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為什麼要入侵蘇聯?

滴血微笑

希特勒對蘇開戰的動機我就分為幾部分總體說下吧:

外因:

當時德國雖然佔領了法國,但是英國是打死不合德國議和,美國參戰其實只是時間問題。德國要如何才能保證自己已經獲得的既得利益,這是一個擺在希特勒面前的大問題。基於這一點,希特勒根據一戰期間德國形成的“生存空間論”,認為有必要對蘇開戰,並且通過一系列手段改變歐洲的人口構成然後獲得和英美長期對抗的資本。而當時的歐美國家實際上是看不起蘇聯的,他們眼裡蘇聯還和1941年的蘇聯和1921年沒有區別,就是個農業國家,根本不堪一戰。

當然根據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知道,德國人發動了一場幾乎沒有勝算的戰爭,他們大大的低估了蘇聯,即使是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能夠獲勝,蘇軍仍然將佔有兵力優勢,除非德國能夠比蘇聯更早的研發出原子彈否則蘇德大戰德國斷無勝算。

這就不得不說斯大林很牛逼了。歷史上的俄羅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原因,大規模的饑荒基本是10-15年爆發一次。一戰結束後沙俄工業,經濟,農業各方面幾乎是完全崩潰的。然後斯大林上臺後推行五年計劃和集體農莊,在推行集體農莊這個時蘇聯發生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饑荒,而到1941年的時候,蘇聯國力提高了數倍。

接下來說說內因:

希特勒從上臺到1945年戰敗自殺,實際上一直都在跟試圖推翻他的人賽跑。希特勒的統治基礎實際上是非常薄弱的。在普魯士軍官團眼裡,希特勒連德共都不如,早在1932年國防軍就已經有非常嚴肅且完善的關於如何清理希特勒和納粹黨的計劃。如果希特勒不能在外交上為德國謀取領土與資源,希特勒很快就會被國防軍趕下臺。這就是為什麼希特勒會搞流氓外交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而且因為希特勒破壞了原先魏瑪共和國的政治鬥爭規則,國防軍對於納粹黨的清洗幾乎絕對會採取很鐵血的手段,納粹黨高層先由人能生還。

實際上,當張伯倫為波蘭提供無條件軍事保護的時候,希特勒是非常開心的,因為他終於可以把普魯士軍官團推向戰場,他終於不用始終被這群說不定那天會對他動手的人所環繞了。而關於開戰,普魯士軍官團自然是很樂意的,他們又可以為子孫爭奪“生存空間”了。


貞觀防務

二戰三個陣營其實很有意思有點三國鼎立的味道,每個陣營都看另外兩個不順眼。

英美法等盟國覺得納粹和蘇聯都是集權國家,一個輸出納粹主義,一個輸出共產主義都是民主世界的敵人。所以二戰前期英法才會賣隊友(波蘭、捷克)希望納粹去打蘇聯來個禍水東引。

蘇聯看英美和納粹也不順眼,因為你們都是資本主義政權。我蘇維埃終有一天紅旗要插滿全世界,解放全世界的無產階級。這是意識形態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雙方的分歧幾乎無法調和。

而納粹德國二戰是宣揚種族主義的,他們覺得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他們的理論就是既然我們日耳曼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所以我們要更多的生存空間,而一些劣等民族就應該滅絕。

基於這種思想納粹德國展開了一系列暴行,從東方總計劃到萬湖會議德國有計劃地對其他民族開展了種族滅絕(猶太人、斯拉夫人)。

而蘇聯從民族構成來講都屬於斯拉夫人,在納粹德國的認知中就是要把土地(生存空間)從劣等民族手中奪過來。一邊要輸出革命,一邊要從“劣等民族”手中取得生存空間,蘇德兩國是意識形態上的最大敵人。

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原因,還有就是當時希特勒判斷蘇聯不堪一擊。他覺得進攻蘇聯就像“在一棟老房子上踹一腳,房子就會塌了”。因為大清洗等原因蘇聯在二戰前期的戰鬥力確實很差,就拿蘇芬戰爭來說,整個國家只有700萬人,軍隊只有三十萬的芬蘭居然可以抗住蘇聯百萬大軍三個多月。而納粹德國只用了六個星期就打敗了歐洲傳統陸軍強國法國,自身傷亡只有十五萬。

