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龍泉鎮天台山廟會

川三

金圈

淄川區龍泉鎮圈子村古稱“九龍鳳凰莊” 。

新時代圈子村揚帆啟航,在民居建設、人文、經濟、山水風景、道路多方面成為譽冠淄博名副其實的榜樣村。

龍泉鎮圈子村金圈公園廣場,首屈一指,遠近聞名。

天台山廟,坐落於圈子村西山上,沿圈子村這條水泥路爬坡而上直通天台山廟。道路南側這棵大樹是明代古樹“臥牛槐”。

山上有二棵古槐,據說這倆棵古樹與山下臥牛槐古樹根系相連,像兩隻展翅飛翔的鳳凰,寓意圈子村鵬程萬里,大展宏圖。樹旁立“觀金臺”石碑,我揣摩意思:站在這裡能夠觀望金圈子美好前程和未來的瞭望平臺。

這棵古松 ,毅立在半山腰。人們把它保護起來,並立了石碑。來到天台山半山腰這裡有停車場和一家山莊飯店。

天台山海拔只有三百多米,這裡是熟石山,整座山被濃密的柏樹和槐樹包圍著。沿石臺階盤山而上,此山松槐茂密,鬱鬱蔥蔥,鳥唱於林,蟬鳴於樹,怪石林立,清瀑溪流,花香滿溢,四季宜人。

天台山廟會,香火旺盛,遊人如織,人們在山上敲鑼打鼓,唱大戲,來自淄博各地的善男信女蜂擁而至,來此求神拜佛。

天台山的神話故事

傳說,泰山奶奶獨自靜坐在泰山頂,悶悶不樂,便萌發了出去看看、散散心的念頭。一早,帶上護法二神王靈官、黑虎玄壇,架五彩祥雲,不多時便降下雲頭,到了天台山上。

一到這裡就被這裡獨特的美景迷住了,便落坐在山頂,與一位上山砍柴的老者暢談起來。一直快到中午時分,還餘興未盡。侍立一旁的王靈官、黑虎玄壇,飢餓難忍,那沉得住氣。王靈官順手舉起剛打造的護身鋼鞭,朝眼前的一塊巨石揮鞭抽去,“轟隆”一聲,巨石從正中斷開。泰山奶奶被這突如其來的響聲所驚,打住話題,回首斥問:“何來聲響?” 王靈官、黑虎玄壇頓時啞口無言。待了一會兒,王靈官才支支吾吾:“俺倆站立多時,想坐下休息,就一塊石頭,誰坐是好。我想試一試新鋼鞭的威力,也好各坐石頭歇息,沒想到驚嚇到老人家,請您饒恕。”泰山奶奶一聽,笑逐顏開:“原來如此”。不僅無怨恨之意,反而誇讚王靈官的鋼鞭堅硬和他倆的膽識智勇。

就這樣,這塊霹靂巨石倒成了王靈官的“試鞭石”流傳下來。

緊挨“試鞭石”南面還有一塊巨石,酷似一隻臥棲的老虎,微露虎頭,名曰:“虎頭石”,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試鞭石”與“虎頭石”兩石相踞,輝映成趣,令人叫絕。

這天,正是四月初八,晴空萬里,天氣特好。泰山奶奶在天台山遊玩一天,興致未盡,便定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奶奶的生日)都來天台山一行。後來泰山奶奶的三妹妹,居住天台山,六月初二是她的生日。由此,四月初八、六月初二的天台山廟會,就這樣形成了。

碧霞祠、觀音殿、玉皇閣、靈官廟、關帝廟、黑山廟、龍王廟富麗堂皇。王靈官試鞭石、虎頭石、王母池獨具一格。

碧霞祠寺院到了,近看上書:“碧霞祥雲”四個大字,上聯是,“松濤磬鐘聲出天台祥地,""下聯為,"碧霞祥雲福佑般陽人民"。

保存下來的清咸豐年間、民國時期的石碑,文字清晰可見,印證了天台山的歷史。

白水泉、黑虎泉等八大名泉,泉水四溢。十八棵明代古松,枝繁葉茂。

一九四七年我八路軍在此堵截國民黨頑匪的戰事,為天台山增添了光彩,譜寫了壯麗詩篇。

當時淄川城正處在敵我“拉鋸戰”的時期,國民黨第八軍反攻佔領淄川城之後,伺機向南推進,進攻解放區,魯中軍區派李幹排長奉命阻擊敵人,掩護解放區地方機關轉移,在這次戰鬥中打死打傷敵軍三十多人,李幹排長等五名戰士也英勇犧牲,將最後的鮮血灑在了天台山上。天台山曾經一度被命名為“李幹山”,天台山也是一座英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