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保工程二十载 演绎阳光花城的生态蝶变

阳光花城攀枝花

攀枝花市地处川滇结合部,金沙江与雅砻江在此交汇,是长江上游的重点国有林区和水源涵养区,是四川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第一屏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三线工业基地建设大幕的拉开,西南林区开发也随之进行。普威森工局、拉姑森工局、盐边森工局在雅砻江、金沙江畔对天然林进行了指令性采伐。经过40多年的采伐,全市累计生产商品木材645.7万立方米,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8年,攀枝花等三州二市一地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入了“森林资源利用”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历史性转折期。二十年的天然林保护,昔日的百里钢城,已成为如今的生态林城;昔日的不毛之地,已成为如今的康养胜地;昔日的荒 山茅坡,已成为如今的阳光花城。2017年,攀枝花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人工速丰林与天然林合理配置

“把森老虎请下山,让砍树人变为种树人” ——天保工程在攀枝花开启

1996年10月27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攀枝花市视察。在看到金沙江、 雅砻江江面上随江水漂流下来的滚滚漂木和两岸满目荒山后,感慨地对身边陪同考察的省、市领导说:“要下定决心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要采取有力措施,下决心停止砍伐森林, 把砍树人变为种树人,为子孙后代造福。”这是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对停止天然林采伐作出重要指示。

1996年10月31日,在成都金牛宾馆, 四川省委、省政府向朱镕基汇报了四川森工停止采伐转产问题。朱镕基指示:“对四川提出的意见我支持,由国家计委、林业 部牵头,进行调查研究,原则是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该花的钱要花,要注意保护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计委、林业部调查后拿出方案来,给国务院汇报,要把解决四川森工问题作为全国的试点。”

1996年11月28日, 林业部部长徐有芳到攀枝花就落实朱镕基副总理指示进行实地调研。1997年1月,林业部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解决四川、云南国有林区森工减产转产及人员分流有关问题的请示》,请求国家启动以保护生态效益突出的原始天然林资源为目标、以大力发展人工林为重点的“大江大河源 头天然林保护工程”,由林业部统一规划编制方案,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天保工程人工造林成果(速生丰产林基地)

1998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为落实朱总理的指示,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实施四川森工转营林保护天然林方案的请示》。1998年7月, 攀枝花市成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编制完成《攀枝花市天然林资源保护 工程实施方案》,为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1998年8月23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金牛宾馆召开“四川省天然林资 源保护工程工作会议”,并下发《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攀枝花市同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乐山市人民政府、雅安地区行政公署一道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1998年8月28日,攀枝花市人民政颁布了《关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并发布《关于停止天然林采伐保护森林资源布告》,明确宣布:从1998年9月1日起,各县(区)、森工企业全部停止天然林采伐。全市各地落实停采措施,收回采伐许可证,封存采伐、集材工具,关闭木材加工厂,关闭林区公路,炸毁运材道,在封山育林区域竖立界碑和公告牌。1998年9月1日至5日时任四川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张中伟率省政府督察组到攀枝花市实地检查天保工程实施情况,称赞“攀枝花是全省的排头兵”,并将“禁伐”工作中总结出的“封山、封江、封厂、封市”八字措施向全省推广。攀枝花市于1998年在全国率先停止天然林采伐,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成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发源地。

封山育林卓见成效

齐心协力 攻坚克难 以铁的决心和毅力推进天保工程

作为天保工程的发源地,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天保工程的建设,自工程开展以来,历任市领导任期内都要深入林区专题调研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了解工程建设进度、指导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主持召开天保工程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出现的问题,积极向国家和省汇报我市工程建设情况。

强化项目管理,提升管护质量。按照国家和省天保二期工程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工程建设规章制度,加强工程 质量管理。将全市天然林和国有林全部纳入森林管护范围, 聘请巡山管护人员1086人,管护严格按照“六定两落实”(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的要求,切实将各项资金、任务、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具体人员,将133.79 万亩集体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973万元足额兑现到林权所有者。公益林建设和森林抚育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在批准的工程实施方案基础上,作好作业设计, 实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工程建设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和批准的设计文件组织施工;工程实施实行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责任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监理制度,作好检查验收。加强工程管理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天保工程政策法规、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林业科技支撑,强化森林资源监测评价,提高监测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使用效率。