所以納粹德國當時打蘇聯時連冬裝都沒準備,覺得六月開打冬季前戰爭就會結束了。而蘇聯在承受了衛國戰爭前期極其慘重的傷亡後並沒有倒下,反而越來越多的蘇聯人加入到了紅軍中與法西斯作戰,經過四年的廝殺紅旗終於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魔鬼希特勒也在國會大廈的地下室自殺,迎來了他的屈辱結局。


文史野狐禪

希特勒發動戰爭的歷史根源

德國由於在一戰中戰敗,其民族自尊心受到重創。於是,在德意志人中瀰漫著強烈的復仇情緒。希特勒正是利用了德意志人這種狂熱的民族主義情愫,從而得到了德意志人的狂熱擁戴。進而逼宮老態龍鍾的興登堡,坐上了德國元首的寶座。德國一九三五年拍攝的記錄片《意志的勝利》就記錄了德意志人狂熱擁戴希特勒的歷史盛況。

‘’生存空間‘’說:

希特勒吞併歐洲挑戰蘇聯的歷史成因

德國入侵蘇聯的野心冰凍三尺、由來已久:早在希特勒一九二六代出版的《我的奮鬥》第二卷中即可找到源頭:‘’優秀的日耳曼民族必須獲得廣闊的生存空間,必須把骯髒的斯拉夫人(即蘇俄)從地球上抹去,我們才有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此書從頭至尾充斥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狂熱,以及對猶太人和對美英民主並蘇維埃國家的強烈仇恨。一九三八年希特勒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德語)地區後,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為了獲得戰略緩衝地帶,從而與德國簽訂了旨在秘密瓜分波蘭的所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德國入侵波蘭西部一週後,蘇聯即佔領了波蘭東部。希特勒從此胃口大開:一九四零年突破法國馬奇諾防線,乃至在貢比涅森林與法國政府簽訂了巴黎的城下之盟。躊躇滿志的希特勒留影埃菲爾鐵塔後,遂佔領了法蘭西的鄰國比利時、挪威、丹麥。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大不列顛,希特勒則以大轟炸和V-1導彈空襲倫敦來營造其進攻英國的戰爭氣氛,即煞有介事的以所謂‘’海獅行動‘’來迷惑蘇聯。

一九四零年的‘’海獅行動‘’迷惑了蘇聯

其實德國在一九四零年六月佔領法國後,希特勒即於七月在巴黎的一次軍事會議上宣佈了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計劃:在對英作戰結束之前爭取速戰速決,以一個半月到兩個月時間擊潰蘇聯。即先以閃電突襲的辦法殲滅蘇聯西部各軍區的部隊,然後以坦克集群作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分北中南三路向蘇聯腹地推進:北方集團軍群佔領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群佔領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佔領烏克蘭(基輔)。為了穩住蘇聯暨掩蓋“巴巴羅薩”行動,德國又開始大造輿論,試圖讓蘇聯相信德國要實施“海獅行動”。德國先是製造假象:大量地印發英國地圖,給部隊配備大量英語翻譯,並在法國加萊海灘沿岸集結大量的渡海船隻及登陸工具,在海岸上配置了許多假火箭,並派部隊頻繁地進行登陸作戰演習,故意製造德軍進攻英國的假象。而與此同時,大批德軍機械摩托化部隊卻在悄悄向德波邊境的奧得河畔集結。為了進一步迷惑忽悠蘇聯,德國取消了往常對蘇聯的意識形態攻擊,而把攻擊矛頭轉向了英國。由於“海獅行動”成功地騙過了蘇聯,從而掩蓋了德國進攻蘇聯的作戰意圖。希特勒狂熱的種族意識,以及拓展‘’生存空間‘’的侵略擴張思維,從而構成了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


Mrttlzz99

要理解為什麼希特勒會有這麼“瘋狂”的舉動,我們必須首先意識到希特勒當時的情報和我們今天瞭解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希特勒他們是怎麼想的。

1. 蘇聯的工業化程度不高。二戰前確實如此,但德國人卻沒有意識到蘇聯在二戰過程中的蛻變。德國入侵蘇聯時,蘇聯擁有大約23000輛坦克,經濟現代化水平也較原先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 蘇聯軍隊領導層經驗不足、實習薄弱。這一點確實是真的。斯大林在1939年之前的肅反運動中殺害了大約30000名蘇聯士兵。大批優秀將領和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被迫下臺。1939年,蘇聯在人力物力均佔優的情況上甚至不敵芬蘭!

