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有意思的冷知識?

文字原來能這麼有意義

我的興趣在語言文字領域,就說兩個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冷知識吧!


以最快的速度,說出下面兩組漢字的顏色:

第一組:

應該沒有什麼難度吧,很快就說出來,我也是!!

第二組:

你是不是在識別第二組漢字顏色的時候,被漢字的意義所幹擾,而花了較多的時間辨認出顏色?

即便你知道這是一個坑,你還是無法規避。

絕大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我也是。

好,再來,我們一個個來,手機或者鼠標下滑的時候,以最快速度說出漢字的顏色:


你的速度怎麼樣?我做這個實驗是出奇的糟糕,要兩三秒鐘才能說出正確的顏色。

我看到YOUTUBE上最糟糕的測試者,要求在一秒鐘說出正確的顏色,這傢伙幾乎每一個都說錯:


這個實驗是認知心理學上很有名的一個實驗,叫做——斯特魯普顏色與文字實驗(Stroop Color and Word Test,簡稱SCWT):

斯特魯普效應展示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已是一個自動化的歷程。當有一個新的刺激出現時,如果它的特徵和原先的刺激相似或符合一致,便會加速人們的認知;

反之,若新的刺激特徵與原先的刺激不相同,則會干擾人們的認知,使人們的所需的反應時間變長。 ---引自維基百科詞條:斯特魯普效應

說簡單一點:表示顏色的漢字,如果與文字顏色不一致:字義信息和字體顏色信息發生衝突,會導致大腦有一個困惑的過程,所以,沒法快速作出正確的判斷。

這種效應叫做斯特魯普效應(英語:Stroop Effect)。這種現象在漢語、英語、法語。。。。。中都存在。

-------------------------------------------------------------------

但是,假如叫一個不認識漢字的外國人,他能輕而易舉的分別。

我現在沒辦法找一個外國人,我可以找一種你最不可能認識的文字,讓你來做這個實驗。


就用最奇葩的「猴子文」吧!如下圖是「猴子文」的手機輸入界面:

這種「猴子文」叫僧伽羅語(Sinhalese):

屬【印歐語系】下的【印度語族】,是斯里蘭卡主體民族僧伽羅族的語言,是斯里蘭卡的主要官方語言。僧伽羅語形成於公元前六世紀。

「猴子文字母」的國際音標註音

你完全不認識下面幾個猴子文是什麼意思,你就能很快的說出其顏色,因為這個時候你不會被文字的意義所幹擾:

其實,猴子文對應的中文意思是「紅、黃、藍、綠、黑」

我們再來用漢字表示,你還能準確的快速的說出顏色嗎?不能的,會有所幹擾。

如果用漢語拼音表示顏色呢?你可以試一下,相對漢字要容易點。

-------------------------------------------------

維基學院做的【改良版斯特魯普效應實驗】

測試者母語為中文

用【中、英、注音符號】三種文字符號
見:https://beta.wikiversity.org/wiki/%E6%94%B9%E8%89%AF%E7%89%88%E6%96%AF%E7%89%B9%E9%AD%AF%E6%99%AE%E6%95%88%E6%87%89%E5%AF%A6%E9%A9%97

根據這個實驗所做的的統計數據顯示,斯特魯普效應強弱取決於兩個因素:


1、語言文字的熟悉程度(母語和非母語):

在【字體顏色】測試項目中,非母語的英文最快反應,斯特魯普效應影響較弱。

在【詞語意義】測試項目中,非母語的英文則需要最長的反應時間。斯特魯普效應影響最強。

2、文字的特性:

漢字的字形與顏色意義密不可分,在做【字體顏色】判斷時,反應時間最長,斯特魯普效應較強。

但用注音符號或者漢語拼音這種表音符號的表示顏色的時候,反應稍微快一點,斯特魯普效應影響較弱。

結論1就是說:越不熟悉的語言,對字體顏色認知干擾越少,所以用猴文字,你完全不受干擾。

結論2就是說:漢字因為是獨一無二的意音文字,對字體顏色認知干擾,是強於純粹的字母表音文字,斯特魯普效應較強。

總的來說:漢字能以形索義,形和義聯繫比較緊密,所以,字義和顏色不一致發生衝突很強,導致我們判斷時間加長。

注意,這不是缺點,這是拼音文字不具備的優點。當然,拼音文字也有自身的優點。

漢字,形義結合緊密的這種特點,是可以通過測試腦電波測試出來,訴諸定量定性的科學分析,這是當年很轟動的一項研究,這就是另一個冷知識點,以後有機會在講。

-----------------------------------------------------------

好,總結一下冷知識點:

