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伾山这尊大佛,比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高5米多,全国最早

在河南鹤壁浚县的大伾山上,有一尊比洛阳龙门卢舍那大佛还高5米多的弥勒佛,它高22.29米,有“全国最早,北方最大”之称。与一般的坐北朝南的大佛相比,伾山大佛却是坐西朝东,且庄严肃穆。

2001年6月,伾山大佛及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

这座趺坐式弥勒佛,头部螺发,面方颊圆。其坐姿庄重,身披五彩方格袈裟,坐在四周方墩上,足踏仰莲,五趾平齐。

历史上,浚县曾被称为黎阳县,黄河流经大伾山东侧,而黎阳则是地扼黄河渡口,居四方交通要冲。黄河自古为害河,在豫北地区尤甚。

在当地百姓口中,人们把这尊大佛叫做“镇河将军”。

关于大佛的雕造年代,有不同的说法。

著名文学家王恽在大伾山游玩后所写的《游东山记》中,认为“其镌凿本末,以寺石麟考之,为高齐所造无疑”。王恽的根据是大佛所在的天宁寺门前石狮的雕造风格,根据石狮的雕造风格判断大佛是在北齐时代所建。

而在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浚县知县张肯堂主修的《浚县志》中,文物部门发现有“石勒依佛图澄之言,铲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重兵”的记载。

1990年9月,浚县文物部门开始对大佛进行整修和加固,他们将大佛身上外敷的明代彩色泥皮剥掉,才显露出大佛的庐山真面目。呈三角形的轮廓,似是比例失调,表现出早期造像的不成熟性。

在第一次座谈会上,专家们就提出了关乎大佛身世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大佛的时代特征是“两头(头和足)早,中间晚;轮廓早,细部晚”?

专家们形成共识:凿于后赵,至前秦或遭破坏,北魏继续雕凿,唐时加工细部,元末毁于兵火,明时又塑以外身泥皮彩绘。

在浚县发现一通“黎阳大伾山寺(即天宁寺)准敕不停废记碑”,该碑为后周年代所刻。在碑文中,有“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有缺落碑铭,载相续月日,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的记述。

专家们据此断定,伾山大佛的建造时间当在北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