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看世界杯:西班牙走了,但传控足球并没有死

本届世界杯小组赛,只有3支球队控球率超过60%——西班牙、德国、阿根廷——他们现在已经全部回家,这是事实。

所以,唯结果论的视角看,俄罗斯并不怎么炎热的夏天,真的是给传控足球挖下了坟墓——然而,数据分析的意义就在于破除唯结果论的误区。

在重新拆了几组数据后,我突然意识到,之前已经完结的《大数据看世界杯》系列可以重启了——因为更进阶的数据证明:传控足球并没有死。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原因有二:

首先,传控足球并不只是体现在控球率上,即便是现有的数据体系,也能从多个角度反映,同等控球率的球队,本质打法可能完全不同,支撑传控足球的,也不仅仅是控球率,如果其他领域做的不好,控球率就是空的。

其次,相应的,如果你在控球率之外的其他事情上都做得不错,但最终还是输球了,那么你需要考虑的,其实不是传控路线是否正确,而是——是不是哪些预料之外的情况,导致你给自己挖坑了,而传控足球缺乏进攻爆发力的问题,天然就在“填坑”这个环节上存在缺陷。

之所以提这两点,是因为两个客观现象:第一,西班牙出局,更多是因为意外而非实力因素;第二,人们对西班牙或者说传控足球克服意外状况的能力,一直以来都高估了。

1 横向比较:西班牙打出了今年最高质量的传控之一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西班牙的传控与德国、阿根廷完全不同,他们真正做到了以传带控,每分钟控球可以打出12.44次传球,完全自成一档的存在,同等控球率的德国(11.18次)和阿根廷(10.82次)与之有档次差距,这队控球时,球是在不断移动中的。

就传控效率而言,西班牙每控球3.74分钟打出一次射门排在第13位,3.16分钟尝试一次过人虽然频率不高(第24),但贵在成功率高达70.98%(第7)。这队的控球效率当然谈不上多高,但也绝对不算低了。

即便被俄罗斯防的很不好看,但西班牙在这个失落的出局夜晚,进攻表现其实也就差在临门一脚上,不少进攻套路已经打出来了,只不过终结表现实在有些对不起这些球员的身价,比如这次:

连着两次在小禁区附近的射门机会,第一下阿森西奥的停球完全跑偏,第二下竟然是用大腿把球“怼”出去的……这到底应该概括为“传不进去、进攻没威胁”,还是说“终结者吐饼”?

而且,西班牙的传控延续性非常强,他们的防守风格可以完美支持自身的传控体系:小组赛每防守1.43分钟尝试一次抢断排名高居第5,抢断成功率59.11%也要比德国、阿根廷来得更高。

更为牛逼之处在于,这队经常能通过几名球员的小范围围堵,把对手的传球线路封的很死:每防守3.49分钟贡献一次拦截的数据高居第6,没有任何球队的抢断频率和终结频率比他们更高。

因此,西班牙由于强大的夺回球权能力,4场打下来其实很少吃反击,再反观被反击打的惨不忍睹的德国、阿根廷,西班牙至少可以说,解决了传控足球最大的防守难题。

诚然,西班牙丢球数真的不少,但要注意:他们可能是这届杯赛打到目前为止,后防线低级失误最多的球队,尤其是考虑到这些失误大都直接造成了丢球,这一条连阿根廷都根本没法比。

4场比赛下来,西班牙对手的射门次数分别是9次、7次、6次和7次,场均被射次数只有7.3次,相比之下,连这届杯赛防守最好的乌拉圭,场均都要被对手打出9.8次射门。

当然,你可以说对手射门次数少,不代表对手的射门威胁小,但我请问:西班牙的这些丢球,到底有几次是像阿根廷、德国的那种活生生被人反击打进去的?如果你把那些洗都没得洗的低级失误去掉,西班牙现在相当大概率是4战全胜(当然他们自己也有幸运的进球)。

2 纵向比较:西班牙的传控实际已经有所复兴

为了方便说明传控体系到底是不是“死了”这个问题,我专门把12年欧洲杯和14年世界杯小组赛的数据扒出来拆了一下。结果发现:西班牙自身的传控体系并不是一以贯之的,他们自身也出现了巨大的起伏。

12年他们尚在巅峰传控的末尾,彼时他们就是当之无愧的头号传控大神,所取得的成绩也完全对得起这个评价;

至于折戟沉沙的14年世界杯,与其说它们的传控死了,倒不如说,他们已经不能代表传控的最高级别了——那时候最好的传控球队,是德国。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从12年到14年,再到今年,西班牙在一些关键传控数据上的变化;为了方便对比说明,我们把14年的德国也加入其中。

从图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14年西班牙每打出一次射门居然要消耗4.43分钟的控球时间,是控球转化为射门效率最低的;与此相同的是,每尝试一次过人也要消耗掉3.99分钟的控球时间,同样是我们所选取的4个参考对象中最差的。

可以说,无论是射门频率还是过人频率,14西班牙都相当糟糕/

事实上,那支西班牙修正后的射门频率排在所有32支参赛球队中的倒数第4,过人频率则是倒数第5——你可以理解为,他们就是攻击性最差的球队之一。

而12年欧洲杯呢?西班牙的射门频率排在第9,过人频率则是第8,都是相当体面的位次。

在控球风格上,14年西班牙同样是最偏离Tiki-Taka路径的,他们每控球一分钟的传球数居然只有11.62分钟,和当时的德国已经相差无几,要知道,德国人的控球是有资本不那么强调皮球流动的,因为他们的攻坚能力天然更强;西班牙可没这个资本,皮球流动不起来,也就没有穿插跑动可言,那小范围的渗透就无从谈起了。

