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流人士到底有多風流?

生猛歷史

說到魏晉風流人士,我腦中首先湧入一串名字,如阮籍、嵇康、山濤、劉伶等。

記得餘秋雨在《遙遠的絕響——談魏晉風流人物》中對魏晉這樣闡述——

魏晉,是一個無序和黑暗的“後英雄時期”。一代英豪灰飛煙滅,明爭暗鬥政治傾軋,變成主題。政治鬥爭的殘酷性,讓一批學識淵博瀟灑絕倫的文人名士厭煩塵囂,開始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執意在生命形態和生活方式上開闢一番新氣象。

對於風流的定義,馮友蘭老先生在《南渡集》中曾說過,魏晉的“真名士自風流”中的風流,要具有四要素,即:玄心、洞見、妙賞、深情。

具體的解釋為:

所謂玄心,可以說是超越感;

所謂洞見,就是不借推理,專憑直覺,而得來的對真理的知識;

所謂妙賞,就是對於美的深切的感覺;

所謂深情,真正風流的人,有情而無我,對於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同情。

魏晉時的人物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往日,他們那種不同流俗的作風,和獨特的言談舉止,體現了他們獨有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們形成的社會形象和時代精神,特別注重精神上的純淨。

魏晉名士普遍活得超脫,對功名富貴漠視,而且內心曠達,豪邁不羈,他們追求的是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其特點是:穎悟、曠達、真率。

那個時期湧現出的風流名士數不勝數,具有代表意義的風流人物,就有竹林七賢等人。七賢包括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是隱士的代表,遠離官場,淡薄名利的生活是他們樂意接受的。

這七人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就是嵇康,他不僅爽朗清高,心性放達,而且通曉文學和音律,晉書曾說他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

天呢,這絕對是內外兼修,集外貌和才華於一體的傳奇存在!

可惜的是,嵇康太過優秀和鋒芒畢露,引起各方注意,非要拉他做官。他一直拒絕和司馬氏為伍,堅持遠離政治。他的朋友山濤曾勸他做官,他立即寫下“與山巨源絕交書”加以拒絕。

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他採取不合作態度,又因“非湯武而薄周孔”而頗招忌恨。後遭鍾會誣陷,終為司馬昭所殺。

《晉書·嵇康傳》記載:嵇康將刑東市,太學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康顧視日影,索琴彈之,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於今絕矣!”

嵇康離世時年僅四十,海內之士,莫不痛之。那一曲著名的《廣陵散》,從此斷絕!

宋代詩人有詩讚美他,“一曲廣陵散,絕世不可寫。”

廣陵散的失傳,算是對生命、自由和尊嚴的紀念。


蘭闍讀書

只想說一件事:

作為竹林七賢的七個人並不是門當戶對,可以說身份之間大相徑庭,這七個人成為朋友,本就是應為人稱道的一樁風流韻事。

而作為曹操曾孫女婿的嵇康,一心心相曹氏,後來司馬氏奪權,作為七賢之一的好友山濤請他出關輔佐司馬大將軍,而他不光作七不堪二不可拒絕出仕,並寫《與山巨源絕交書》與山濤恩斷義絕。

公元263年,忍無可忍的司馬昭終於下令處死嵇康,行刑時哪怕三千太學生請願,嵇康依舊慷慨赴死,而在之前,出人意料的是,知道自己活不久的嵇康並沒有把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一直跟隨自己的朋友阮籍,而是交給了已經提交絕交書的山濤山巨源!他臨死前對兒子說:只要有巨源在,你就不會孤獨無靠。並讓山濤把自己兒子培養成一個忠於晉室但不必忠於曹氏的忠臣,而最後,嵇紹也確實是為了保護惠帝,從容赴死。

第一次在中國通史中看到這一節,我有點想哭,什麼是名士風流,並不是一味死守愚忠,他們應該有他們的抉擇,他們的底線。我們之間恩怨以了,但我不會讓別人也學我,歷史的潮流不可更改,我並不會一味的怨天尤人,我心向舊室,這是我的原則,我也同樣不會讓我的一己私慾而遷怒於整個國家!這是真正的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