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設計,兩條路可走!

書籍裝幀在版式設計中佔據很重要的位置,排書看似是設計當中一件簡單的事,其實不然,要做好並且做精不是一朝一日就能達到的,要在業界獲得相當的肯定不掉一層皮是絕對不能成為行業精英的,版式設計與室內設計和網頁設計最重要的就是概念與思想,要超越形式的限制,必須實現個人對設計理念的完善與研究,做排版設計版式君認為只有兩條路,你需要不斷思考與實踐,並且這兩點是並行的,不管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大咖設計師都跑不掉這兩點,所以希望在此道路上有所成績各位還得加把油,好吧,先看後練我們繼續欣賞優質設計師的版式設計!

代官山 BOOK DESIGN 展

來自南京設計師曲閔民、蔣茜的一本美書——《樂舞敦煌》這是一本敦煌壁畫中舞蹈聲樂部分的臨摹本,設計師希望在書籍呈現、作品本身與敦煌之間找到一種原始的聯繫與平衡,還原敦煌的時代感與滄桑感。

本書歷經一年多的編排、整理、製作,大部分都是手工完成,封面選用了特別定製的毛邊紙,採用手工裝裱拼貼效果。在內頁,所有的畫稿根據需要設計了不同的殘卷效果,呈現出有年代感的悽美,與絢麗摹本的華美形成強烈對比,殘破不堪卻表現出了質樸的美感。同時,手工製作的不可複製,增強了書籍的體驗感。

北京設計師龔新宇在《What's the book丨什麼書》這個項目提出了一些問題,如“這本書是什麼?”、“可能是哪本書?”、“電子書和紙質書?”等任何你會考慮的問題。最終他選擇了家書、情書、血書、遺書四個詞進行創作。這本書不僅可以從文本看到作者的情感,排版、裝訂等也有獨到之處。(文/腿書店)

為了在臺灣以繁體出版,設計師王志弘重新設計了莫言的小說:《蛙》、《紅耳朵》、《生死疲勞》、《食草家族》、《檀香刑》。與大陸的裝幀不一樣,這些臺灣版本從簡潔的圖案入手,呈現了一種新的面貌,從而在大陸的設計師中引起了激烈的討論。

書籍裝幀

關於王志弘:王志弘,臺灣新生代設計師,1975年生於臺北。2000年開始以個人工作室承接設計案至今,以平面設計為主,領域涵蓋各類書籍、電影,及表演藝術活動等宣傳製作物。2008年起與出版社合作,以INSIGHT 為名,發行一系列書籍,包括原研哉系列中文書籍。

1995年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並先後於2008年、2012年與出版社合作,自創INSIGHT、SOURCE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佐藤可士和、荒木經惟、原研哉、草間彌生、橫尾忠則等人之著作。設計作品曾六度獲臺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 Design Awards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併入選東京TDC 。

封面是雜誌的眼睛,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雜誌的設計師也為此絞盡腦汁,以博得讀者的一見鍾情。

封面設計

《傳播的法則》是日本“交互廣告”第一人、知名設計師、創意廣告締造者伊藤直樹國內首本圖書。廣告表現已從“告知”、“灌輸”階段進入了“交互”階段,但如何進行商品、企業、消費者直接的溝通?如何實現廣告接受者的共鳴?如何運用媒體進行最大程度的“交互”?伊藤直樹在此書中結合經典設計案例,為您一一解答。

本書籍設計剛剛獲得第八屆全國書籍設計展覽銀獎,由曲閔民、蔣茜設計。設計師在介紹創意時說到:“互動媒體需要的不僅是人作為本體的參與,更需要與身體中每個細胞分子的感知能力的互動。它是人全身心投入的表現。我們從‘五感’的概念出發,利用封面人體五官與貫穿全文的抽象細胞元素,試圖具象完整的表現互動媒體設計這一概念。黑色到灰色的漸進,不僅將書中兩個不同版塊的內容恰到好處的進行分類,同時在視覺上豐富了文本層次,增加翻閱中的愉快感。”

來自香港 Will 工作室的書籍裝幀作品。 Will 工作室由 Joe Kuan 創立,設計業務包括品牌、印刷、包裝、環境指示等,他們的作品風格簡潔明快、充滿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