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百年老号基因?那些传统手艺去哪了?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对日本推崇备至,尤其是那些去过日本的朋友,其中更是对于

日本的匠人精神赞誉有加,每每谈及都是溢美之词,前几天甚至还出现过一篇文章,说在日本超过150年的老店超过20000家,而全中国超过150年的店则只有5家,单纯从数量上来说,是中国的几千倍。

很多朋友由此得出结论,说都是因为中国人太浮躁,不愿意守着一个事情做几代人,而日本人的匠人精神,则几乎没有随着社会发展之影响,哪怕是社会变迁再快,很多传统手工艺都还是秉承着代代相传之传统,而且很多家里的第二代,第三代传人都是高学历者,他们完全可以选择其他行业,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延续家族手艺。

那是不是真如网友所讨论的一样,中国缺乏老店,单纯就是因为我们太浮躁?是经受不住现实的诱惑?

我认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只是看到表面现象而已,在现实生活中,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同样具有匠人精神的手艺人存在,但遗憾的是,他们被无情的淘汰和遗忘掉了,而且,他们并不浮躁。

再具体展开讨论之前,首先必须要强调一点的是:不要盲目肯定和赞扬那种一个手艺在一个家庭传几代人的个案,事实上,其中存在两个可能:

其一,并非他们不想像其他技术一样规模化和商业化,而只是受限于技术本身无法实现,因此只能选择单体经营;

其二,是拥有这样手艺的人不具备商业化和规模化的能力与本事。

国内很多人看问题存在严重的两极化:要么往死里否定一个人,要么就往天上拔高一个人,而忽略了现实可能的各种情况,我所接触过很多拥有绝活的人,他们也非常想多赚钱,想象别人一样能通过这本技术解决一辈子的财富自由,去过答大富大贵,甚至随意挥霍的生活,但没办法呀,他们没这个能力,只能停留在靠劳力和体力过活的层面上。

因此,在正式讨论“百年老店”之前,先不要盲目拔高那些拥有百年老年之人,而应该先做排除法:把那些原本不想做百年老店,也想赚快钱,赚大钱,但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本事去做到,只能靠自己这点手艺和体力,在小地方博取知名度,在固定人群博取商业价值和回报,他们可能最终“被迫”做成了老店,很明显,这部分人不在你无限拔高人格和逼格之列。

那么接下来就是

那些拥有精湛手艺的,能轻易实现规模化、商业化的,但压根不在乎,也不去做,而是心甘情愿的退一步,只守着自己这点技术赚取日常所需的人,不在乎钱,也不在乎名,就在乎让一家大小日子过得舒坦,然后能这门手艺能获得家族的传承即可,我们现在集中来讨论,这种人只有日本有么?

现实并非如此,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光是身边我所接触和了解到的,就有很多这种人,比如老胡说的他们老家一个卖凉粉的,那种卖鸭子的,我们老家那个卖米粉的,以及成都某些生意很好的老店,他们的老板都不浮躁,都满足于自有现状,小日子过得非常舒坦,光我自己知道的就超过10个,那么放眼全川和全国,这样的人应该非常多。


那么问题在于,为什么中国缺乏传承几代的百年老店呢?

在具体说之前,我先以棒棒鸡举个例子,成都人民几乎都知道有个廖记棒棒鸡,他们在全国已经有2000多家门店,但是在雅安荥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周记祖传棒棒鸡,因为她们家就是一家正宗的百年老号,廖记棒棒鸡也追根溯源的要去与它们扯上一点关系,以延长自己的品牌基因和故事。

周记祖传棒棒鸡最开始是用担子挑着鸡肉沿街叫卖,据说最开始可以一片一片的卖,每一片都是用刀架在鸡肉上,然后用木棒棒往下敲,通过这种外来施加的力道,刀锋划过鸡肉,从而却出一片又一片鸡肉,然后沾上独家研制的红油,就成了深受街坊邻居欢迎和解嘲的美味,然后得以传承。

