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被張儀欺騙的楚懷王,真的笨嗎?

歷史大帝

明天就是端午節了,提起端午節大家會想起什麼呢?吃粽子、賽龍舟以及屈原。當然提起屈原就不能不提楚懷王——畢竟正是他一手導演了屈原的悲劇命運。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楚懷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五六七八地被張儀欺騙而一再令屈原失望?他是傻子嗎?

《大秦帝國》中彭波飾演的楚懷王

《羋月傳》中曹徵飾演的楚懷王

《思美人》中喬振宇扮演的楚懷王

提起楚懷王,近來至少有三部影視作品中都出現了他,最近挺忙的哈。不過看看上面三位扮演者有什麼趕腳呢?前兩位是不是一看就讓人覺得十足的昏君派頭,聯繫到歷史上屈原的悲慘命運,這角選得似乎相當到位;至於最後這位有沒有讓大家覺得:這是不是走錯片場了?其實這都是犯了以貌取人的毛病——賢明之君就一定玉樹臨風?昏庸之君就一定其貌不揚?不過仔細論起來楚懷王究竟是不是一個昏庸之君呢?

在楚懷王繼位之前楚國自楚肅王開始經過近60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又經歷楚悼王時代的吳起變法,到楚威王時代楚國的勢力不僅直推泗水之上,更擴張到長江中下游與江淮地區。楚威王死後繼位的就是楚懷王,此時楚國國勢達到頂峰,與先後崛起的齊秦並列為三大強國,楚國成了當時戰國七雄乃至是全球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

楚懷王繼位早期任用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唐昧、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楚國一度人才濟濟,國勢大盛。楚懷王和唐昧積極變法,恢復了楚悼王、吳起時期的許多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

這時的楚懷王不僅積極改革強國,同時也關心民生疾苦並因此給後世留下了“雪中送炭”這一典故:話說某年冬天到處下起了鵝毛大雪,天寒地凍。楚懷王叫人在宮殿裡點上爐火,燒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襖,還是覺得身上發冷,直打寒戰。突然他沉思了一會兒,想起了他的臣民們:我把爐火點得這麼大,身上還穿著這麼厚的皮襖,竟然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們既沒有爐火烤,又沒有皮襖穿,豈不是更冷得難以忍受?這時的楚懷王心情非常之好,也顯得非常慷慨,於是頒下旨令:給全國的貧苦百姓和遊客送去取暖的煤炭。人們在得到君主送來的燃料後很是高興,也非常感動,十分感激楚懷王,都稱讚他是位好國王。這就是“雪中送炭”典故的最初由來。

楚威王時代殺死了越王無疆,到楚懷王時代越國已徹底陷入內亂之中無法自拔,早已不復勾踐時代的霸主的形象。楚懷王乘機攻滅越國,設郡江東。隨著越國的覆滅,楚國疆域由長江中游的兩湖、安徽、江西等地拓境至江東地區,獲得了長江出海口。楚國利用這一地緣優勢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南亞的一些國家進行經濟交流,這從側面印證了“世界第一大國”之說。楚王為了便於商貿,楚國特地為商隊鑄造了用於免稅的金節,只要出示金節,一律免徵關稅。節用青銅鑄成,上有銘文曰:“得其金節則勿徵”,“不得金節則徵”。從享受國家免稅的優待看,楚國已牢牢把商業控制在官府手中了。

楚懷王時代和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一同強勢崛起,而戰國初期的老霸主魏國卻日益衰弱。公元前323年楚國打著送魏公子高返回魏國的旗號,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

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見楚懷王已壓倒齊國,便與韓宣惠王迅速倒向楚國,表示魏國一直是跟隨楚國的,秦國的強迫不能使魏國脫離楚國,勸楚懷王伐秦。楚懷王在壓倒齊、魏兩個大國後,本來就有意打擊日漸強大的秦國,楚懷王任用公孫衍代表自己為總聯絡人,組織合縱攻秦。公孫衍是魏人,從楚入魏,與魏惠王商議攻秦大計。魏惠王罷免魏相張儀,任命公孫衍為新的魏相,並驅逐張儀回秦。在公孫衍的穿梭下,楚、齊、趙、魏、韓、燕、義渠很快就形成了七國合縱攻伐秦國的局面。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公推楚懷王為縱長,從東西兩個方向攻秦。楚懷王聲名大噪,儼然成為魏惠王之後的又一位霸主。但由於列國各有異心,合縱為秦所破。這時的天下形成了齊、楚、秦三大勢力,而齊、楚間形成了聯盟。公元前313年齊楚聯軍攻取秦的曲沃,斬斷了秦東出的觸角。

