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书香 延续文脉——记三原图书馆馆长廉鹏

“现在用电子屏看报纸很方便,种类多,字体大,还能看到很多报摊上买不到的报纸,非常适合老年人阅读。”6月14日,在三原图书馆的电子读报机前,老年读者张胜堂在馆长廉鹏的帮助下,翻阅着当天的电子报刊,对这种简单快捷的读报方式大加赞赏。

自2010年负责三原图书馆工作以来,廉鹏始终把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他积极为图书馆改善硬件设施,增加馆藏图书,坚持古籍保护,并在全县开展丰富多样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享受读书的便利。

全民阅读活动 让书籍走进百姓

“暑假快到了,同学们可以在放假期间来图书馆看书、写作业,在图书馆三楼有科幻小说、作文范例等多种少儿书籍,随时欢迎你们过来看书、借书。”在三原县东关小学的操场上,三原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刚一停稳,学生们就蜂拥而至,迫不及待地上车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廉鹏走进学生中间,帮助孩子们挑选书籍,并鼓励大家走进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文化服务。

近年来,为了积极营造全民读书、崇尚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身为图书馆馆长的廉鹏,秉承“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不断强化三原图书馆建设,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服务,最大限度传播先进文化,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多年来,三原图书馆先后组织开展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并在全县设立了7个图书流动服务点,力求满足群众不同的阅读需求。近年来,三原图书馆累计举办各类活动25场76次,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县207个村级农家书屋及共享工程村级网点全覆盖。

廉鹏(左)参加流动图书车进校园活动。

数字化管理 让阅读“触”手可及

走进三原图书馆,耳边的喧嚣便立即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宁静。电子期刊借阅机、电子图书借阅机、电子读报机、心声·音频馆等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一应俱全。在电子图书操作区,几名读者正在触摸屏前查找自己所需的书籍。“现在图书馆里的书越来越齐全了,有很多新上市的书也能看到,在自助借阅机上我能借书、看书、查阅,操作简单,特别的方便。”读者小曼如是说。

为了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满足读者日益丰富的阅读需求,廉鹏积极改善图书馆硬件设施,不断迈向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数字化,方便广大群众获取文化信息和文化服务。 在三原图书馆内,40余台电脑给读者进行数字化阅读提供了方便,同时,三原图书馆在全市率先提供盲文点字显示器给视障人士使用。如今,读者可以在三原图书馆通过自助服务、通借通还、网站、手机网站等先进信息技术无障碍阅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便利。

2011年,廉鹏带领三原图书馆申请加入陕西省图书馆服务联盟,实现了县级图书馆业务工作由手工操作转化为计算机系统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并实现了所有联盟馆际之间文献检索和互借。同时,该图书馆还申请加入了国家图书馆编目中心,使图书馆编目工作统一规范,实现了全省数据共享。

加大古籍保护 延续文化命脉

《刻本嘉靖陕西通志四十卷》《古文渊鉴六十四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走进三原图书馆的古籍室内,一排排书架排列整齐,一套套珍贵的古籍被放在柜中,一部分已经被封上了“量身定制”的黄色函套,只留下标注的书笺示人。

一直以来,古籍藏书是三原图书馆馆藏的一大特色,近3万册的古籍藏量让三原图书馆在全市排名第一。回忆起初见这些古籍的场景,廉鹏仍感到一阵痛惜,“刚到图书馆见到这些古籍时,让我特别地震惊,因为我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珍贵的古籍,但因为条件限制,几万册古籍全部用报纸包着堆放在地上,看得我心里特别的难受。”

为了加强古籍保护,廉鹏在省上聘请古籍保护专业人员,整理了堆积40余年近3万册的古籍,并从省图书馆争取古籍双面书柜30个,同时为古籍制作函套近2000个,从而结束了多年来古籍随意堆放,许多珍贵的孤本、善本、稿本古籍面临失传的危险。

“目前,由我们图书馆编著的《陕西古籍总目——三原分册》已印刷出版,它能让三原丰富的古籍遗存为县城的经济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对于图书馆日后的古籍保护工作,廉鹏表示,将逐步实施古籍数字化建设,并复制有价值的古籍,将其制做成文化礼品,真正使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

廉鹏(左)在三原图书馆整理古籍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