但在解放后有一段时间,全国上下的反对资本主义风潮,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搞集体公社,全国上下大炼钢铁,私有的全都收归公有和国有,在这个时间段内,他们的棒棒鸡也中断很多年,直到现实证明其荒唐,允许私人经商后,棒棒鸡才再次被这家后辈重新启动,然后一代代延续下来。

在雅安荥经,周记祖传棒棒鸡成为每桌酒席的必备菜肴,只用说棒棒鸡,不用加前缀也知道是独此一家,他们现在已经传承到第五代,而第六代传人都已经在上小学了,在当地生意非常好,每天光是往外打包的纸盒子都可以堆半边房子那么高,我相信,他们家的棒棒鸡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惠及后人。

为什么我对他们如此了解?

那是因为他们的第五代传人彭锦是我们豪虾传的超级好吃嘴,也是看着我创业的最早支持者,当初我刚创业,她就从老家专门打包棒棒鸡来给我吃,而第四代传人的周阿姨也是俺们龙虾爱好者,而且专爱极品龙虾,我也好几次去荥经拜访周阿姨她们,从而比普通人了解多一点。

通过周记祖传棒棒鸡可以看到两个问题:

第一,很多原本可以有上百年历史的东西,都在几十年前的“收归国有”过程中给彻底没落和废掉了,尤其是那些靠手艺原本日子过的很舒坦,可是手艺和技术收归国有后,这些人要么被迫放弃另寻生路,要么就变成一个单纯的工人,老老实实只做自己的手艺,给“国家”打工。

而这场公有制被历史扇脸,证明是个笑话和闹剧,等闹剧结束,真正能再次回到原来技术家族自己手里的,则少之又少,甚至很多手艺人都已经被这场闹剧整的心力憔悴,因为惧怕后果而不敢再做这类可能被定性为“投机倒把”的危险行为,最终呢?那些原本就已经传承了几代人的技术和手艺,就挨着失传了。

第二个问题,是好不容易一些具有历史传承的手艺和技术传承和保留下来,结果呢?因为房产的非私有化,尤其是最近十多年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疯狂拆迁行为,这些手艺和技术人没有了立锥之地,被商业化进程彻底给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周记祖传棒棒鸡为什么能延续下来?那是因为城市相对小,而且房子是他们家自己修的,一直在那里,没有“被拆迁”。

因此,中国不是没有百年老号的技术和手艺,也不是没有愿意做百年老号的人,这样的人多得很,但残酷的现实决定了,它在生存能力上拼不赢疯狂的商业化进程,现在在成都,一个小吃摊如果要租铺面,它承担得起房租么?就算承担得起,房子不是他自己的,随时可能面临涨价和被赶走的危险,你让他们如何安心于百年追求?

就拿我今天早上吃的这家羊肉米线来说,他们在武侯立交外面已经十多年,价格非常便宜,味道非常不错,浇头非常扎实,所以客人非常多,营业非常不错,一家人一年下来轻松过百万,可是,这里马上要拆迁,老板一家人愁眉苦脸,因为拆迁后他们不知道到哪儿去做生意,就算另外找个地方重新开始,前面这十多年努力积累起来的客源,全部归零。

基于上述这些原因,我现在看到那些动辄拿日本的匠人精神和百年老店说事的,都懒得与他们去争辩和讨论,这种只看表面不看内在原因,拿着一半就开跑的,怎么沟通也都不在一个平行线上,所以也就只能呵呵的表示应付即可;而对于那些能看到这些内在的情况,却还要一味去鼓动别人不顾现实问题,而去做什么百年老店的人,则要多加提防,因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那些人,连唐僧都不如,毕竟,唐僧给孙悟空说了,送命你去,背黑锅我来,而对这些人来说,送命和背黑锅的是你,是你,还是你!

·

——作者蒋毅:豪虾传创始人,四川卤煮龙虾创始人;国内首家餐饮小老板社群【豪侠汇】创始人;从事餐饮近10年,16年作为川派龙虾代表,受邀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