1、文字信息與文字顏色不一致的時候,會影響大腦對顏色的判斷。越釋熟悉的文字,判斷顏色越慢,越是不熟悉的文字影響越小。

2、世界上最奇葩的文字:僧伽羅語,因為僧伽羅文的字母形狀個個都像猴子,所以,網上稱為猴文字。

3、最後介紹一下【斯特魯普效應】:

【斯特魯普效應】最早是由自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裡德利·史楚普(John RidleyStroop),在193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 論文名字《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引用量達到一萬六千多次。是學術史上最經典的論文之一。

論文信息源:Stroop, J. R. (1935). Studies of interference in serial verbal reac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8(6), 643.

這種開創性的論文寫一篇,就可以稱為「著作等身」,夠你臭屁一生,如:

圖靈討論奶牛身上的花紋是如何形成的論文,香濃提出信息熵原理的論文、高錕提出光纖通訊的理論模型的論文。。。。。都很短小,但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愛因斯坦在1905年這樣的論文一共寫了五篇:闡述光電效應、狹義相對論、計算原子數量。。。。。等五篇劃時代的小論文,


小漢字見大歷史

太多了,我來說幾個科學相關的吧。

1、我們看到的太陽光是8分半鐘之前的(約500秒),因為光的傳播需要時間。

2、嚴格意義上講,第一條也是錯的,因為一個光子激發出來,從太陽內部到達太陽表面需要萬年甚至百萬年,所以你看到的光子有可能是幾萬年前產生的。

3、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是洛倫茲起的名,洛倫茲的洛倫茲變換是龐加萊起的名。

4、伽利略沒有在比薩斜塔上做過自由落體實驗。(比較可靠的說法是有人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用來反駁伽利略)

5、發現彈性定律(胡克定律)的胡克到目前為止一張照片都沒留下來,都被牛頓燒了。

6、牛頓沒有被蘋果砸到腦袋。。

7、每年的2月最後一天、4月4號、6月6號、8月8號、10月10號、12月12號,星期幾都是相同的。

8、縱觀物理學史,每次物理學史上的大發現都會對宗教界產生很大影響。。

9、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光電效應”。

10、厚的玻璃杯遇熱相比薄玻璃杯更容易炸裂。

11、時間計量實際上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在長度計量上,我們可以用一根繩子比較一段長度和另一段長度是否相等,但是在時間上行不通,我們無法把已經發生的一段時間“拿”過來,去和即將發生的一段時間比較是否相等,這是做不到的。

12、慣性力的起源問題至今沒有解決。

13、伽利略的原名叫“伽利略·伽利雷”,好吧,這個不算,只是覺得有點萌。


媽咪叔專注通俗易懂趣味科學科普。

科學的基本觀念本質上大都很簡單,通常都可以用人人皆知的語言來表達。——愛因斯坦


媽咪說MommyTalk

記得以前好像回答過這樣的話題,冷知識是那些出乎人們意料的知識,或者說讓人們感覺耳目一些的知識。

這方面也有一些相關的案例吧。

比如每年的搞笑諾貝爾獎以及國內的菠蘿科學獎都可以算作是對冷知識和好奇心的一種致敬,畢竟好奇心是科學的第一推動力。

比如有一個研究是考察泳池中到底有多少尿液的,還有人關注為何蚊子不能被雨滴拍到,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可能涉及到的一些現象,但是很少有人去研究,而科學家對此的研究和考察則顛覆了我們理所當然的一些看法。這也算是一種冷知識吧。

實際上,很多冷知識就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不過我們沒有去留心觀察,而是靠自己的直覺認為某些事情是這個樣子的,但是在經過一番考察研究之後卻發現它完全與我們自己的既有觀念存在衝突或相反,那這對於我們來說就可以算是一種冷知識了。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都說耳朵大有福,但是偏偏有人就去研究為何有些人的耳朵會變大。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關注胎教的問題,但是到底什麼形式的胎教更有作用,科學家給出了一定的答案,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搜索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