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古城丰州踏勘日记(1)

时 间:2014年3月25日

参加者:杨清江、陈鹏鹏、王赞成、李岚

是日,上午8点半,杨清江、陈鹏鹏、李岚三人在南俊巷鲤城酒店停车场集中,驱车前往南安丰州镇,与王赞成会合。

在入旧城区之前,我们察看了武荣大牌坊和坊左的彰胜亭。

武荣坊建于1993年,石结构,四柱三开间三楼,气宇轩昂。石匾额一面为杨成武书题“振兴丰州”,一面为梁披云书题“武荣”。柱联面南为“门通亚非欧锦帆肇丝绸之路,郡领芗荔鲤文气开闽海之风”;“曩昔攘夷安内是处为明城清阙,而今革故鼎新此中有舜日尧天”;面北为“盈城杨柳人物风情隐约六朝余韵,映日葵莲山川形胜蜿蜒双水汇流”;“武功撼山河国姓爷自此投笔挥戈,文榜登龙虎欧阳公于兹应魁释褐”。根据石刻记载,是坊为“富春旅港同胞陈汉水先生捐建”。

彰胜亭,1994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角翘脊攒尖。亭中石龟背立一巨碑,面南碑文为丰州镇人民政府撰作“丰州古地”,面北为陈汉水撰作“武荣颂”。石龟旧置南安县堂口,筑彰胜亭方徙其中。

自武荣坊至北渠桥,楼屋辐辏,街市繁华,乃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旧城区在桥北。北渠为旧城的南护河濠,濠面宽大,两侧砌石为岸,岸上为保护水源,加置屏障。

过北渠桥北行至慈济宫。宫在旧南门内偏东,坐东面西。初在丰乐铺盐馆口一带,明嘉靖中(1522-1566年)侍郎黄养蒙改建于此。2013年重修,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焕然一新,石作木雕堆剪髹饰工艺精湛,门神浮雕彩绘尤为精绝。正殿左右墙壁有明万历壬寅与清顺治乙酉两方碑刻,昭示庙宇历史悠久。

在王赞成带领下,我们在慈济宫后考察东浦。民国《南安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县治南门内有菱角浦,俗名浦墘浦。以万石陂众水流入西水关,由此浦转至东水关。后来岁月迢递,水土流失,西水壅塞,遂分为东、西两浦。所谓“浦”者,乃连通江河的长形水池也。今东浦淤塞,不入水关转达晋江,已成一潭死水,不泛涟漪矣!

慈济宫前有石碑:“甘泉桥,隆庆元年八月吉时建造,知南安县事余干甘宫立。”碑高183厘米、宽56厘米、厚21厘米。接着,王赞成带我们跨过前街,进入一小巷,指示临街之楼层后即为甘泉桥遗址,称桥当南门咽喉之地,东西浦以此为界。桥之西侧为应魁亭遗址;其旁为应魁井。井尚存。

应魁亭旧为南安名迹,据县志记载:“应魁亭在邑治南门内,为唐欧阳詹登进士立。宋大观二年,主簿朱廷阳重建。明弘治十年,知县沈诚重修。清乾隆间洪世泽重修。民国年,诸绅董募捐重修。”

甘泉桥,应魁亭遗址之北,现为丰州村委会所在地。王赞成介绍,村委会大门对面即为旧城的南门。村委会之西侧民居即为龙山衍派曾氏祖厝。

沿南门一路往西,就是南安古城南垣。行至“丰州村南门86”,遇尤琼玉等二老妪,攀谈之间,聊及30年前拆城取城基石事。1984年,泉州内港在第七、八、九码头,建高桩梁板式现代化码头,其工程石方取自南安丰州古城基。当时村民务农工分值低,挖城基石收入较高,因此都很积极。她们现在居住的这栋房子就是那时在城基址上建造的,已经整整30年了。王赞成曾在这一带居民家中收集一块镌有“宣和五年癸卯岁……翻经石”字样的九日山摩崖石刻残件,为泉州南建筑博物馆收藏。它印证了《县志·城池》明嘉靖知县夏汝砺甃石为城的记载及民间从九日山采石筑城的传说。

再往西行,右侧一线楼房林立,大都建在城基之上。这些楼房大部分是燕山黄氏的民居,有燕山洗衣房,有华亭衍派(即花亭房)。其中有一家门匾标示“龙窟传芳”者则为洪氏。楼房中间有一小段空地,栽种蔬菜,再往里是一片残沼。王赞成告诉我们,这个臭水池就是西浦。

楼层尽头,拐弯右转,是为古城西垣,垣基遗址穿过前面的一栋楼房望北而去。王赞成说,西门水关就在南垣、西垣交叉处,已经湮废。

出一条小巷,为侨中路,向北走一小段路,右转,几步外就是古城的西门桥遗址。桥的西北侧,是燕山黄氏五房的祖厝,匾曰:“五桂馨香”,三开间。右小门有联云:“城郊烟柳鸣翠鸟,桥畔绿榕戏清波”。

