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花20萬買假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為什麼類似騙局會頻繁發生?

這城市那麼空氵

網友一家花20萬買所謂的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用“人傻錢多”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社會上屢屢發生這種用巨資來買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騙局,根源還是貪婪和無知。

我想這個網友花了20萬買了個假的重點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們家一定沒有人上過大學,根本不懂大學錄取的程序和規則。要知道,現在的大學錄取程序都是按照國家教育法規嚴格執行的,不存在所謂的“預定重點大學內部指標”一說,這都是行騙之人為了說服不知情的人編造的說辭,稍微去政府部門一諮詢就可以識破。但為什麼總是有人上當受騙呢?我只能說這是那些想上大學但成績又不行的人貪婪和無知心理在作怪。

這家網友如果不貪婪,根據自己的考試分數要麼上一個專科要麼補習一年好好學習爭取考上重點大學,也就不會花20萬買一個假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了。以為靠錢就可以擺平所有的事,想的真是太天真了,誰貪婪誰就要付出代價。網友一家花費20萬打了水漂,結果什麼大學都上不了,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同樣,行騙的人遲早也會被繩之以法的。

想要考上大學甚至重點大學,唯一的方法就是你的分數達到標準,達不到標準哪怕你再有錢也無濟於事,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有什麼資格上重點大學,連這都能輕易的上當受騙,也難怪學習成績那麼差了。看來,不怪人家行騙的,要怪只能怪網友一家太貪婪太無知了。


Sir聊HR


騙子本身說得很明白:普通人因為相信陰謀論,相信“權錢交易”、“官場黑幕”,所以才會上當。

這對父子倆,不相信公平和公正,不相信規則,也沒有常識。

比如說,高考三百多分,只能上本科;四百多分,有希望上二本;五百多分,才能競爭上重點大學。你比所謂的重點大學,至少低了200分的高考分數,然後想著,有錢能使鬼推磨,有錢就能上重點大學?這對那些認真備考的學生,對那些在衡水中學頭懸樑、錐刺股的學生,該有多麼不公平?

如果真是隨便扔20萬,就能達到加分200分的效果,上到好大學,我相信父母們一定願意啊,何必讓孩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而且,靠給錢就能上的重點大學,還有多少價值?

(衡水中學的畢業生曬出她一年做的練習卷)


為什麼讓人很難同情這樣的父子?原因之一,是因為其嚴重缺乏常識。分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今的錄取,學歷證明,都是聯網的,很輕易就能在網上查到,包括原來所在的中學和當地的教育網上,都會有各種信息,他們難道也不去核對一下?再說了,一般的中學裡,如果有學生被某重點大學錄取,都會上紅榜、或者相關的招貼、作為校方的宣傳。

原因之二,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扭曲。這位父親,不是騙子找上門的,而是他主動去找騙子的,總想通過“走後門”“拉關係”辦成事情,完全不相信這世上有公正和正義,也不相信實力。即便被騙了,給人的感覺,也是“黑吃黑”。你既信歪門邪道,歪門邪道就會找上門。


(衡水中學)


但是,為什麼中國人裡這麼“老練”,一想到“社會”,想到的就是要學會搞關係,走後門?這些觀念,在中國的民間是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的。

原因在於它們就是真實存在的,有些情況下,搞關係、走後門確實就是管用。這樣的事例,我們在社會新聞中看到的比比皆是。在生活中,從考駕照,到住院,到小孩升學,確實,很多人都是靠送紅包來解決的;甚至還認為“不送紅包就沒辦法解決”。

雖然社會並非總是如此“黑暗”,有些也只是偏見,但有這樣的案例,就容易滋生各種不正之風。

一般來說,高考制度,已算是比較接近公平公正的一項制度了;基本上靠分數來說話的。尤其在最好的那批學校裡,錄取是比較透明的。像這對父子這樣,你不講規則,規則也不會保護你;他被騙的錢,被耽誤的錄取,只能算他自己咎由自取了。


