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王是怎麼死的?誰應該為小明王的死負責?

行動程功

一、關於韓林兒其人

後人論史,每提及“小明王”韓林兒之死,大多認定是朱元璋下的毒手,似乎已成定論。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韓林兒應朱元璋之請南下,途中舟覆而死。在《明史》中多處有相關記載,如《明史·韓林兒傳》說:“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聯繫朱元璋後來大肆屠戮功臣的毒辣和殘忍,如此推論看來也順理成章,夏《明通鑑》就是如是判斷的。

朱元璋出自郭子興麾下,自屬紅巾一系,名義上確算韓林兒部下。不過天下大亂之際,群雄並起,“眾各數萬,並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稱王稱帝者有徐壽輝、張士誠、趙均用等,不乏其人,這種名分上的歸屬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立韓林兒為帝,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明史·太祖本紀》)當時郭子興已死,正是朱元璋自立門戶、獨自打天下的開始,此舉無非留一條避免將來可能孤軍作戰的後路而已,是一種戰略上的考慮。十二年來,朱元璋並沒有對韓林兒稱臣,也更不曾依仗過他,除了共用一個“龍鳳”年號,二者不過遙遙有政治上的呼應而已,連軍事上的同盟都談不到。當然,客觀而言,也正因為劉福通“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讓元朝疲於應對,才給了朱元璋壯大實力、從容平定東南的機會。


二、紅巾軍起義和朱元璋勢力的發展

亂世有亂世的生存方式,依附歸屬完全處於利益上的考慮或政治上的便宜。朱元璋勢力強盛之後,元帝也遣使招安,只不過朱元璋未曾表態而已。其他如陳友諒出自彌勒教,該算徐壽輝的臣下,也打徐壽輝的旗號,但徐兵敗來投,他即殺之,兼併其部。張士誠、方國珍對元時叛時服,儘管曾被封為太尉和行省左丞相這樣的高官,一看局勢改變就變卦。至於年號,那更是有如城頭變幻大王旗,韓林兒稱“龍鳳”(宋),徐壽輝號“天完”,張士誠建“天佑”(大周),陳友諒立“大義”(漢),一般人等誰會在意這個?和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這些軍閥的反覆無常相比,儘管有足夠的資本,不過基於政治上的低調,朱元璋能把“龍鳳”這個空招牌扛了十二年,算比較有始終的一個了。

正當朱元璋穩紮穩打,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曾經風光一時的韓宋卻是江河日下。劉福通胃口太大,又是北伐,又是西進,有一路人馬甚至橫掃遼東,一直打到了高麗。然兵力分散之後“兵雖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後復之,不能守”。被元軍反擊之後,連根據地都難保了。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遣部將呂珍來襲,圍攻安豐,劉福通已是勢單力孤,岌岌可危,只得向朱元璋求援。其實朱元璋要擺脫這個空頭上司,坐而不救是最佳策略,但朱元璋卻不顧劉伯溫勸阻,執意援救,“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明史·韓林兒傳》)