楚懷王在位期間正值魏國霸業衰落,楚國獨強的一元政治向群雄並起的多元政治轉變時期,國際間的鬥爭十分激烈。楚懷王先後與戰國時期的名君魏惠王、齊威王、秦惠王、趙武靈王、燕昭王、秦武王、秦昭王、齊閔王鬥法,鄰國眾多的楚國經常成為各國合縱運動的打擊目標,在國際鬥爭中的處境異常複雜艱難。楚懷王趁秦惠王重創齊國,秦國又因秦武王暴斃發生內亂之際,全力滅掉了當時的第二號大國越國,使楚國一下子變成了令人畏懼的巨無霸,對中原國家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引起了秦、齊、韓、魏的恐慌。

可楚國的國力發展至此也就算達到頂峰了,接下來就不可逆轉地走向沒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楚懷王和後世的唐明皇倒有幾分相似——唐明皇一手開創了開元盛世,卻又導致了安史之亂,大唐王朝自此由盛轉衰;楚懷王一手將楚國打造成當時全世界疆域最遼闊、物產最豐富、人口最眾多、軍隊最強盛的國家,可在他執政後期倒真是和《大秦帝國》和《羋月傳》中的形象越發接近了,那頂昏君帽子最終還是戴在了他的頭上,那麼這一切是怎麼變成這樣的呢?

其實楚懷王沒什麼雄才大略,不過也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庸之君,他只是一個繼承了楚國曆代先王之基業並勤勤懇懇將這基業發揚光大的老實本分之人。看過《大秦帝國》的朋友可能記得其中楚懷王和羋原的一段對話——兩人就楚國身為六國合縱之長卻半途撤軍一事發生爭執,羋原對懷王口出不敬,懷王甩下一句話“你該慶幸你有一位好脾氣的王”。事實上歷史上真實的楚懷王的確算是一位好脾氣的君王,遺憾的是脾氣太好了,幾乎就是一位沒什麼主見的好好先生:雖然他一手提拔了屈原並放手讓屈原改革楚國內政,可與此同時他也寵幸佞臣子椒、子蘭、靳尚、上官大夫,寵愛夫人鄭袖。

本來作為君王同時任用改革派和保守派兩路勢力並使其互相牽制也無可非議——秦惠文王還為了安撫保守勢力而殺死商鞅,但卻並不廢除商君之法。楚懷王卻沒那麼高超的政治平衡之術:他總是在兩派之間搖擺不定。本來還打算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屈原改革的具體措施內容,結果查閱了很多資料後發現屈原只有改革的方針,卻無具體的具體措施內容。原因其實就是耳根子軟的楚懷王其實從一開始就沒下定變法改革的決心——所謂的屈原改革只有藍圖,卻無實踐。

從春秋時代的楚莊王起楚國開始學習中原禮樂文明,到楚懷王這一代貴族禮樂文明深入骨髓。然而事實證明:在殘酷的戰國晚期任何一點天真和單純都是無法承受的奢侈;只有鐵一般冷酷堅硬的實用主義之花才能在這個高冷的季節怒放。楚懷王用楚國的國運和他自己的生命證實了這點。

當張儀以割地誘惑楚國與齊國斷交時楚懷王完全可以口頭上應承下來,但執意要秦國先割地再才與齊國斷交,可楚懷王輕易相信了張儀許下的虛假承諾——結果自己夢寐以求的土地沒得到,反而失去了齊國這個強大的盟友,最終使自己淪落到被秦、齊兩大強國以及秦國的盟邦夾擊的地步。