西门桥,又称“董桥”、“灰窑桥”。据县志记载,清同治(1862—1874年)前曾经倾移,燕山黄诸绅耆重修。后来又圮废,只剩“桥”中一株榕树。王赞成介绍,旧桥原为两孔。榕树生在两孔中间石隙间,于今桥墩、桥板全无踪迹,唯有“桥”之北侧尚见潺潺流水。

桥头有土地公庙,单进。东进约10米,即为南安古城西门一丰乐门遗址。

由小巷折北至丰乐宫。丰乐宫,又称真武庙,旧额北极殿,俗称上帝宫。宫前有上帝宫池,旧与西浦水系相通。

丰乐宫三开间,门头布满精致的青石雕,门前有蟠龙石柱,2010年重修,规模比旧时扩大,建筑工艺堪称上乘,装饰富丽堂皇,可与南门慈济宫相媲美。宫左有释仔庙,称德仁堂。

循丰乐宫右小巷北上,到一片园地,中间有下围池、青草池,其南有张氏祠堂。张氏为丰州城内望族,明清时期,出过一个进士,四个举人。张氏族人开门迎客。祠堂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厝壳,大三开间三进,除高敞的木构架外,空空如也。大门屋顶瓦片模印有“光绪乙未年张大宅司造”字样,似乎在诉说120年前曾经的繁华。祠堂左侧有一民居,三开间,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品相尚佳,有保存的价值。

由菜园子北上,循丰州镇派出所东墙至燕山路。王赞成说,西城墙经派出所跨燕山路过侨联大厦。

我们一行穿越燕山路,由一小巷继续北行,远远地望见池亭,池亭已塌,其六角基址尚存。池亭之东为丰州法庭,法庭东面围墙即为古城西垣行经之地。

沿法庭东墙北上,经过锦宅,到达古城的西北隅一四角埔,四角埔地势高,环城濠在此中断。

四角埔右转,即是古城北垣遗址,地名桃源村城边。路右的房屋都建在原来城基之上,而跨过路面的房屋则建在原来的护城河中,大都标题“版筑传芳”。

不一会儿,到了古城北门,北门一名长寿门,又名拱华门、跃进门。城门早废,今竖一牌楼,称为“拱华挹翠”,1993年仲秋建造。牌楼为红砖结构,顶部脊上双边雕塑一对行龙,中间雕塑一匹奋蹄腾空的骏马。陈鹏鹏说,此中隐喻龙马精神。

王赞成带我们出北门,右转。路边一方石刻,刻有“桥头西城角字纸亭路”。循路东行,不远处路边有一宫庙—水神庙。泉州地区水神有庙,但都有其他名号,直标“水神”则鲜见。水神庙单进,前一拜亭,坐西向东,面对古城北濠。

王赞成介绍,明代筑城,南北两面都是填池造墙。南面菱角浦(后分东、西浦),北面白鹭浦。县志云:“白鹭浦在县治之北,为万石陂来水储蓄处。”白鹭浦后人称“少卿池”,以里人黄河清尝官太常少卿。

由纸字亭路继续东行,过河沟桥。桥之南为古城北濠,桥之北为少卿池,濠池相通,水质严重污染。

跨过丰环路,由东环路向东前进,东环路路基即为古城北垣遗址。路北畔是居民开辟的菜园,菜园外面是护城壕,土岸。

行至万阴宫,宫在旧城外东、北交叉路口。折南即是古城东垣遗址。东城濠暴露东垣遗址之外,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臭气冲天。城垣遗址上起盖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楼屋。

我们沿着东濠沟南行。不一会儿,王赞成带领从柳厝附近的一座小桥入“城”。

柳厝石埕角有一卧碑,残长152厘米,宽118厘米,厚15厘米,碑之篆额为明建极殿大学士张瑞图书,碑记题目为“弋侯重建万魁亭记”内容尚未经眼。

看罢卧碑,又往南行,至“丰州村富春256”附近,王赞成说,此地旧有龙云坊,往前不远处就是东门。1956年曾在东门发现有阴刻“月城”字样的城砖,当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知县袁崇友修城时的遗物。

出东门,有一祀公妈宫,单进,加一拜亭,水泥结构。再往前即东门桥,1986年2月,富春华侨重修。王赞成说,古城东门外濠沟附近,古时称为夏侯湾。

我们一行出东门桥,又回到濠沟东岸,继续南行,来到北渠附近。在东垣、南垣交叉处的一座桥,称将军桥,跨越北渠。以前老将军石像已经退役不知去向,由现在新雕的一尊将军石像接班,置于桥头路边。昔日神龛旧物唯余一段石雕屋脊。

由濠沟东岸右转,右侧一溜楼房又是南垣遗址的标识,与左侧保护水源的屏障组成一条幽深的长巷。走着走着,抬头放眼,东浦就在前面。绕了一圈,我们又回到南门慈济宫。

陈鹏鹏说,根据有关资料,南安故城城周3196米,高3米,敌楼6座,铳台176个,堞1022个。清咸丰七年(1857年)四月,永春林俊带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南安城,城楼尽毁。民国二十八年(1939),日本飞机轰炸丰洲,国民党当局以“焦土抗日”为由毁城。

3196米,我们今天走了2个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