侯虹斌

有需求才會有市場。

騙子之所以還能騙到人,是因為這個社會太看重學歷,而忽略了真正的能力。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跟考上專科的孩子,絕對不僅僅是學歷的區別,更重要的是學習能力、認知能力、考試能力、心理素質、綜合協調能力的區別。家長們理所當然地以為幫孩子買個學位就能把孩子擺在和別人一樣的起跑線上,殊不知如果孩子的能力和發展平臺不匹配,也很難發揮出預期的名校效應。

媒體宣傳的重點應該從學歷轉移到能力

我們經常看到媒體講著這樣的故事:“某某山村的小明是留守兒童,跟著撿破爛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每天走幾里山路去上學,問他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他說:‘想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故事發出來之後,就會有一大幫網民爭相評論:“啊,真是個爭氣的孩子!”,於是小明成為一個勵志對象,家長們紛紛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學。

說得好像只要考上好大學就能過好這一生一樣。這種宣傳導向讓大家理所當然地以為:“考上一所好大學”就是我們學習的目的。甚至有可能誤導大家:“考上一所好大學就萬事大吉了。”

其實這是不對的,考上一所好大學充其量只能算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經歷,真正的學習目的是掌握一種技能!

你可以為了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而去學習數學,你可以為了要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而去學習語文,你也可以為了講一口流利的口語而去學習英語,但一定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是讓你提高自己。

答主真心希望,以後媒體採訪山區勤奮的小明:“你為什麼如此努力學習?”的時候,得到的答案是:“為了讓自己掌握更多知識,變得更聰明,能做更多事。”

當然,學歷也是重要的,畢竟學歷能夠大概率地體現能力,但不是絕對地體現能力。

當全社會都把注意力放在能力上,不再一味迷信學歷的時候,以學歷為標的的行騙就沒有那麼大的市場了。

加強常識科普

在法治社會,心存僥倖想要用錢換分數是完全不可能的。近年來上當受騙的人非常多。我覺得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應該把這些套路全部整理出來,讓普通人都能理解和接觸到,由此斷了僥倖的念頭。

你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浮力麻麻

這是漠視社會規則付出的沉重代價。

儘管應試教育的訓練和選拔是殘酷的,但也絕不能否認高考是目前相對最公平的選拔方式。

儘管高考選拔也是不完美的,比如存在區域性的差別,但是你通過刻苦努力獲得的高分是會被高考這個選拔系統認可的,它不論你的出身,不論你的身高相貌,不論是不是會拍馬屁,只要你在你的區域能領先別人,你就能比別人考上更好的大學。

這樣的選拔規則,不值得敬畏嗎?

還能找到比這更公平的方式嗎?

題中所說的這位考生的父親,從表面來說是愛子心切,會讓人想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但是從本質來說,他是一個規則的破壞者,試圖用金錢來突破這個本來相對最公平的選拔規則。這實際上是把社會上的“權錢交易”“暗箱操作”帶進了高考選拔系統。

而騙子正好掌握和利用了這一類的人心理陰暗面,因此頻頻得手。

試想,如果這種金錢收買的方式可以得逞和普及,天下學子刻苦攻讀還有什麼價值?我們的價值判斷系統就會崩潰,而得益的絕不是普通百姓。你考300多分花20萬元,別人考200多分花200萬元,究竟誰是最終的得益者?

信用社會的標誌是,每一個公民都敬畏社會運行的規則,既受到規則的限制,也收穫規則帶來的保護。考不好,再來,你能考得好了,你會在規則保護下達到你的理想。

從高考再拓展開來,大學不是人生唯一出路,你在一個單位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升職加薪,這也是應該有的規則。假設你的同事比你懶惰,卻因為金錢和關係,比你升值加薪還要快,你對這樣的潛規則會有什麼看法?

