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有个世外桃源,一定要去看看

说到采蒲台,最初为人所知源于孙犁先生的文章《采蒲台的苇》,文中写到,“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采蒲台是白洋淀深处的一个小渔村。传说明朝嘉靖年间,一户郭姓人家搬到此地,以采集淀里的蒲草为生,所以取名为“采蒲台”。采蒲台由多座四面环水的冲积岛组成,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这里成为白洋淀的“世外桃源”。

采蒲台水域辽阔、物产丰富,是鸟类的天堂,飞鸥引航在白洋淀是常见的景观。每当渡船在淀里航行时,通身白羽黑背的淀鸥飞在船头,一路飞舞伴人引航。碧水清波、荷香沁人、芦荡婆娑的美景已醉人,加上飞鸥引航的画面,让渡淀之人流连忘返,终生难忘。

漫步村庄里,在蜘蛛网似的小巷里穿行,青砖木门的老屋随处可见。站在紧闭的门扉前,往事从时光的屋檐滴落,恍然回到儿时,记忆中有妈妈做的柴锅炖鱼、父亲温暖的胸膛,还有屋檐下酸酸甜甜的杏子,清香的鸟蛋。

采蒲台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船,村民们闲暇时喜欢将其划到淀里,躺在船上,把荷叶盖在脸上,头顶上是蓝天白云,身旁是碧绿的河水,小船在河水上轻轻摇荡,那感觉别提多惬意了!

无论是自然美景还是传统文化,采蒲台只是白洋淀里的“一滴水”,欢迎亲临白洋淀,探寻淀区每一处村庄的美丽。

《采蒲台的苇》——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得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能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句简短有力的话吧!

1947年3月

为雄安新区加油点zan!

主办: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

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

运营: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监制:李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