3. 這次入侵是蘇聯始料未及的。1939年8月蘇德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沒有做好與德國開戰的準備。

4. 德意志軍隊所向披靡。法國淪陷速度之快舉世震驚。人們認為馬其諾防線無比堅固,德國的進攻根本不值一提。但儘管法國擁有十分精良的軍隊和裝備,還是在德國的閃電戰攻勢下潰不成軍。

5. 德軍可以在幾個月內結束蘇聯戰場的戰爭。因此,完全不必擔心冬季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

6. 根據蘇軍在拿破崙戰爭中的做法,他們不可能會撤退。蘇聯不會放棄波羅的海諸國、莫斯科、列寧格勒和烏克蘭的領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是蘇聯重要城市,烏克蘭農業潛力巨大。因此,蘇聯肯定會投入到這些地區的戰鬥中。

所以,我們不妨從希特勒的角度來分析一下。德意志軍隊剛在六週內打敗了歐洲大陸實力最為強勁的法國。而蘇聯軍隊經驗不足、士氣低落、對德軍入侵缺乏必要準備。蘇聯還只有列寧格勒一個港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非工業化內陸國家。此外,蘇聯的農業和基礎設計建設也很薄弱。再者,德國的目的並不是吞併整個蘇聯,而是從蘇聯這裡攫取烏克蘭的部分農業資源、石油資源和工業勞動力。如果德國能攻陷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他們就能利用這一籌碼與蘇聯進行和平投降談判,然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抗英國上。

這樣看來,德國入侵蘇聯的舉動似乎也不是那麼瘋狂了。當然,希特勒和德國人的算盤打錯了——幾次失利過後,蘇聯抵抗時間之長大大超乎德國預料。這就意味著,德國要開始考慮冬季寒冷的天氣和軍需補給的問題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也沒有淪陷,反而造成了德軍大量人員傷亡。不僅如此,第二戰場的開闢給德國惹來了大麻煩,他們為入侵蘇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小鴿子看世界

德國為什麼會入侵蘇聯,在德國看來,不入侵蘇聯實在是太可笑了。處在當時的國際大環境中,德國的選擇並沒有什麼錯誤,至少希特勒以及他領導的絕大多數德國人是這麼認為的。在希特勒的領導下,德國發動的是一場正義的戰爭,是一場為民族生存而不得不作出的偉大行動,是全體德國人民賦予希特勒政府的拯救德國的戰爭權利。

希特勒在演講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自從一戰戰敗,所有人都騎在德國人的脖子上作威作福,連最弱小的民族也敢來踐踏德國。只要阿爾薩斯和洛林上空還飄揚這法國的旗幟,德國就沒有尊嚴;只要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德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橫行無忌,德國的尊嚴就不存在;只要德國四分五裂,只要他國人在提起德國這個字眼發出不屑一顧的輕蔑笑聲,德國的尊嚴就不存在。

這就是希特勒面臨的處境,這也是德國人面臨的現狀,更是德國這個國家的尊嚴無處可尋的無奈。

如果德國不是德國,那麼忍氣吞聲,吞嚥苦果也許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德國畢竟是德國,他有著八千萬日耳曼人,有著大量的技術人員和先進技術,有著強勁的工業基礎和工業實力,更有著一顆不敢受辱的心。當時的德國人成為了下等人,成為了歐洲列強嚴重的羔羊,正如希特勒所說:那些只知道抗議的人,是沒有骨頭的,那些只知道抗議的人,是低賤的。希特勒並非能量巨大,希特勒綁架不了所有的德國人,他所能做的只是劃了一根火柴,發出了一點亮光,然後就燃起了熊熊大火,燎原整個日耳曼人的土地。

貌似跑題了,但其實沒有跑題。希特勒宣揚為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而戰鬥,但在他的夢想中,這生存空間應當是向東方擴張的,德國的劍應該指向東方。所謂希特勒拿下全部歐洲,那是事實,但不是目標。

