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橙没有血,我是不是买到了假血橙?

在各种柑橘类水果中,我最喜欢的是血橙。酸酸甜甜的味道,还有一些其他柑橘类水果没有的独特香味。当电商网站上有血橙开始发货时,我就下单了一箱。收到的箱子里有店主的说明,说是新摘的,大概需要两周来逐渐“充血”。

我想,如果每天吃一两个,那么应该也就可以见证“血橙充血”的过程了吧?

或许是样本量太小,也或许是样本的一致性太低,一整箱血橙吃完了也没见到几个“充血”的,“血”量最大的是这一个。

我并不认为这是买到了“假血橙”。虽然无“血”,血橙的风味还是对的。

血橙的“血”其实是植物色素,名叫“花色苷”。它跟花青素的区别在于,分子上连接了糖分子。很多时候,人们也不区分它们和花青素,一概都称为花青素。

花色苷的形成不仅仅需要遗传基因——血橙是柑橘家族中的一个另类,它的其他亲戚们很少含有花色苷或者花青素的,更需要后天的环境。简单说来,它们的形成需要夜晚的低温,所以——血橙的树可以在很多地方种植,果也可以结,但能否“充血”就不好说了。我买的血橙,或许就是气候“不适”,在树上没有“充血”,到了我的手里,也没等到“充血”就被吃光了。

塔罗科血橙,图片来自于网络

低温和时间,是血橙“充血”的两大条件。“充血”的过程,也伴随着其中各种成分的变化。有一篇意大利人发表的论文,比较了塔罗科和摩洛这两个最常见血橙品种在存储中的变化。他们把两个品种的血橙分别放在8°C和22°C下,结果发现8°C下存储才会明显充血。在这个温度下,塔罗科血橙的可溶性总固体会增加,而两个品种的血橙总酸度都会在储存中下降。两种因素的结合使得它们在储存中“更加成熟”,风味更好。有意思的是,塔罗科血橙的Vc含量在储存中几乎没有变化,而摩洛血橙在前50天中就急剧下降。或许,这也是摩洛血橙颜色更为绚丽,但没有塔罗科血橙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摩洛血橙,图片来自于网络

血橙的特色在于作为“血”的花色苷。跟花青素一样,花色苷在试管实验中展示了卓越的抗氧化能力,也就被演绎为有各种“健康功效”。吃各种蔬菜水果有利健康,有着丰富的研究数据支持,但花色苷、花青素等抗氧化剂是否就是“功臣”,科学界并没有盖棺定论。比如花色苷,进入人体之后会很快分解排出,难有机会展示它们的抗氧化能力。虽然有研究显示吃了富含花青素的食物血浆的抗氧化能力增加了,但又有研究说这可能值是水果中黄酮类物质代谢产生的尿酸导致的,其实跟花青素没有关系。不过,又有研究说虽然它们很快被降解而失去抗氧化能力,但那些降解产物有可能被人体吸收而产生别的生理作用。

简而言之,血橙的“血”到底有没有健康价值,科学家们还争得一地鸡毛。对于我们来说,它“有没有用”其实也不是那么重要——“血量”适当的血橙,好看、好吃,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