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鸟博士评《鬼谷子》二反应

鬼谷子坐骑很高大上

语言真是个奇怪的东西,既可以表达思想,也可以掩藏思想,所以作为说者必须学会在语言中去伪存真。鬼谷子坚信,在这个世界上真话必然有理可循,假话也有迹可察,只要方法得当,他给这个过程起了个时髦名字叫“反应”。鬼谷子说:“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无形”就是“道”,道产生一切,自然包含真也包含假,真有真道,假也有假道,只不过探索真需要顺道而求,而觉察假则要溯道反求,也是刺激后看“反应”。当然,不是所有刺激都能有“反应”,语言表达是艺术,可以纵情发挥,但基本章法还是要遵守的。鬼谷子将觉察假话之道归结成“反”这一个字。

反应

鬼谷子应该深受老子哲学影响,他说:“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睑,欲高反下,欲取反与。”这句话通俗理解就是懂得舍得,要有得必须有所舍,反之亦然。要想洞察别人话语的真意必须学会闭嘴,让别人尽情说,即“欲闻反默”。但仅听别人说还不够,说出来可能都是假的,这时候就需要“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谎话就是谎话,必然在逻辑上存有与情理不合之处,我们要紧紧抓住举出反例或者直接指出论证错误,这样谎话就无法继续下去,颠倒过来必然就是真话。《战国策》记载了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古代有个人送给楚王一粒不死之药,宫女准备拿给楚王吃时,却被一个侍卫抢着吃了,楚王大怒将侍卫关进大牢要问斩,这个侍卫就托人带话给楚王:大王杀我说明这是死药,而不是不死之药,那么送药的人就是在欺骗大王,而我以身试假药则有功于大王。楚王无言以对只能把他放了(送药的估计是大王亲戚)。吃了不死之药应该不会死,现在却要问斩,说明不死之药一定是假的,世界上不存在不死之药这个结论就一定是真的。

我们总习惯相信权威,把权威当做觉察话语真假的标准,很多商人就是利用这一点,才请明星充当假冒伪劣商品代言人的。鬼谷子特别反感该习惯,要求说者一定用“反”作为标准:“反应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有人谈现在的事情,我们就到过去找找有无类似事情,比较一下便可知真假;谈别人的事情,我们就反思自己会不会这样做。这就是从古反察今、从彼反观己。

鬼谷子导图

当然,“反”字诀最高境界就是化被动为主动,直指人心,让人想说假话都没有空间。鬼谷子称此为“钓语”,就像钓鱼一样,先喂点饵料鱼自然上钩。想要听到真话,也需要撒点“料”,“道合其事,彼自出之”。人内心总会有最关切、悲楚的事情,总想找人说说,只要能够点到,就会甘愿相诉,如同医生看出病根所在,病人哪有不尽力相告之理。当年,苏秦刚出道时,想与赵相国李兑畅谈天下之事,哪里来的“熊孩子”,相国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吗?哪边凉快哪边待着。苏秦站在门口却不急不慢说:“今君杀主父而族之,君之立于天下,危于累卵。听臣计则生,不听臣计则死。”“主父”即赵武灵王,李兑刚刚把他整死,背着“弑君”大罪的他惶惶不可终日,现在有人说能救他,不管有没有用都想听听高见,于是马上变色易容说,你先休息下,明天我们好好聊聊。苏秦使用的游说技巧就是“钓语”,当头棒喝,让李兑不说真话都不行。

世界无妄,本无可欺,所谓欺纯属自欺,一个“反”字明断真假犹如纸的两面,翻开便知真亦为假、假亦为真,惟道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