在希特勒寫《我的奮鬥》一書中,就已經清楚明白的指出了德國的目標就是消滅共產主義蘇聯,就是奪取蘇聯的歐洲部分為德國民族開出一片生存的土地。希特勒之所以如此痛恨蘇聯,原因是很多的。箇中原因,也很簡單,只要看看希特勒在他的演講中屢次提起的那些讓他深惡痛絕的因素就可一窺究竟。

在演講宣傳中,希特勒多次強調魏瑪政府是怎樣的無能,猶太奸商是何其貪婪,德共拿著大把的盧布是怎樣從內部擊破德國這個國家中。希特勒發動戰爭的路線就是一箇中心,三個基本點:以贏得民族生存空間為核心,以推翻魏瑪,掃除猶太奸商,覆滅德共盧布黨為三個基本點。

很強的情緒感染和崇高的目標,太清晰的鬥爭路線。如希特勒所宣傳,萬事俱備,只欠大夥拿起武器去戰鬥了。勝利是如此之近,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容易獲得。成功就是這麼簡單,希特勒作為領袖,是多麼的功不可沒。

如此,德國進攻蘇聯也就不值得稀奇,更何況,希特勒一直敵視蘇聯,斯大林也是心知肚明,斯大林也是一直在為蘇德戰爭做著準備。

戰爭爆發是不言而喻的,歐洲是跳板,是基地,蘇聯才是目的。希特勒和斯大林都看的很明白,只有英國和法國一直都是真糊塗。


歷史一鍋煮

二戰是德國人民想打,因為要生存!

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納粹絕不會上臺,也就沒有二戰了!

一戰德國是為了做歐州霸主,獲得海外市場,英國海上圍堵,陸上法國圍堵,德國工業比英法強大,產品比英法高大上,可週圍國家都和英法結盟,海外市場都是英法殖民地,德國為了擴張,市場,主動與英法俄開戰,幾乎沒有敗仗,打得俄羅斯潰不成軍,發生革命。

可卻被自己人出賣了,簽定了屈辱條約,損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三分之一國土,四分之一人口,天價賠償,解散軍隊,不能擁有重型武器,對德國人是個汙辱,正常人都會受不了,何況科技,製造業世界第一的德國人,全民都不接受,承認凡爾賽和約,為了體面生存,德國人都願意為之而戰!

納粹靠民主,社會主義幌子上臺了,推行國家資本主義,讓德國經濟高速發展,靠閃電戰先進理論,讓軍工飛速發展,發明了很多為閃電戰理論而配套的黑科技。

德國用閃電戰橫掃英法同盟國,稱霸歐州大陸,可對手不會讓德國做大做強,都想把德國掐死在早期,因為納粹從上臺到發動二戰,只用了五年,還沒強大到無敵,只是依靠閃電戰先進理論取勝。

如果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以蘇聯實力,打不過德國,因為無線電,飛機,後勤是短板,打不了運動戰,守住就不錯了,美英補上短板,蘇聯才可能發動反攻,大縱深機械化圍殲德軍。

德國敗在日本的不仁,美蘇的量上,因為戰後美國代替英法成為超級大國,開放市場,德國人才徹底反戰,因為有市場了,人民有尊嚴了。


心有遠芳

根本原因是出於“政治正確”的考慮。

很多大牛分析了經濟原因、軍事原因,這些領域我的水平不敢亂說,所以我只談談政zhi原因。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這個重大歷史事件,後人有很多誤讀的成分,比如說,很多人以為Hilter下令入侵蘇聯是一個蓄謀已久的決定,其實不然,納粹對蘇聯進行軍事入侵,帶有極大的偶然性,這個變量來自法國的不爭氣,英國的死不投降,還有美國的觀望,這就讓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陷入極其尷尬的局面。

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納粹德國要踐行納粹的所謂政策和政治口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極端的反gong產zhu義,所謂軸心國,代表性的文件是德國、意大利和X本籤的那個國際反gong XX條約,這種明目張膽的對於蘇聯的威脅,自然是讓蘇聯人非常恐懼的。

