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不问自己人生的3个终极问题,这辈子就白活了……

阅读本文您将彻悟

1. 人的一生,这3个问题必须面对。

2. 不知道自己该停留在什么地方,怎么办?

3. 为什么结果如何并不是十分重要?

|全文共1800字,深度阅读需6分钟,受益终生|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之前,都是做好了先天的人生规划的。

但是,来到这个现实的世界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必须忘掉所有未出生之前的记忆,把它打入潜意识。

所以,我们每个人从幼稚期开始,就需要接受启蒙,经由不断学习而成长。

孔子教导我们“下学而上达”,也就是经由学习一般为人处世的常识,逐渐向上提升,最好能够上达到知天命的层次。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至少有3个问题要考虑。

1、此生所为何来?

这一生到底为什么而来?答案是人人不相同的。既然有答案,却没有一定的答案,那就要自己不断反省,向内心探求,找到使自己心安的那一个答案。

2、怎样达成这一生的愿望?

明白这一生的目标和使命,接下来便要寻找合理、方便而有效的方法。因为人生苦短,倘若不能配合妥当的方法,恐怕有心无力,到头来一场空,岂不徒留悔恨?

3、怎样能够做到止于至善的地步?

孔子说仁,始终没有说出对仁的定义,或者具体可行的方法。因为当时正是社会混乱、人心不安的时代。孔子只用简单的“心安则为之”的原则,并不提出具体的要求,应该是居于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美意。

实际上“仁”是无止境的,值得一辈子去修持。《大学》把它引申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定名为“大学之道”。

用意即在:

任何人最好能够从修己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并且把“尊道有德”,也就是修来的德,推己及人,由亲而疏,透过具体的为社会人群服务来造福世界。

但是,每一个人的资质不同,身份地位不一样,不妨站在不同的立场,抱持同样热情服务的心态,止于各自不同的合理点,一方面恪守本分,一方面尽心尽力,才是恰到好处的度。

实际上,你这辈子会怎么样,也是早就定好了的,那叫天定。

我们每一个人是做好人生规划才来的,如果你这辈子来的时候,做好计划要做某件事,结果你说我不想做了,或者你本来没打算做某件事,结果拼命去争取,这都是违背初衷的,大概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出现。

如果说你把计划表带来随时看,那当然很容易做。但是因为你从母亲的产道生出来以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可以这样说,你永远不知道,这辈子该停在什么地方,那该怎么办?

就是那一句话,

顺其自然而不是听其自然。我做这件事情,我尽力去做,最后的结果我不干预。

人生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我们只能管制自己的人生过程,结果却有赖于天和当时的环境变数,这就是孔子说的尽人事以听天命。

《易经》六十四卦,象征宇宙人生循环不已的过程,也以既济、未济来提醒我们,人生的结局不过是不了了之。结果如何,实际上并不是十分重要。

人生在世,凡是应该做的,就要尽量去做,不能因为担心结果,便放弃大好的机会。

现代人普遍偏重收益性和私利性,这也是我们普遍内心不安、忧虑恐惧的原因。

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单纯地应该做就做,审慎地寻找合理点,问心无愧,心安理得。这一生自然能够乐天知命,生无忧而死无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