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走向点球点的英格兰,终于与命运握手言和

追寻规律是人的本性。竞技体育当中,我们则会津津乐道于各种各样的魔咒。从科学的角度,它似乎没有太多的意义,但从噱头上看,各种各样的“魔咒”确实又增添了诸多的谈资。

比如,英格兰的点球魔咒。

你甚至不用太了解足球,都会知道“点球大战”对英格兰人而言向来不会有太好的回忆。本届世界杯前,他们在世界杯、欧洲杯上共经历过7次点球大战,只有一次获胜。甚至于,在1996年欧洲杯上唯一的那次获胜,紧接着也迎来了一次点球大战的出局。

英格兰人的“点球大战魔咒”甚至“蔓延”到了青年军和女足,赛前,英国广播公司(BBC)严肃认真地进行了一次统计,他们列举了1976年点球大战在欧洲杯诞生以来,英格兰男足、U21男足、以及女足在一系列比赛的点球大战战绩,大到世界杯、欧洲杯,小到1998年世界杯前的“哈桑二世杯”暖场赛,以及“阿尔加夫杯”与中国女足争夺第七名的比赛。结果发现,在14次的统计当中,英格兰队输了12次,只赢了2次。

这怕是不折不扣的魔咒了吧。如果不那么玄的话,这可能是一道心魔,是英格兰人难以摆脱的梦魇。他们可以屡屡自嘲,却当然也想在自嘲中迎来突破,可是事实上,他们迎来的总是一次次的沮丧。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他们一次次唱着“足球回家”,却在一次次的歌声中,在“俄罗斯轮盘赌”一般的规则下,残酷地踏上“回家”的路。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来到了残酷轮盘赌的故乡。这支平均年龄在参赛球队排名倒数前三的“三狮军团”,或许没有怎么太多体会过足球世界里的“生与死”,却也带着诸多的无畏与果敢。

47岁的加雷斯-索斯盖特,在主教练队伍当中也同样算得上年轻。22年前,曾作为球员的索斯盖特曾经历过一场噩梦,1996年的本土欧洲杯半决赛,英格兰与德国队站在了12码决战的舞台中央,前五轮双方都弹无虚发,点球大战进入突然死亡,第6轮,安德列亚斯-穆勒一蹴而就,索斯盖特却倒在了科普克的面前。

索斯盖特承认,22年来,“失点罪人”的标签无时不刻贴在他的身上,很多人已经不再记得他球员时期的诸多故事,甚至自己的球员生命,都被浓缩成了射失点球的那个瞬间。很多巨星都摆脱不了的梦魇,就这样缠绕在了索斯盖特的整个职业生涯,直到退役,直到拿起教鞭,直到他成为三狮军团的统领,这件事情也还会被经常提及。

这可能怪不得媒体,可能也怪不得索斯盖特,它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无法更改,只能坦然接受。

经历了确实有些快乐的小组赛后,三狮军团当然明白,唯有在淘汰赛更进一步,他们才不会和前几次那样,在世界杯欧洲杯旅途戛然而止后,忽然又要站在风口浪尖。而淘汰赛就可能遇上点球大战——这个英格兰人躲不开的噩梦。

索斯盖特给出的答案是:“我们从3月份就开始练点球了。”新闻发布会再次传来笑声。而这条新闻的讨论,也依然充满了调侃和自嘲,毕竟此前经历的种种故事都过于残酷。

《泰晤士报》却刊文说,索斯盖特真的是认真的,他们真的在认真练,甚至还发放了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结果挑选心理素质过硬的球员,作为罚点球人选的参考,年轻的拉什福德主动请缨,在欧洲杯上曾经罚丢过的阿什利-扬,也表态愿意站在最终决战的12码前……

最后的结果你们都知道了,英格兰通过点球大战,战胜了哥伦比亚。

哪怕他们经历过补时阶段被扳平,经历过点球大战中亨德森罚丢后的暂时落后,这些起伏的挫折一点没有击垮这支三狮,这支由曾经的“失点罪人”索斯盖特带队的三狮。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魔咒”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却依旧会陷入屡战屡败的恶性循环;很多时候,我们鼓足了勇气也未必能战胜自己的心魔,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多次,变得越来越焦躁。

我们靠什么击败魔咒?没有其他,你需要一腔的热血,你需要科学的付出,或者你根除一些沉疴,或者你找到一条新路。

像皮克福德那样拒绝掉残存的阴影吧,然后,像埃里克-戴尔那样拿起球,走到命运跟前:你不用怕,你能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