楚國在經歷被諸侯圍毆之後國勢大衰,楚懷王被迫向齊國和秦國求和,更為關鍵的是他還親自前往秦國求和。屈原以秦乃虎狼之國為由勸其不要前往,楚懷王拒絕接受屈原的建議,當然他有理由拒絕——春秋戰國時代列國伐兵伐交頻繁,在正面戰場之外列國之間的穿梭外交從沒停止,國君出國訪問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然而秦國宣太后和秦昭王卻趁楚懷王入秦之機,不顧國際交往的基本準則,強行扣留楚懷王,向楚國勒索土地。按當時列國之間的外交慣例:兩軍交戰不斬來使,何況是扣押一國之君。此事之後秦國坐實了虎狼之國的罵名,不過此時的秦國還在乎名譽嗎?秦國已經將天下視為自己唾手可得之物。

被秦國扣押的楚懷王大概忘了:雖然列國之間有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外交慣例,可最初打破這一規則的就是自己的祖先。當年楚懷王的祖先楚成王扣押宋襄公開了春秋戰國扣押外國君主的先例,如今同樣的命運降臨到楚懷王身上也算是風水輪流轉。楚懷王雖然喪師辱國,但還不至於賣國——在被秦國扣押的時間裡他拒不割地,使秦國一不能得地,二不能以所簽訂盟約為藉口攻打楚國。後來他還找到機會逃出了拘禁地,可此時楚國已有新王,而且這位新王並不歡迎父王的迴歸,最終楚懷王在秦楚邊境止步,又被秦國逮了回去。在被拘禁三年後楚懷王客死於秦,秦國將其屍體連同棺材返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點都不笨,只是運氣不好。

丹陽之戰還沒完全結束,秦惠文王在病榻上聞之秦軍獲勝的消息,病情忽然好轉,能夠下床活動了。

丹陽之戰的總指揮公子疾,在魏章擊敗楚軍之後,並未就此收兵,而是趁勢發動一輪酣暢淋漓的攻勢。

公子疾與魏章合兵一處,兵力達到二十餘萬,隨後揮師東進,進擊齊軍。

當時齊軍正與魏軍對峙,作為丹陽之戰楚國的盟友,齊國派出的兵力雖然只有幾萬人,但有名將匡章坐鎮,魏軍並未佔得上風。

二十餘萬秦軍抵達戰場之後,整個戰役的平衡迅速被打破,秦魏聯軍在濮水流域大破齊軍,殺齊國將軍聲子。齊國戰神匡章,遭遇了為將生涯唯一的一次敗仗。

消息傳來,秦國舉國振奮,秦惠文王立即擬下旨意,封公子疾為列侯,號嚴君,封地在樗裡,因此公子疾又稱樗裡疾。

丹陽之戰居功至偉的魏章,卻在這場戰爭後立即被剝奪兵權。這不是魏章本身的問題,他是張儀推薦的,且一直不肯與張儀脫離關係,因此遭到棄用。

另一員大將甘茂,秦惠文王曾許諾秦國相國之位,也就是說將張儀從相國之位上撤掉,再換上甘茂。雖然秦惠文王暫時沒有宣佈此事,但甘茂即將登上相國之位,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在魏齊邊境擊敗齊軍之後,公子疾又回師上庸,與甘茂一起,拿下楚國的上庸(東漢中)。

至此,丹陽之戰才算全部結束。正當秦國上下鬆了一口氣時,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向秦國撲面而來。

第二年開春,秦國咸陽王宮內,冰冷的積雪早已被溫暖的陽光融化,歷經一個寒冬的各種樹木花草,抖擻精神準備在來年綻放美麗,幾隻小鳥在宮中花園飛舞遊戲,一派生機盎然。

與生機勃勃的自然相比,宮內的宦官宮女,個個臉色灰暗,行走匆匆,人人心繫日暮西山的秦惠文王。自丹陽之戰初時,到如今近兩年,秦惠文王一直在病榻上堅持,以病魔與命運做最後的抗爭。

這位倔強的老人,依靠頑強不屈的毅力,和對秦國寄託的感情,堅持的時間其實已經超越了生理的極限。

王城的寢宮內外,數處都燃燒著熊熊牛油炭火,單衣的宦官和宮女守候在宮內,有些人已經汗流浹背。

秦惠文王平躺在龍榻上,意識已經模糊,乾癟的身軀輕飄飄地浮在棉被上,嘴裡含糊不清地不斷念叨著“冷,冷...”