相比之下,18年西班牙才是更接近其控球历史巅峰的存在,事实上,仅看皮球的流动性,今年的西班牙甚至还超越了12年的自己。

嗯,德国的抢断频率依旧不怎么样。

但还是那句话,当时的德国人不抢断,有的是资本把后防线的漏洞藏起来,西班牙有么?12年算得上是前场逼抢的巅峰,抢断频率极高,14年最差,而18年,则正在往那个高强度围抢的年代走。

正如刚才所说,14西班牙的控球毫无攻击性可言,过人频率低也就算了,52.63%的过人成功率极为不合格。

注意,过人成功率是一个同时作用于攻守两端的数据:你的过人成功率低,那么每次提速过人被断的比率也就相应更高,对手打反击的可能性就更大。

在这方面,18西班牙真的是超越前辈的存在,扶正伊斯科的他们,过人成功率之高令前辈难以望己项背。

抢断方面,14西班牙倒是意外的不算太差,当然这要结合上一张图看——他们的抢断成功率是高,但每打出一次抢断,所需要的防守时间实在太多,抢断输出空有质量、没有产量,是很难用高频词的夺回球权,来支撑传控体系的。

总体而言,西班牙的传控体系,自身也在经历着起伏过程:12年是他们历史上传控的巅峰,到了14年,与其说他们的传控被对手(尤其是荷兰人)破解的七零八落,倒不如说,他们自己的传控也根本没打出特点,真的是从有效传控衰退到了无效传控,在当年,真正打出有效传控的是德国人。

今年的西班牙,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他们仍旧在传控的老路上走,但却不再是14年那支进攻只能隔靴搔痒的球队了,尽管距离12年的巅峰传控仍有距离,但他们的传控效率,已经要比14年高出的太多。

同时,皮球流动所带来的好处也不可忽视,18年的西班牙,终于在4年后重新做到了将球传起来,而不是将球控下来。

所以,你可以说西班牙这届出局仍旧太早了些,但冷静下来想想:这届西班牙的出局,更多是各种意外交织在一起的“窝囊”结局,即便不考虑控球率数据,有哪支球队在对阵西班牙时有什么优势吗?根本没有。

14年什么情况?小组赛三战进4球并不算磕碜,但其中3球都是在最后一轮对阵澳大利亚这场于事无补、无关痛痒的比赛中刷的;至于防守——丢7球的数据也太尴尬了吧?荷兰人都快把他们给撕碎了。

作为对比,嗯……02年中国队参加世界杯,也就丢了9个球……

所以你对比对比,西班牙的传控,实际上真的是在进步,而且,他们在18年世界杯上的出局方式,和德国、阿根廷完全不同。我们当然不能说西班牙就一定比俄罗斯人踢得更好,但同样,用西班牙充满意外性的结局,来证明传控足球走向末路,是不是也有些太武断了?

结语:传控足球的天然弊端,到底是什么?

任何体系和打法都有天然弊端,这是足球规则和人类的运动能力极限所决定的。但要清晰认识一个打法的固有弊端,却不是一件容易事:比如,大多数人都在说,传控足球破不了密集防守,害怕反击

实际上,西班牙从08年开始的辉煌时代已经证明了,这两个“顽疾”是可以克服的。

那么,传控足球真正的弊端到底是什么呢?

这么说吧,没有梅西,巴萨一样能打出很高的控球率,很好看的传球次数,但一定不会有强大的攻击力,即便他们愿意直接威胁对方球门,囿于技术能力也都是不可能做到的。梅西是巅峰巴萨打破比分平衡的最重要武器。

这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传控足球本身一定是缺乏进攻爆发力的,它必须要仰仗某些球星的个人能力,在狭小的空间内制造机会。那如果没有这样的球星怎么办?好的传控足球会不间断的尝试渗透,某种程度上,这样的进攻就是在和对手比耐心、耗时间:

尝试100次把握并不高的进攻,成1次就有很大概率拿下比赛,毕竟同样把握度的进攻,对面可能只有机会尝试不到10次——这就是过去10年里西班牙一直在做的事。08年、10年、12年他们都做的很好;14年、16年他们做的不好;今年呢?做的不错,但意外太多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是不是别的球队就没碰到意外?当然不是,比如前两天的法国,但他们在被阿根廷逆转后,迅速组织起了反扑,30分钟就直接拿下比赛了。

所以,传控足球进攻缺乏爆发力的弱点,一定会带来另一个问题:一旦出现意外,一旦给自己挖坑,那就很难把这个坑给填满。

换言之,这种打法,天然容错空间就极低。

你可以说,传控足球就是在走钢丝绳,需要的足够的技巧、稳定性以及运气,三者本身是缺一不可的。有的球队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做到,有的球队会在一些时候做不到,但这些都不影响传控足球理念本身的存在价值——这个世界上挑战走钢丝绳的人并不多,但这个表演项目,一直以来都在。所以你说,传控足球死了吗?

它只是生存状态不那么被人看好而已,死不了。

文: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