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没有原则的善良,始终不会被善待

电影院灯光亮起,观影的人开始陆续离开,我的思绪也从那个人心动荡的年代被拉了回来。

转头发现不少观众都留下了眼泪,不过这眼泪中没有感动有的是一种愤慨,那是一种看见善良被人肆意践踏的愤慨。

《芳华》影片内容远没有名字那样清新,怀念一代人的青春的同时又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潜规则”,而这种“潜规则”却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也更改不了的。

1

合群的劣根性

《芳华》里的发生在女主何小萍身上的事情,可能是对现实最真实的反应。

何小萍因为爱出汗被人说身上总有股“馊味”,晒衣服的栏杆上,挂着一个塞着垫子的胸罩,所有人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都认为这个胸罩是何小萍的。

还逼迫她承认,当她拒绝承认后,被众人合力拔光了她的衣服。

从何小萍被针对的点点滴滴中,我们看见病态的“合群”是多么可怕。

文工团的女生们排挤她,很多人都是因为听别人说了何小萍怎样怎样,甚至是因为大家都排挤何小萍,所以她也跟着排挤何小萍。

她们自己内心深处,可能并不讨厌何小萍,可是就是觉得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情,那么我也应该跟着做,才不会成为被排挤的那个。

这种劣根性的“合群”即便是在这个时代也处处可见,在职场上领导针对谁,那么全办公室的人肯定跟着排挤这个人,谁都不会管这个人是不是真的伤害过自己。

只要能够合群,他们就什么都愿意做。

2

病态的“好人”

《芳华》里的男主角刘峰,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冯小刚还给这个角色起了一个定义叫“活雷锋”。

刘峰的生活中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对人好,别人找他帮什么忙,他都答应,甚至连吃口饺子都只吃煮破掉的。

这样善良且小心翼翼照顾着别人感受的人,最后的结局却是被人诬陷耍流氓,然后在战场上丢了右臂。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狩猎》的男主角卢卡斯的遭遇,他在一个小镇从事幼教工作,由于为人热心善良对小孩子体贴,深受小朋友喜爱。

可是做为一个好人他却没能获得好报,一个名叫卡拉的小女孩对他示好,被他婉拒之后,卡拉决定报复卢卡斯,诬告他性侵。随后,卢卡斯便受到了全镇人的排挤和压迫。

甚至那些卢卡斯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一同给他送去了恶意。

这两个“好人”的结局都告诉我们,不要随便做个“好人”尤其在职场。

我一个朋友带了一个实习生,刚开始一段时间怕这个实习生不熟悉,于是手把手的教他。

一段时间过后,这个实习生无论做什么都还是让我朋友教他,而且必须是手把手教,不然就做不出来。

到后面连安装一个Office都要我朋友帮他,这个实习生还理直气壮得认为,我刚毕业什么都不会,你就是该教我,况且领导也说你要教我的。

这些人高举着“我弱我有理”的旗帜,实际上就是个彻底的无赖。

很多人都是你帮他一次他就会第二次、第三次,到后面当作理所当然,可当你拒绝他一次之后,他就会记恨你。

在中国这个人情环境下还给“好人”下了一另个可怕的定义,那就是“好人”必须按照所有人的意愿去活。

当哪天你有一点点不合他们心意,他们就会对你恩将仇报甚至是倒打一耙。

在如今的社会“好人”都成了道德绑架的牺牲品。

03

竞争中的“人品”

我之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竞争到最后都是拼人品。但这个人品却不是我们理解的那个人品,是你做事的层次和格局。

马化腾手下的员工开始有点着急了,赶紧联系刘强东助手,询问情况。

等到9:50时刘强东还是没到,马化腾手下的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有马化腾淡定的待在休息室,等着会议开始。

马化腾之所以不着急是因为他知道刘强东肯定会来,并且马化腾需要的是刘强东来帮他把腾讯的一些理念和观点阐述清楚,而不是要刘强东准时到。

从这件小事上足以见得马化腾的格局,他不过分计较一些细节,只是在意能否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在职场上你不需要去做一个“好人”更不需要刻意地善良,你真正需要的是,做事有格局,做人有底线。

做事情不斤斤计较,不苛责他人,做人不抱怨不公,不嫉妒贤能,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

在职场上真正的成长是,经历职场黑暗洗礼后,仍然将善良放在心里。

你要知道,只有见过至恶的善良,才能成为保护你武器,只有心存善良的人,才能经得住世事刁难。

既善良又有原则的人,才能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