親近的宦官剛得到消息,快步走入宮內,小心翼翼碎步到秦惠文王身邊,俯身在秦惠文王耳邊說道:“我王,大好消息,我軍攻佔楚國上庸,楚軍毫無還手之力。”

迷糊的秦惠文王聞之,忽然雙眼一睜,身體一抖,接著逐漸平靜,閉了雙眼,走完了人生最後一程。

秦惠文王死後,十八歲的太子秦蕩即位,是為秦武王。

此時蜀郡抓住這個有利時間點,爆發如期而至的叛亂,司馬錯將軍統領五萬人馬,南下巴蜀進行平亂。

同一時間,楚國發起著名的藍田之戰。此次楚軍的規模空前,傾全國之兵,足有五十萬之眾,由令尹昭滑統領。

由於上一年的糟糕表現,令尹昭魚被迫退位,楚懷王從越國召回昭滑為新的令尹。

當樗裡疾在魏國擊敗齊軍之時,楚國正緊鑼密鼓集結軍隊。當樗裡疾奪取楚國上庸之時,楚國按兵不動,他們正進行最後的訓練。

蜀郡叛亂之時,楚懷王大手一揮,令尹昭滑統領五十萬楚軍,打響秦楚之間的又一場大戰,藍田之戰。

楚軍的十萬先鋒軍,由上柱國景翠統領,短短几天之內,楚國的先鋒軍就連克武關和商於之地,到達關中南部的藍田。

楚國的行動迅雷不及掩耳,打了秦國一個措手不及,佔得先機。

景翠統領的十萬楚國先鋒軍,抵達藍田城外。年輕的秦武王緊急調動一支秦軍,由甘茂統領,人數八萬,也匆匆趕到藍田。不過藍田城根本容納不下多少軍隊,秦軍還是駐紮在城外,與楚軍對峙。

雙方都是剛剛抵達,還未來得及安營紮寨,立即展開激烈的搏殺。

藍田城下戰鼓“咚咚”,兩撥人馬為了爭奪有利地形,對每一個小山頭都進行了數回合的爭奪,殺得潮起潮落。大軍踏起的塵埃,讓天空變得灰濛濛,空氣中瀰漫著壓抑、窒息的感覺。

隨著秦軍大將樗裡疾和楚軍令尹昭滑的主力抵達,三十萬秦軍和五十萬楚軍對峙藍田。小小的藍田城,以玉石聞名的藍田城,忽然成為了颶風的中心所在。

數十萬人腳踩大地的震動聲,數萬匹駿馬的喘息聲,還有人馬的廝殺聲,讓藍田城顫抖不已,似乎一場八級地震正在發生。

藍田城中的幾千守軍,個個能感覺到地面和空氣中傳來的震動和搖晃,心情處於極度緊張昂奮狀態。

公子樗裡疾,早已揚名中原,可是這一次秦楚大戰,是他一生當中面臨的最大考驗。

自西周以來,楚國能兼併大大小小數十個諸侯,成為威震南方的霸主,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歷經多少代人付出無數的生命代價的。

楚軍的戰術和勇氣,正如中原人給他們的稱呼“南蠻”一樣,霸道不講理。隨著一通鼓聲響起,楚軍像大潮一般氣勢駭人地洶湧而來,煙塵滾滾之下,根本不給秦軍任何喘息的機會。

就在秦軍陸續修築營壘的時候,楚軍發動一浪高過一浪的攻勢,楚軍佔據秦軍的營壘,插上楚軍的軍旗。

楚國令尹昭滑,真不愧是後來滅亡越國的名將,他清楚楚軍遠道而來,如果讓秦軍修好營壘,對楚軍是極為不利的。昭滑下令,一面猛攻秦軍營壘,一面在秦軍各處營壘間修築楚軍的營壘。

這樣一來,秦楚兩軍成百上千個營壘交相輝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楚兩軍零距離全面大戰到來。

許多秦軍的壘城還未來得及修築完畢,就被楚軍所攻破,城頭立即變換大旗。在楚軍這種無厘頭暴力打法面前,公子樗裡疾下令,奪取楚軍營壘。

這下可好,雙方都下血本去攻擊對方的壘城,而壘城又修築的不如普通的城牆高,一人腳踩另一人肩膀便能攀上壘城,城裡的守軍最多能頂住第一輪攻勢,等第二撥人上來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在十餘平方里的土地上,秦楚兩軍不斷襲擊對方的營壘,深挖陷阱,暗箭射敵,打劫糧草,很多壘城的旗號一天要三變。

