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互摄:张扬生命活力

“动”与“静”是道教养生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大凡修持身心,必涉动静。动以养形,静以养神。道教的动静观十分丰富,《道教义枢•动寂义》归纳为六个方面:“动之于寂,具有六义:一、寂然不动,二、动而不寂,三、即寂即动,四、即动即寂,五、寂而能动,六、动而能寂。”为解释六义,此文举例说明:“寂而不动,若蒿山盘峙,不改于地;北辰夐极自处于天。动而不寂,天行西转,健而不息;水流东趋,逝而莫止。即寂即动者,若临水看月,光逐波摇;鹜迥观岳,山从眼转。即动即静者,若乾行息,毕昂常如其度;后流未已,淮海无逭其源。寂而能动者,如悬石竹,直置寂然,吹击成音,乃为生动。动而能寂者,如吹息韵停,乐止音谢。”当然动静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养生之道,就在于动静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动不至于伤身,静不至于寂灭。“静”不是不动,而人秉受天的本性,能够使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通过自我调整达于和谐,从而顺其大化流行,充分展现自身。可见,静的本质在于自调与和谐。而“动”是指人体生化的运行和对外物刺激的应答。一般意义上是动耗精气神,而静可养精气神,人在后天是动多静少,因此养生自然就是以静为主。潘师正对静的妙处胜赞到:“寂境者,不生不死,故能长生;不毁不变,故能应变。”(《道门经法相承次序》)

实际上精气神都在动,静往往是表征一种正常状态的“动”。伴随养生实践全过程的精气神炼养,始终处于动态运行中,都在从一个层次的动,达到一定层次的和谐相安,养生者把这种状态称为“静”。可见动静既是相对的,也是在不断的转化中《存神炼气铭》说:“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必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静是心安神定,心不烦,神不乱,气自聚,即是真静。形静可能作为心静的入门功。只有真静才有真动,此动可营身无伤,以静制动,动则合道。对此元•李道纯在《无上赤文洞古经注》中说:“向不动中动,无为中为,内志形体,外忘声色,养其无象,守其无体,全其本真,超出虚无之外,是谓最上一乘。”如同白玉蟾所说:“人但能心中无心,念中无念,纯清绝矣,当此之时,三尸消灭,三贱乞降,身外有身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也。”(《修真十书》卷十六,《谢张紫阳书》)在修炼领域里,动是由欲引起的,生于情,逐于物;而静是对本性的把握与回归,实现泰定。“静则神生而形和,躁则神劳而形毙”,“动神者心,乱心者目,失真离本,莫甚于兹。”(《形神可固论》)柳华阳《金仙证论》:“盖己者,即本来之虚灵。动者为意,静者为性,妙用则为神也。”总而言之,动静在于一心。只有心静,形动也是静。也只有心静,精气神才得其宜。张伯端《青华秘文》说:“金丹之道,一言以蔽之曰静,精气神始得而用矣。精气神之所以为用者,心静极则生动也。”《性命圭旨》进而把静作为精气神相化的条件。“精化为炁者,由身不动也,炁化为神者,由心不动也,神化为虚者,由意之动也。”“至虚极静笃之时,精自化炁,炁自化神,即关尹子所谓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可见,动静之要在于一心,动静之妙在于形神相安,如此养生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