按照《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的通知》和《财政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严 格资金的审批和使用制度,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强行划转或抵扣各种贷款本息、税金、各类债券等。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接受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确保资金使用规范有序。

完善规章制度,提供坚实保障。一是部门协作制。 在市、县(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林业、财政、发改委、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二是工程监理制。加大工程日常工作监管,对森林管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公益林建设、中幼林抚育等工程项目的关键内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配合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监理公司监理。三是检查验收制。每年开展县级自查制度,市(州)抽查和省级复查制度,对检查验收结果进行通报,督促整改。四是执法监察制。继续由林业、 监察、财政、公安、审计等部门联合开展“两大工程”执法 监察,及时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肃查处违规违纪案件,保证天保工程顺利实施。五是工程考核制。开展天保工程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县、区(局)”考核,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通报考核结果。

夯实基础设施,提升管护实效。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监测和管护站点、种苗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市、县两级人民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规划,并结合精准 扶贫、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推进实施。新建和维修林区公路和防火通道725公里,供水管道422公里,供电线路162公里,相关供水、供电、通信设施58座(台),管护站点47处,进一步奠定工程管护基础。

推进产业发展,助推群众增收。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以助农增收、兴林富民为导向,全力推进林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林业稳增长、惠民生作用不断凸显。严格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标准, 高标准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到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林业产业基地147.5万亩。大力发展以森林药材和森林蔬菜为主的林下种植业,以块菌为主的特色林下菌类资源开发,以家禽家畜林下养殖和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主的特种养殖等林下经济,至2017年底,林下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光热优势,推广恒温大棚、轻基质育苗等新技术,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逐步形成以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龙头,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骨架,以乡村旅游、林家乐为载体的生态旅游体系。2017年,生态旅游人数达592万人次,实现生态旅游产值17亿元。

森林花海

生态恢复 民生改善 天保工程建设成绩斐然

天保工程二十年,攀枝花市已累计投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92466.46万元,共实施人工造林42333公顷,封山育林183133公顷,飞播造林43067公顷,森林抚育45333公顷,45 万公顷天然林和国有林得到有效管护,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市森林植被不断增加,森林质量逐年提高,森林生态功能逐渐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森林资源大幅增加。全市林地面积保有量达到831万亩,有林地面积636万亩,林木总蓄积量增加1157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79%,位居全省第二,较天保工程实施前提高13.41个百分点;森林总蓄积达到4066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了“双增长”。人均森林面积 5亩,为全国人均森林面积的2.2倍,人均活立木蓄积3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活立木蓄积2.5倍。

二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天保工程围绕“停、减、管、 造”,全面采取各项措施,天然林得以休养生息,生态功能显著增强,森林植被逐步恢复,森林减少径流总量3.29亿立方米,滞留泥沙总量0.28亿吨,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比重从 57.1%下降到29.6%,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平均土壤侵蚀量减少48.1%。随着环境的逐步优化,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动植物物种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得到保护。 截止目前,全市现有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滩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白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由天保工程实施前的2.037万亩增加到149.907万亩,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比例从0.18%上升到13.5%。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四川攀枝花苏铁由上个世纪的23.4万株增加到38.5万株,增长164.5%, 其他各动植物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一些地方已消失多年的黑熊、猕猴、锦鸡等飞禽走兽重新出现。

三是林业产业加快发展。2017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 41.4亿元,林农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的纯收入2260元。林区 产业成功实现转型,改变了林业“木头产业”的局面。全市国有林业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建成,职工社会福利保障不断提高,在岗林业职工年平均工资2016年达到45657元, 是1997年天保工程实施前的8倍。

碧水青山

如今,攀枝花因天保工程实现生态蝶变,由“钢铁城 市”转向为利用光热资源的中国“阳光花城”,稳步走向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康养城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攀枝花市将持续把 天然林保护作为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作为进一步改善宜居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全力建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长期有效筑牢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实际行动。

作者系攀枝花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 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