猙獰的面孔、嗜血的眼神、浸血的戈矛、獸性的怒號、漫天的塵霧,整個藍田城外,都被這攝人心魄的血腥之氣籠罩、淹沒。

秦楚雙方都有巨大傷亡,相比之下秦軍傷亡更為慘重一些,楚軍佔據人數優勢,也只能說是慘勝。

如果戰爭一直這麼打下去,楚軍可能會以微弱的優勢獲勝,但是也不可能繼續在關中攻城略地。到那個時候,楚軍將已經佔領的商於之地納入楚國版圖,耗時兩年的丹陽藍田之戰,就會以秦楚各取對方一塊要地結束,可以說兩敗俱傷。

戰國的魅力之一就在於,戰國七雄之間的大戰,很少出現一打一的局面,很多時候都是幾方鏖戰,這大大增加了勝負的懸念。

此時戰國七雄中另外五個諸侯的態度,對這場戰爭的結果將產生巨大影響。

燕國剛復國,暫時不會介入中原紛爭,趙國還沒有實行胡服騎射,趙武靈王主要考慮對付中山國,無暇顧及秦楚之爭。

那麼齊、韓、魏三國的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齊國本是楚國的盟國,但同盟是建立在楚國認同齊國統治燕國基礎上的,如今燕國復國,齊國與楚國同盟的基礎並不存在,齊國決定坐山觀虎鬥。

韓國和魏國這兩個三晉兄弟,又作何打算呢?站在這兩國的立場,巴不得秦楚打一個兩敗俱傷,最好各自損兵三十萬。

現在秦楚雙方,雖然損失沒有韓魏希望的那麼大,也已經各有數萬人陣亡,韓魏兩國當然不會傻到,等秦楚同歸於盡再做出反應,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對韓國和魏國而言,與秦楚都有國土接壤,秦楚都是他們的死敵,幫一方打敗另一方,並且從中得到實質的利益,就是他們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韓魏幫助楚國,統兵攻入關中,藍田可能會成為秦軍主力的墳墓,屆時聯軍還可以長驅而入關中,攻下咸陽也不是沒有可能。問題在於此番進攻的主力還是楚軍,不論聯軍取得何種勝利,恐怕韓魏都難以得到半寸秦國的土地。

反過來如果韓魏幫助秦國,在楚國背後狠狠來一刀,這兩國在楚國佔到土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秦軍被楚軍糾纏住,秦國不會來分一杯羹。

韓魏的戰略意圖不難理解,雖然秦國和韓魏之間的談判,免不了有一輪縱橫家們的口水之戰,但是大勢所趨之下,縱橫家們談的條件也只是錦上添花。

在藍田局勢緊張的情況下,年輕的秦武王,同意韓魏提出的條件,即不干涉韓國和魏國侵佔楚國領土,而且等楚國退兵,還要派兵支援韓魏。

口頭協議定下來,韓魏兩國,早已準備好的兩路大軍,便隆隆開動。

韓國方面派出的是將軍暴鳶,統領十二萬人馬,進擊楚國南陽大後方。

楚國離韓國最近的地方是南陽,這裡楚國人修築了幾百里長的方城,目的之一就是防範北面的韓國人。

韓軍進攻楚國,如果不攻打方城,就與魏國出兵方向重疊,這樣即使有所戰績,最終的戰果也極有可能被魏國竊取,因魏國比韓國強大。

暴鳶將軍,人如其名,性格暴虐,如猛禽一般,他寧可自己單幹,也不願最後去與魏國爭奪戰利品。暴將軍形象暴力,思維卻非常縝密,他規劃了一條可以避開楚國密集防禦的路線。

楚國南陽守軍,本來是平均分配在方城北部、東部、西部各段,但此時方城守軍主要集中在方城的北部和東部,因為楚軍從方城西部出發進入秦國,秦軍被壓制在遙遠的藍田,楚軍在這個方向上的防禦力量非常薄弱。

