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钉子剖面”发现者和常山携手建立“双院士”专家工作站

6月17日,在常山县黄泥塘“金钉子”景区,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院士、沈树忠院士和常山县共建的常山国家地质公园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是常山首个“双院士”专家工作站。

陈旭院士致辞

 陈旭院士与沈树忠院士都是我国古生物与地层学领域的专家。陈旭院士与常山缘分颇深,是常山人民的老朋友。1997年,正是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常山黄泥塘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金钉子剖面”。沈树忠院士是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在二叠纪腕足动物化石系统分类学、生物大灭绝及复苏、生物古地理学和多样性演变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旭院士(右一)合影留念

常山县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双院士”工作站将就遗迹保护、综合利用、科教文旅、学术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有益的实践和积极的探索,进一步促进常山地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及科普工作。

常山县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高度重视院士专家“智库”建设,县委、县政府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写入工作报告,研究出台“人才新政18条”及系列配套办法,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实地与院士开展交流洽谈,寻求合作契机。与此同时,为更好地发挥院士专家团队的作用,常山优先推荐院士专家团队成员建立专家工作站、重点创新团队、本土专家工作站等人才平台,并设立招才引智奖、科研经费补助,推行人才“一站式”服务,越来越多的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牵手常山、涌入常山。去年以来,常山共引进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涉及机械制造、新材料、医疗卫生和地质研究等多个行业领域。

黄泥塘“金钉子”简介

黄泥塘“金钉子”景区位于常山县城南5km,面积16.2平方公里。32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方便。 黄泥塘“金钉子”是国际地科联组织1997年1月在中国确认的第一枚“金钉子”。

“金钉子”作为一种俗称其来由是因为:大约19世纪,美国东西部铁路大动脉接轨时,为了纪念这个事件,在接轨处钉了一枚用金子打造的铁路道钉,简称“GSSP”,而在地质上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简称也是“GSSP”,所以通俗称为“金钉子”剖面。

黄泥塘“金钉子”就是距今4.6亿年左右一段全球标准地层剖面,地质年代是在奥陶纪中部的那一段时间。通俗地讲“金钉子”就是一把尺子,也就是说要判断全世界所有那个年代的地层都必须把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当作尺子去比较,以此为标准,来推断分析其它各地的地质年代,所以它是全球标准地层剖面。

院士简介

陈旭,1936年9月17日生于江苏南京,籍贯浙江湖州,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奥陶系分会主席。20世纪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代表作有《陕南及川北志留纪笔石科的分类》、Base of the austrodentatus zone as a level for global subdivision of the Ordovician、Late Ordovician to earliest Silurian graptolite and brachiopod biozonation from the Yangtze region,South China with a global correlation和Patterns and processes of latest Ordovician graptolite extinction and recovery based on data from South China。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沈树忠,1961年10月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获得中国科学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和称号,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二叠纪地层学、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腕足动物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与团队成员一起论证了二叠纪末海陆生物大灭绝的同时性和瞬时性,为提高二叠-三叠系之交综合地层框架精度做出了实质性贡献。深入研究了一系列腕足类和牙形类动物群,建立藏南二叠-三叠系之交连续的地层序列,创建石炭纪-三叠纪腕足动物全球生物古地理和多样性演变模式,为认识特提斯洋各地体的古地理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文字:钱李源 邹建辉

通讯员: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