當題中這位父親試圖以破壞規則的方式,讓自己的兒子獲益時,有沒有想到其實他正把自己置於破壞規則的受害者的位置?騙子本身就是規則的破壞者,是信用社會應該打擊的渣滓。

規則一旦被破壞,最終人人都是受害者。這是這個事件給我們的教訓。

從這個角度講,這個父親是不值得同情的,因為他既是破壞規則的受害者,更是破壞規則的提倡者和參與者。


麻辣一加一

僥倖心理的結果。

這些年來,這類事情屢見不鮮,經常看到有人花錢買指標,然後被騙了的各種新聞。新聞中的內容還是2013年的,即便這兩年,依然有類似的事情發生。究其原因,我覺得有多方面。

第一,僥倖心理

高考可以說是國內最公平的考試之一了,在這個成績決定一切的考試過程,用分數來進行衡量,可以說是儘可能的減少了其他因素的干擾,否則的話,要是考慮各種其他因素,那麼那些缺乏資源的人,估計會面臨更加悲慘的狀況。

因此,在高考的情況下,大部分人,是按照分數來進行的,而題目中的父子卻妄圖改變這種公平,在考了300多分的狀況下,竟然妄圖花錢去越過這個層次去讀重點大學,這可以說是異想天開。

第二,客觀的社會誘惑

儘管我們必須批評這個受騙者本身的僥倖心理,但是不得不說,這個社會,的確還存在著種種例外。

比如有的人明明學習很糟糕,但是卻可以進入很好的大學,一打聽,哦,比如走了特殊通道,諸如自主招生等途徑。自主招生給這個成績一刀切的高考制度提供了一種輔助過程,避免那些有能力的人被埋沒,但是既然是規則,必然存在漏洞,比如自主招生的人本身參差不齊,甚至還會出現以權謀私,比如之前人民大學的招生辦主任

2006年至2013年期間,蔡榮生利用職務便利,在學校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為考生提供幫助,收受賄賂1000餘萬元。

可以想象,這期間,多少不合格的人走了捷徑,甚至是違規進入了人大這種頂級學府。人大尚且如此,那些更不如它的學校,可想而知。


當然了,更深層次的說,不同等級學校,待遇差別太大,也是讓這位父親鋌而走險的重要原因,當前就業領域的不平等現象,很多用人單位潛在的規則直接要求很好的學校,甚至是默認985這種行為依然存在,也是促使很多人拼命報考好學校的重要原因。


李雷博士

特地看了這一方面的新聞,覺得這就是一起典型的詐騙案件。犯罪分子的詐騙行為固然令人不齒,但是被害人想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心理也並不值得人同情。

我前幾年曾辦理過一起故意傷害案件,被告人因為鄰里糾紛將對方打成輕傷,被公安機關羈押。被告人的父親就找到我,要我為他的兒子辯護。我分析案情後,就告訴被告人的父親:我們盡力,爭取將你的兒子判個一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被告人的父親不相信,不知道是聽信哪一個人說的話了:只要花錢,就能把他的兒子儘快地放出來。於是被告人的父親就交給對方5萬元錢。結果可想而知,交了錢之後,再也見不到對方的蹤影了。

被告人的父親方知上當,要告對方,但是連對方姓氏名誰都不知道!也只有自認倒黴了。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之所以騙子能夠屢屢得手,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當事人的貪慾心理造成的。

有些人認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就能夠辦到一切。對於什麼事情都不是通過正當的途徑解決,而是相信什麼潛規則啊,走歪門邪道。

這些人之所以被騙,他們不是傻,而是因為他們太精明瞭。

二、騙子們的詐騙伎倆造成的。

這類案件,其實騙子們的手段並不高明。但是為什麼他還能夠屢屢得手呢?就是因為這些騙子掌握了人們的心理,說一些花言巧語,讓人們信以為真。所以騙子的詐騙伎倆是高超的,雖然手法非常普通,但是卻能夠請君入甕。

總之,天上不會掉餡餅,不勞而獲就要想上大學,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佔便宜是上當的後門,要想不被騙,就不要貪圖小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