暴鳶統領十二萬強弓勁弩的韓國材士,由東向西穿越洛陽盆地,再翻越秦嶺進入商於之地,最後沿著丹水進入楚國南陽。

不出暴鳶所料,楚國方城西部的防禦非常鬆散,韓軍沒有遭遇像樣的抵抗,便開進了南陽。

韓軍就像一條蟲子,鑽進楚國這個紅潤碩大的蘋果,方城這塊蘋果皮就不起任何防禦左右了。

楚國南陽的防禦也非常空虛,十二萬韓軍,由暴鳶統領,過淅、丹等要塞而不攻,直取楚國重城鄧城。

韓軍抵達鄧城腳下,依然是過而不攻,大有繼續南下,沿著漢水去取楚國郢都的勢頭。

與此同時,魏軍由名將公孫喜統領十餘萬大軍,從大梁出發,進入楚國北境,攻克十餘個小城邑,逼近楚國的召陵。

公孫喜曾任魏國河西太守,河西歸秦之後,公孫喜上調到大梁,成了魏國中央軍的頭號大將。公孫喜曾得魏國宿將龍賈提攜,能力猶在龍賈之上,是當時期著名的將軍。

圖-前312年楚秦藍田之戰

藍田之戰打到這個份上,如果楚國令尹昭滑繼續在藍田與秦軍鏖戰,那麼韓魏兩條蟲子,就有可能大快朵頤,一口一口吃空楚國這個大紅蘋果。

昭滑自然是要撤兵,可是四十幾萬大軍撤退,談何容易,而且秦楚的陣地縱橫交錯,雙方一旦離開壘城和壕溝,立即成為敵人弓弩手的靶子。

楚國令尹昭滑並不是一介莽夫,在楚國陷入全面大戰的不利局面時,他並沒有慌亂,而是派人向樗裡疾進行談判。

其實樗裡疾同樣有談判的訴求,若是與楚軍繼續鏖戰下去,樗裡疾的秦軍損失會非常嚴重,秦軍恐怕接下來的十幾年都無法大規模東征。無限壯大韓、魏兩個對手,也是秦人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秦楚藍田談判,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戰爭,二是國土。

戰爭方面,秦國允許楚國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陣地中撤退,楚軍則必須全部退到方城以內。

國土方面,楚國歸還商於之地,秦國歸還上庸(東漢中),雙方的國界恢復到丹陽之戰前。

秦楚雙方談判的過程中,韓軍兵鋒迴轉,兵臨宛城之下,宛城是南陽的治所,這次暴鳶不再過而不攻,而是揮師猛攻。

宛城與其他楚國城邑一樣,多數兵力被抽調到前線,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居然只有數千人守禦,韓軍不到兩天就攻克此城。

魏軍方面,公孫喜也不愧名將稱號,攻克楚國北部重鎮召陵。

等楚軍陸續撤退到南陽,韓國名將暴鳶將軍,已經依託宛城,建造了數個大型壘城,與宛城交相輝映,打造成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系。十二萬韓軍把守這個堅固的防禦體系,縱然楚軍有四十餘萬疲憊之師,要打破這個體系也非常困難。

另一條戰線,公孫喜同樣以召陵為中心,打造以類似宛城的防禦體系。

而秦軍方面,並沒有就此退兵,先前秦國與韓魏有協議,秦軍必須協助韓魏作戰,因此秦武王令甘茂這個未來的相國,領十餘萬人馬抵達武關,隨時準備進入南陽支援韓魏聯軍。

現在楚國人進退維谷,三條戰線,如果集中攻擊一個方向,也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拿下的,若分兵去攻打,便失去兵力優勢。

更何況楚國必須保留一定的兵力,因為五年後,楚國將對越國進行滅國之戰,如果沒有幾十萬的雄兵,要滅亡越國談何容易。

楚懷王也好,令尹昭滑也好,不得不忍氣吞聲,吃了韓魏各一個悶虧。楚軍收縮戰線,並不去奪取被韓魏攻佔的領土,而是增兵現有的城邑,保住現存的領土。

藍田之戰,在這種情況下收官。

藍田之戰,是戰國史上影響很大的一次戰役,參與方有四家,秦、楚、韓、魏。

先來看看藍田之戰的贏家,韓國和魏國,韓國攻佔楚國的宛城,魏國攻佔奪取楚國的召陵。韓國和魏國所取得的先機,不僅僅是兩座城邑這麼簡單,而是為下一次大戰垂沙大戰做好了鋪墊。

