乌龟。”

“月亮粑粑,兜里坐个嗲嗲。

嗲嗲出来买菜,兜里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绣杂糍粑。

糍粑跌得井里,变哒蛤蟆。

蛤蟆上树,变哒斑鸠。

斑鸠子咕咕咕,和尚打豆腐。

豆腐一吥渣,和尚呷粑粑。

粑粑一吥壳,和尚呷菱角。

菱角溜溜尖,和尚上哒天。

天上四个字,和尚犯哒事。

事又犯得恶,抓哒和尚砍脑壳。”

“三岁伢子穿红鞋,

摇摇摆摆上学来,

先生呃,

莫打我,

回去呷口奶剂来。”

“唐僧走路屁只咯冲,后背跟扎孙悟空,

孙悟空,走的快,后面跟扎猪八盖,

猪八盖,走的慢,后背跟扎沙和尚,

沙和尚,挑担子,躲得山里屙下屎,

屙下屎, 冇带纸……”

“天上的星星挤密啊密,

地上的油石头姑挤得冒恨。

我拿起杂扫把去把横横,

哈哈冇打中!”

“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

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

卷子卷子五,上山打老虎。”

但作为小孩,大部分时间还是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到处玩耍.当我们聚在一起时,做的最多的却又是玩游戏……

牵羊买羊、抬花轿、滚铁环、躲摸子、跳橡皮筋、打弹子、跳房子......不同于现在的街机、手游,我们玩的游戏,没有一个是费电的。

牵羊买羊,在北方这叫“老鹰捉小鸡”。具体玩法就是一人扮作买羊的老板,一人扮作牧羊人。一片空阔的场地上,老板和牧羊人面对面,其余小伙伴则扮羊的角色,排在牧羊人的后面,后一人抓住前一人的衣服,一字排开。“牵羊卖羊 一卖卖到荷叶塘 老板哎 买羊啵 买头羊 头羊冇得角 买二羊 二羊冇得脚 买三羊 三羊四羊随你捉……”

随着老板和牧羊人间“买卖”的展开,老板开始捉羊,牧羊人后的“小羊”们开始左右躲闪,一字型的队伍变成了摇摆不定的“蛇”了。谁若被老板捉住,就和老板调换角色,游戏继续~

滚铁环,前段时间看有高校搞运动会时,又出现了这项比赛,给很多老师来了场“回忆杀”。滚铁环的游戏非常简单,就是用一个带勾的小棍,勾住一个大铁环向前推,保证铁环不倒的前提下,看谁的铁环滚得远。没有铁丝的时候,我们干脆用小竹条掰弯做成环。

跳山羊,一个人当“山羊”,弯下腰,手撑在膝盖的位置,保持稳定。跳山羊的人从几米远的地方开始助跑,到达后双手按住此人的背部,同时双腿分开,顺势一跃而起,从“山羊”上方跳过去。

这个游戏简单,但也是考验胆量和体力的,有的“山羊”看到跳者跑过来,就“怂”了,不敢让人跳。有的跳者害怕跨不过去要摔跤,也不敢跳。当然这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在玩的过程中,有小伙伴会恶作剧,当你正准备跳的时候,“山羊”突然闪开了,这个时候跳者只能重重的摔一跤了。如果想要加大游戏的难度,还可以尝试多人跳,或一人跳多只山羊。

打陀螺,用木头做一个圆锥体的“陀螺”,带着鞭子找一块平摊的场地,将陀螺的尖头朝下,用鞭子不断的抽打,使其保持旋转不停。和小伙伴比赛的话,就是谁的陀螺转的久,谁就赢了。

我本以为这是我们儿时的游戏,我们长大了就再也没见有人玩了,有近20年没见有人玩了。直到前几年才发现,还有人“打陀螺”,并且比我们小时玩的高级,鞭子和陀螺都是工业化制作的,原来“打陀螺”成了一项老年人的健身活动,算我无知了...小区外偶尔大清早能听见“啪...啪...”的巨响声,那就是老爷爷在打陀螺了。

记忆中,儿童的游戏还有很多,扔沙包、荡秋千、踢毽子、跳房子、跳橡皮筋……儿歌和童谣也更是学不完,“羞羞羞,刮猪油,熬白菜,放酱油”……

今天的小孩有了街机、网咖、手机、电脑,越来越少玩这些线下小游戏了,也不知她们还唱不唱儿歌、童谣,或许现在又有新时代的新儿歌、新童谣、新玩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