附錄明史中對於韓林兒人物介紹

  韓林兒,欒城人,或言李氏子也。其先世以白蓮會燒香惑眾,謫徙永年。元末,林兒父山童鼓妖言,謂「天下當大亂,彌勒佛下生」。河南、江、淮間愚民多信之。潁州人劉福通與其黨杜遵道、羅文素、盛文鬱等復言「山童,宋徽宗八世孫,當主中國」。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謀起兵,以紅巾為號。至正十一年五月,事覺,福通等遽入潁州反,而山童為吏所捕誅。林兒與母楊氏逃武安山中。福通據硃皋,破羅山、上蔡、真陽、確山,犯葉、舞陽,陷汝寧、光、息,眾至十餘萬,元兵不能御。時徐壽輝等起蘄、黃,布王三、孟海馬等起湘、漢,芝麻李起豐、沛,而郭子興亦據濠應之。時皆謂之「紅軍」,亦稱「香軍」。
  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兒,得諸碭山夾河;迎至亳,僭稱皇帝,又號小明王,建國曰宋,建元龍鳳。拆鹿邑太清宮材,治宮闕於亳。尊楊氏為皇太后,遵道、文鬱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劉六知樞密院事。劉六者,福通弟也。遵道寵用事。福通嫉之,陰命甲士撾殺遵道,自為丞相,加太保,事權一歸福通。既而元師大敗福通於太康,進圍亳,福通挾林兒走安豐。未幾,兵復盛,遣其黨分道略地。
  十七年,李武、崔德陷商州,遂破武關以圖關中,而毛貴陷膠、萊、益都、濱州,山東郡邑多下。是年六月,福通帥眾攻汴梁,且分軍三道:關先生、破頭潘、馮長舅、沙劉二、王士誠趨晉、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毛貴出山東北犯。勢銳甚。田豐者,元鎮守黃河義兵萬戶也,叛附福通,陷濟寧,尋敗走。其秋,福通兵陷大名,遂自曹、濮陷衛輝。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陷興元,遂入鳳翔,屢為察罕帖木兒、李思齊所破,走入蜀。
  十八年,田豐復陷東平、濟寧、東昌、益都、廣平、順德。毛貴亦數敗元兵,陷清、滄,據長蘆鎮,尋陷濟南;益引兵北,殺宣慰使董搏霄於南皮,陷薊州,犯漷州,略柳林以逼大都。順帝徵四方兵入衛,議欲遷都避其鋒,大臣諫乃止。貴旋被元兵擊敗,還據濟南。而福通出沒河南北,五月攻下汴梁,守將竹貞遁去,遂迎林兒都焉。關先生、破頭潘等又分其軍為二,一出絳州,一出沁州。逾太行,破遼、潞,遂陷冀寧;攻保定不克,陷完州,掠大同、興和塞外諸郡,至陷上都,毀諸宮殿,轉掠遼陽,抵高麗。十九年陷遼陽,殺懿州路總管呂震。順帝以上都宮闕盡廢,自此不復北巡。李喜喜餘黨復陷寧夏,略靈武諸邊地。
  是時承平久,川郡皆無守備。長吏聞賊來,輒棄城遁,以故所至無不摧破。然林兒本起盜賊,無大志,又聽命福通,徒擁虛名。諸將在外者率不遵約束,所過焚劫,至啖老弱為糧,且皆福通故等夷,福通亦不能制。兵雖盛,威令不行。數攻下城邑,元兵亦數從其後復之,不能守。惟毛貴稍有智略。其破濟南也,立賓興院,選用元故官姬宗周等分守諸路。又於萊州立屯田三百六十所,每屯相距三十里,造挽運大車百輛,凡官民田十取其二。多所規畫,故得據山東者三年。及察罕帖木兒數破賊,盡復關、隴,是年五月大發秦、晉之師會汴城下,屯杏花營,諸軍環城而壘。林兒兵出戰輒敗,嬰城守百餘日,食將盡。福通計無所出,挾林兒從百騎開東門遁還安豐,後宮官屬子女及符璽印章寶貨盡沒於察罕。時毛貴已為其黨趙均用所殺,有續繼祖者,又殺均用,所部自相攻擊。獨田豐據東平,勢稍強。
  二十年,關先生等陷大寧,復犯上都。田豐陷保定,元遣使招之,被殺。王士誠又躪晉、冀。元將孛羅敗之於台州,遂入東平與豐合。福通嘗責李武、崔德逗撓,將罪之。二十一年夏,兩人叛去,降於李思齊。時李喜喜、關先生等東西轉戰,已多走死,餘黨自高麗還寇上都,孛羅復擊降之。而察罕既取汴梁,遂遣子擴廓討東平,脅降田豐、王士誠,乘勝定山東。惟陳猱頭者,獨守益都不下,與福通遙為聲援。
  二十二年六月,豐、士誠乘閒刺殺察罕,入益都。元以兵柄付擴廓,圍城數重,猱頭等告急。福通自安豐引兵赴援,遇元師於火星埠,大敗走還。元兵急攻益都,穴地道以入,殺豐、士城,而械送猱頭於京師,林兒勢大窘。明年,張士誠將呂珍圍安豐,林兒告急於太祖。太祖曰:「安豐破則士誠益強。」遂親帥師往救,而珍已入城殺福通。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明年,太祖為吳王。又二年,林兒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雲。
  初,太祖駐和陽,郭子興卒,林兒牒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太祖為左副元帥。時太祖以孤軍保一城,而林兒稱宋後,四方響應,遂用其年號以令軍中。林兒歿,始以明年為吳元年。其年,遣大將軍定中原,順帝北走,距林兒亡僅歲餘。林兒僭號凡十二年。
  贊曰:元之末季,群雄蜂起。子興據有濠州,地偏勢弱。然有明基業,實肇於滁陽一旅。子興之封王祀廟,食報久長,良有以也。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太祖得以從容締造者,藉其力焉。帝王之興,必有先驅者資之以成其業,夫豈偶然哉!

勝山的讀書分享會

簡單回答一下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死在這個時候?我們知道,朱元璋在救小明王后就將他單獨安置起來,當時的朱元璋需要小明王這杆大旗,以站的道義的制高點,甚至挾天子以令諸侯。而此時情況則大不相同,朱元璋已經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佔據了中國之三分之二,只剩下元廷苟延殘喘,他的部下都急著當開過元勳,封官進爵,他自己也有了稱帝的想法,這時候小明王這個正統大旗就成了他稱帝之路上最大的絆腳石,所以這個時候他得死。

第二個問題,誰該為小明王的死負責?我想應該是這樣的,朱元璋有這個意思,胡惟庸領會了朱元璋的意思並直接和負責接小明王的大虎明說了這個意思,大虎是整個殺小明王的具體執行者。我想最該負責的還是咱們的朱皇帝啊!

謝謝,歡迎大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