更要命的在於,蘇聯的行為,使得其處境非常的尷尬,蘇聯自成立後,資本主義世界將其視為巨大的威脅,政治被孤立,國際聲望並不高,也沒有多少話語權,同時又被德國、日本兩個強國視為頭等敵人。

作為蘇聯這一方,最好的策略是坐山觀虎鬥,納粹跟別的資本主義國家狗咬狗吧,X本,你就深陷某個戰場不能自拔吧,總之別惹我就好。

可問題就出在,蘇聯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鞏固蘇維埃政權本身,並不是出於俄羅斯民族利益的考量,此時納粹和本子明目張膽的針對你,你必須要表態呀,必須要堅定不移的維護自己的政治合法性呀。

可蘇聯領袖斯大林是一個很現實的人,被英法賣了隊友後,斯大林選擇與納粹暫時性的結盟,原本這個算盤沒啥問題,只要你納粹和法國死磕就行了,重蹈X本的覆轍,我蘇聯不就很安全嗎?

可戲劇性的是,法國的戰鬥力實在坑爹,法國一投降,歐陸戰爭在西線就結束了,納粹的力量就進一步擴大,可是英國不投降,美國在觀望,這讓納粹的戰爭機器和政治機器陷入尷尬的境地。

納粹的政權來路有問題,Hitler給予了德意志人民太多不切實際的許諾,可是戰爭達成了持久戰,英國不投降呀,這就讓納粹黨陷入了困局:

如果一鼓作氣跟大英帝國PK,海軍實力弱不說,不計任何成本的打擊英國,納粹的政治資本就會輸光,因為滿足不了國民的渴望呀,你不是戰無不勝嗎?你不是要掃蕩一切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嗎?可現在英國打不下來呀,德國還被孤立和封鎖了。

那咋辦?只能根據第二個政治正確的原則,納粹虛構了太多的敵人,其實納粹黨的敵人都是自己編的,蘇聯的敵人才是真真正正存在的。你納粹不是叫囂自己是反X嗎?那你現在與蘇聯和好是怎麼回事?

軍隊這一方也很尷尬,納粹許諾的東西沒給呀,沒撈著好,現在戰爭這麼快結束了?那就更不幹了。

所以,納粹是被自己的政治忽悠給綁架了,你納粹再牛逼,也是牛逼吹破了天,這個政治謊言不能被戳破,可是也快了!

只要英國不投降,你這戰爭就得耗下去,民眾也不容易呀,最要命的是軍隊不願意。你的競選承諾呢?哪去了?

可是被戳破了,納粹政權自己就垮了呀,這可咋辦?

也就只能再找事做。

這就好比如說,一個騙子開了家公司,他忽悠大家只要拼命的買他的產品,就能回扣是現在的好幾倍。這就是傳xiao呀!

可是事情發展的太不順利了,騙局要被識破了,那怎麼辦?

只能推出新產品,接著忽悠,拆東牆補西牆了。

而這個騙局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德國老百姓。

納粹黨的傳xiao公司,綁架了德國人民,綁架了德國國防軍,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一去不復返了。

而蘇聯的反撲推塔,美帝的西線登陸,也只是時間問題,與戰術還真沒多大關係,與黑科技更是沒多大關係。


圖維坦

筆者認為,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有兩個根源,一是傳統的民族仇恨,二是政黨矛盾,這兩個矛盾同時激化,也就爆發了血腥的戰爭。

先說民族仇恨。

從13世紀起,德意志民族的先輩條頓騎士團就同俄羅斯人為首的斯拉夫民族聯軍為爭奪波羅的海沿岸的控制權殺伐不休。到了近代的普魯士,更是為了爭奪歐洲霸權與沙皇俄國展開血腥戰爭。納粹德軍的軍官團多數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軍骨幹,有著極強的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因此很多人都有著普遍的仇俄心理。希特勒上臺之前就抓住這一實際情況提出“優秀民族”應徵服“劣等民族”的強盜邏輯大肆鼓吹“德國未來開拓領土只有用犧牲蘇聯才能實現”。這樣一來,希特勒得到了有強烈復仇情緒的德國軍官團的集體擁護。

