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银娣:大英博物馆盛满了嚣张

大英博物馆盛满了嚣张/<font>

来大英博物馆这已第二次了,2001年的冬天来时,博物馆门前安放着盛大的造型“破碎的脸”那张脸记忆深刻。/<font>

过去十年了,今天再来,门口那张破碎的脸已不见,却流动各种复杂心情的人们。真的,我真的怀念那张破碎的脸,还有那张紧闭的唇。至少它会让你发出叹息声!/<font>


/<font>

记忆更深刻的是博物馆里数不清的精彩,包括英法联军掠夺的《女史箴图》,斯坦因窃夺的敦煌经卷和精美的佛教壁画等等,等等。它们不断接受带有现代意识的审视。/<font>

大英博物馆有着双重功效,既是博物馆也是图书馆。它宛如一部浓缩的世界文明史,开放有一百多个展厅,用浩瀚来形容一点都不狂妄。/<font>

英国曾经是个拥有在一天内看不到的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那一段的辉煌其实并不光彩,因为都是依靠巧取豪。夺做到的。所有的荣耀都收容到了这座巨大的博物馆之中,很是嚣张。这就是以汇聚各国文化的宝物而著称于世的大英博物馆。/<font>

当我第二次坐在这里时,抑制不住的惊诧,与第一次的深感不同。第一次似乎参观的意识浓一些,现在心情如同李清照荡秋千,抛向高处,跌落低处。可心情不是见到了恋人的那一瞬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美好。/<font>

一个英国小男孩被妈妈带到了中国馆里,坐在木地板上冲着我骄傲的笑着,我仿佛听到:这里的宝物是我们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在全世界抢来的,盗来的。怎么样,他们厉害吧?嗯,你们的祖宗们真厉害,已强盗著称。欧耶。图片里的小孩是不是这个骄傲的样子,我给他拍照的时候,这个小男孩总是挑逗的表情向我示好,冥冥之中好像很配合我的这篇博文,那我只好不客气的联想了。/<font>


/<font>

冰心曾经说过:“当我走进中国馆的时候,我对这所博物馆的良好印象,一下子都消失了。我们中国的宝物凭什么都被他们锁在这里!”有时在大英博物馆里,看到如此密集的各国古物聚于一处,总会感到英国早期殖民主义的占有欲,贪婪中还隐匿着一种文化上的幼稚。/<font>

冰心的感触不无道理。可我想,家里的宝物安放好,看护好,怎么可能被拿走,或是偷走,掠走。我们的祖皇爷爷们如果能像防范妃子们的措施,把男人们的那家伙骟了,变成太监。那些掠夺着们怕是想都不敢想,想到自己要被骟,会变成太监,谁还敢掠夺?事已至此,自己家的好东西被别人看管,光辉照耀在人家里,能有滋味吗!也只能尴尬的讽刺几句,解解恨而已。/<font>


/<font>

只可怜了中国的学者们,当年,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期间,正酝酿编写《中国俗文学史》,有关唐与五代的民间文学搜集不全。郑振铎知道,被斯坦因等劫往英国的大量敦煌写经卷里,记录了不少民间作品。郑镇铎写信给正在英国留学的好友许地山求援,请他到大英博物馆查阅有关资料。但是可恼可恨的是,尽管,那些珍贵文物是从中国拿来或着说就是偷来,还有贩买征收的,可我国的学者去查,去摘录。大英博物馆明文规定:此类文物,凡使用者只允许阅读,而禁止抄写摘录。瞧瞧,说的振振有词,自己的东西,眼看着自己没有办法用,怎么能不恼。恼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学他们喝下“没脸”药水去抢吧。许地山只有脑子急转弯,想出了个没有办法的办法!他把所需的内容一段一段地背诵了下来,回到住处再凭记忆一一写出来,再以信件的形式,从万里的伦敦,一次又一次的寄到上海给郑振铎,强有力地支持了郑振铎的《中国通俗文学史》



1927年许地山在英国学成回国,而伦敦的敦煌“变文”又称“变”是在佛教僧侣演唱佛经故事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在唐代发展成熟的一种通俗文学形式。这一种文学样式长期被湮没,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大批手抄本变文以后,才逐渐为人们认识和重视。这就是我国的学者,如刘半农、胡适、向达、王重民、姜亮夫等人,都先后来伦敦、巴黎查阅变文。/<font>

后来郑振铎来查阅,仍然受到“不能抄录”规定的限制,。他只好仿效许地山,来一番“故伎重演”默默的背诵一段到外面吸烟再记录下来。他嫌一个人干太慢了,又发动了当时在伦敦的老舍、朱光潜等友人来帮忙,轮流背诵与默写,就这样我国的流落在大英博物馆的宝贵文化遗产信息传了回来。/<font>

郑振铎爱书是出了名的,其癖之不亚于古人。可惜呀!这样的精英在去往莫斯科的客机失事,不幸遇难。/<font>

在博物馆里,让我如此惊讶的的是,今天是什么日子,英国孩子们怎会在老师的引领下,来中国馆观摩,临摹中国的宝物。莫非良心谴责老师会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祖先们不光彩的历史!不会吧,思想哪有这样的高尚境界,老师一定不会这样说,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们从遥远的中国抢来的吧!

我国的文物像滔滔江河在心头汹涌着。那好吧,就让它们在这里折腾来这里参观的中国人,来慰籍它怀念家乡的不平。让心灵的重负慢慢缓冲。直到有一天能回到温暖的怀抱。有那一天吗!不知道。我也只能在这里自说自话。/<font>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环境,心境,语境不同。感触油然而生。/<font>


/<font>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