十年後的垂沙之戰,齊、魏、韓聯軍能夠輕鬆地進入南陽,以至給楚軍致命一擊,就是因為韓國此時突破了楚國方城,佔據了楚國南陽的治所宛城。

韓國人此次巧妙的進兵路線,是軍事智慧的傑作,他們有強弓勁弩,也有水平不凡的名將,或許這就是韓國人一直面對強秦,卻能撐到戰國最後十年的最大原因,其他諸侯必須重新審視韓國人的實力。

再看秦國,是這場大戰的一個輸家,由於楚國攻打猛烈,不但折損近十萬兵力,而且不得已將丹陽之戰攻佔的上庸(東漢中)又歸還給楚國。

秦國在丹陽、藍田兩場大戰役中,損失近二十萬,以至於未來的二十年,東進的步伐嚴重減慢,只有六年後攻佔韓國宜陽一次值得稱道的勝利。

至於楚國,在整個丹陽、藍田之戰中,損失超過二十萬。而且丟失兩座重要的城邑,南陽門戶大開。不過楚國畢竟是疆域第一大國,恢復能力令人驚歎,六年後楚國滅亡越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此消而彼長,另一個大國齊國,未參與藍田之戰,未來的二十多年,齊國是戰國七雄中最風光的一個。


地圖帝

一說到楚懷王,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他被張儀以商於六百里地換取齊楚背盟,而最終卻只有六里地的這件事,此外還有被秦昭襄王騙到武關會盟而把抓到秦國這件事也讓人印象深刻。從這兩件事上來看,似乎都覺得楚懷王智商捉急。那麼歷史上的楚懷王真有如此不堪,如此愚笨嗎?

其實說楚懷王智商捉急本身是有失偏頗的,我們不能只看他上當被騙的事情,而忽視了他在位時的功績。我們都知道楚悼王、吳起時期在楚國的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後世歷任楚王無不想繼續完成先祖未完成的事業。繼位之初的楚懷王同樣是滿懷壯志,他任用唐昧積極的變法,恢復了許多吳起變法時的法令,調整楚國矛盾重重的各種利益集團的力量對比,抑制楚國的貴族集團。雖然變法最終因為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抵抗而失敗,但是這場不算成功的變法也為當時的楚國帶來了新氣象,楚國的國力也是在楚懷王執政時期達到了頂峰。


除了唐昧之外,楚懷王在位之時還重用了昭陽、靳尚、上官大夫、昭睢、莊蹻、屈原、昭滑、陳軫、蘇代、田忌、公孫衍等人,在這些能臣賢士的幫助下,楚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均取得重大的成就,國家實力大增,與當時的秦國、齊國並稱三大國。


在軍事上,楚懷王派大司馬昭陽帶兵攻入魏國,在襄陵大破魏國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奪取了魏國的八座城池,一血徑山之恥。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在公孫衍的聯絡之下,楚國聯合了齊、趙、魏、韓、燕、義渠等六個國家組成七國合縱伐秦,雖然最終由於列國各懷鬼胎合縱失敗,但是經此一役齊楚合盟,秦國孤掌難鳴。公元前306年,楚懷王趁越國內亂,聯合齊國出兵伐越,殺死越王無疆,吞併越國國土。經此一役,楚國的疆域面積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當然楚懷王也絕非一位賢君,從被張儀欺騙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貪慕利益之人。當張儀拿出了這六百里地出來,楚懷王馬上就經不住誘惑,不去加以思考是否為騙局,一心只想著這六百里地。其實楚懷王被騙更多的是利益燻心,而絕非愚笨。就算是我們現代人,接到詐騙電話,有時候不也會被騙嗎?這些被騙的人真的傻嗎?非也,只是當時被利益衝昏了頭腦而已。


煮酒君談史

首先楚懷王並不笨,能坐上強大楚國的國君這一點就不笨。

也正是由於生在強大時候的楚國,所以擁有一種迷之自信。加上優柔寡斷,用人不當,導致忠臣寒心。以至於屢次上當受騙,最後敗了楚國,身死秦國。

可以說戰國時期就沒有弱主,影視劇裡的情況不可全部當作歷史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