再說政黨矛盾

1929年受西方經濟危機的衝擊,以蘇聯布爾什維克黨為首的共產國際曾試圖發動德國共產黨奪取德國政權。但是德國大財團感到“赤色革命”的威脅轉而支持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加上納粹黨利用人民大眾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大肆鼓吹認“德國在一戰的失敗是因為國內革命在背後捅了一刀,而革命的首腦就是德國共產黨”,取得了絕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從而取得德國政權的執政權。

納粹黨一上臺就大肆叫囂反對布爾什維克,同意大利、日本簽訂《反共產國際條約》。後來因為避免兩線作戰而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雙方都知道這不過是最後攤牌前的一絲冷笑。納粹德軍在消滅和打垮西歐各國後,看準了蘇聯的虛弱和威脅,於是回身一槍,迅速發動了對蘇聯的戰爭。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因為德國沒有選擇,海上被盟軍封鎖,陸上資源只有蘇聯充足,蘇聯威脅到巴爾幹半島了,只需要一個集團軍,十幾萬人就能拿下那裡石油,石油被切斷德國就完蛋了,德國最大問題就是不該打法國,法國沒有德國需要的資源,而且德國邊境有防線,不怕法國反攻,法國畢竟名義歐洲第一,一旦死扛,英國就會海上封鎖,打法國就是賭博,應該去打巴爾幹半島,在哪裡扶植幾個政權,然後停止戰爭,


考拉123397996

德國入侵蘇聯的原因很多,總結起來主要有五點。

第一,希特勒仇視共產主義,雖然納粹黨號稱德國工人黨,要實現國家社會主義,但是此社會主義非彼社會主義,希特勒對共產主義是沒有半點好感的,欲除之而後快。

第二,希特勒認為英國之所以不願意投降,就是對美蘇抱有幻想,特別是天天期待著蘇聯能從東邊牽制德國。所以只有打垮蘇聯,英國才能徹底臣服,或者最起碼願意與德國講和,劃清勢力範圍,把戰爭中奪得的利益合法化。

第三,德國曆史上和俄國就關係不太好,一戰中雙方也是敵對國。德國起源於東歐,自然對東歐情有獨鍾。而俄國人一直以來被西歐人視為亞洲人,都希望把他趕回老家。蘇聯雖然自稱是社會主義,但是在東歐沒少擴張,和沙俄時代相比,蘇聯的擴張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蘇聯也並非真心與德國保持和平,東方戰線的建立就是為了瓜分東歐,為將來與德國一較高下做好準備。之所以德國先動手一方面是德國蓄謀已久,先發制人。另一方面也是蘇聯高層領導對各種煙霧彈判斷失誤,誤認為德國佔領英國前不會與蘇聯動手。德國就算不先動手,蘇聯也遲早會在德國背後下刀子,當然了,這一點很多學者可能未必認可,特別是那些對俄國充滿好感的人,堅信蘇聯是為了捍衛和平才捲入了二戰。

第四,德國和蘇聯都不是民主國家,都是個人崇拜極盛的國家,希特勒和斯大林這兩巨頭必然水火不容,必有一戰。

最後,德國與蘇聯都對海權相對忽視,重視陸上稱霸,德國海軍發展就比較差,當然,這也是有原因的。而俄國一直以來海軍都不咋樣,兩個國家都不怎麼重視海上的霸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陸上的逐鹿。誰統治東歐,誰就能主宰心臟地帶。誰主宰心臟地帶(歐亞大陸內部),誰就能主宰世界島(歐亞大陸),誰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世界,兩國都對此理論非常看重。俄國就不用說了,自始至終都在歐亞大陸上玩轉。德國雖無此力,但是從二戰中德意日的計劃可以看出,德國對控制歐亞大陸就能稱霸世界深信不疑。蘇聯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控制蘇聯的廣闊國土,德國稱霸世界將不會再有任何障礙。

蘇聯與德國,不客氣的講,一個是野獸,一個是豺狼,都不是什麼善茬,中國作為二戰戰勝國,為了維護五大國的合法地位,當然要秉持公正,發對法西斯主義,但是一碼歸一碼,修正主義的蘇聯根本代表不了正義,因而也不用反覆老調常談,一談到蘇德戰爭就謾罵什麼德國法西斯,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今天的人們,要牢記歷史。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