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混沌”并非无七窍,而是黄帝的儿子?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中国古代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才有了当前的世界!而实际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要比女娲造人来的晚,它最先记载于三国时期的《三五历纪》,而女娲造人记载在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楚辞》之中,但是这并不是在说盘古和女娲为确切的创世神和母神!

在《庄子》中有记载一则寓言,所述的就是天地宇宙之间原始母神“混沌”,寓言中说到:混沌为中央天帝,另外有南北之海天帝忽和倏,忽和倏时常到混沌那去玩,而混沌对两位天帝招待的非常周到,忽和倏就想着如何报答混沌的恩德,于是两位天帝见混沌并无人的七窍显的美中不足,于是准备斧子和凿子帮混沌开窍,经过七天的一天一窍终于帮混沌凿开了七窍,但是混沌最终一命呜呼,寿终正寝!

该寓言实际就包含了开辟天地的神话概念,这和西方神话中《旧约·创世纪》的创世七天有所相似。而混沌初开七窍而生,忽和倏本身表示的就是迅疾的时间,所以混沌一死之后的宇宙世界就此诞生。不过混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也是一个天神的名字,《山海经·西次三经》中提到:“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意思说到西方天山之上有神鸟,其形如黄布袋,却如火一样火红,具备六脚四翅,无七窍,但能歌善舞,名为帝江。

这里说到的帝江就是帝鸿,也就是作为中央天地的黄帝,所以在《庄子》一书中直接当做了中央天帝,而后世如何将混沌帝江演变成黄帝的儿子,如何演变有待考察!

不过混沌概念在道家之中,可能是为了追溯无为而治和遵循自然之道而提,不过混沌的形象似乎在先秦时期就是一团黑暗,那么这样的形象注定不惹人喜欢,那么后世对其描述可能就越发的偏离原本的面貌。从《神异经》中对混沌的描述就可以得知混沌已被丑化,直接描述混沌是“睁眼瞎”,并且该书带有比较严重的儒家观念,书中所提:“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

这段话说混沌对品德高尚的人似以恶性,对恶人施软性,混沌天性异常卑劣,有一种类似小人的感觉。所以不管是混沌是初始之神也好,它所代表的宇宙象征着无尽的黑暗,而后世之人对黑暗的形象都没什么好感,自然而然混沌逐渐就原理始神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