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在奧蘭多:終於活得象個人了,連上帝都要讓路!

本文2331字,閱讀約需5分鐘

01

2015年,我們賣掉北京的幾套房子,舉家搬到佛羅里達州的奧蘭多市。之前,兩個女兒就唸國際學校,但我們總覺得學習的方式也有點功利。而我和丈夫都在跨國公司工作,所以移民沒有什麼障礙。

國內的親戚說我們發達了,就攀高枝兒去了。他們對於美國的認知,還停留在好萊塢大片的水平。“金融帝國、冒險之都、花花世界,險象叢生”,這些是美國頂級人群的專屬。在奧蘭多,我們過的只是普通人的生活。

我們有個兩層的小樓,我和丈夫各有一輛汽車。家門口就是公路,平坦結實、整整齊齊。路面很乾淨,沒有絲毫塵土。因為凡是裸露的土地,各家各戶都種上了草坪。奧蘭多的交通非常便利,我們很少有在國內堵車的情形。

(圖:奧蘭多的兩層小樓)

兩個女兒有校車接送,完全不必擔心。不同學校的教學質量差別不大,但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所以我們的房子會貴一些。我們的家離市中心有20分鐘的車程,附近多是平房,少數幾個購物區如沃爾瑪,也就兩三層的樣子。

和國內不同,奧蘭多很少有建築集中現象,市中心是一些大公司的所在地,那裡車輛多,汙染重,不利於健康。不管在哪兒,我們開車不到20分鐘,總能找到日用品超市,以及大型的購物中心。

02

每逢國內假期,我們都會盡地主之誼,接待國內的親朋好友。說實話“真地很累!很累!在國內時也有這種感覺,但沒有那麼強烈。接待他們吃力不討好,還被埋怨。”

2016年8月,我們招待了兩位“姑奶奶”:我的兩位表妹,她們的經濟條件都不錯。從5月開始,她們就頻繁聯繫我們說,“想來這邊散散心,開開眼界”。礙於情面,我們不僅去車站接人,還悉心為她們規劃旅遊路線。

可誰知,她們對我們規劃的路線不感興趣,只是開著我的車四處閒逛買買買,“沒有一點兒陌生感,比我這個主人還隨意”,每天洗澡三個小時。兩個女兒都快瘋了,“媽咪!我們好難受!”女兒整天和失蹤一樣,躲著兩個“入侵者”。

除了付出心思,我們還要搭上時間和精力。週末時,我要全程陪她們玩,有時候只睡三小時,“簡直比上班累一萬倍!”我的假期有限,卻不能用來陪女兒,“親生女兒和表妹哪個近?她們沒點兒B數嗎?”我私下裡不時和老公抱怨。

(圖:美國華人自駕遊)

好不容易,表妹們要回國了,不料把車颳了,還弄了個全責。得知有保險後,她們就不再過問,離開時留下一句,“等你們下次回國,我們好好招待!”“姑奶奶!拜託!你覺得我們還會回去嗎?”我心說。

類似的事情,還有好幾次:國內的朋友,老公的親戚!他們一來,我們都要接待、請吃飯,完全按著國內的規矩來,實在讓人受不了!為了保住面子,我們不得不帶他們去高檔餐廳。

在美國,開汽車、住樓房明明是基本的生活,親朋卻認為我們“發了大財”。如不大方點,我們就會被認為“小氣”。平時,我和朋友出去吃飯多數是AA,如果請客,他們會覺得欠了人情,於心不安,更不用說佔用週末這樣的大人情。

03

這完全是國內的傳統觀念在作怪。其實,美國人對親情比較淡薄。我們的鄰居是個白人老太太,她有五個兄弟姐妹,七拐八繞的親戚40多人。2015年4月是老太太的70歲生日,她通知大小親戚前來聚會,希望活躍下氣氛。

豈知到了那天,只來了10來個,有的甚至提出另有安排中途告別了,我們覺得這讓老太太的生日暗淡無光。可哪知她說,“人家能來就不錯了,誰沒有自己的事呢?”

從那之後,我們就有意識地培養女兒的獨立意識,“拖地、洗碗、剪草坪,樣樣都得幹。”丈夫說“這才是養孩子的正經方法,什麼精緻女孩兒要富養!呵呵……”多數人覺得給別人帶來麻煩是件可恥的事情。和左鄰右舍見面,我們多是打個招呼,如需幫忙也絕不推諉。

(圖:美國獨居老人)

丈夫的朋友有個外甥女,是土生土長的美國華裔,早已西化。她現在50歲仍是單身,做地產生意賺了大錢,單名下就有5套房產。而她在國內的舅父居然問﹕“你這麼多房子,將來準備交給誰?能不能讓你小弟在美國有點棲身的地方?”她直挺挺地扔了一句,“我的房子,將來要全部捐給兒童基金會!”

我所熟悉的美國人都很務實,不論關係遠近,付出勞動便要取得報酬,“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搭乘汽車要付汽油費,使用電話要交話費,甚至父母到兒女家住也需交伙食費。在有些人看來,這是對長者不尊重。但我們耳濡目染,已經習慣。

04

和國人不同,我們很尊重女兒的隱私,不喜歡干涉她們的私事。所以,女兒都會有自己的愛好、朋友圈。美國人也是一樣,有錢人一般離群索居,多數住在郊區。因為零星犯罪主要是四處流浪的人才會做。這些人買不起汽車,也就很少跑到郊區犯罪,住在郊區又清靜又安全。

平日,我們只和四五個家庭來往頻繁,每個月都要聚會一兩次。要麼是我們去別人家吃飯,要麼是別人到我們的院子裡搞篝火晚會。每逢假期,我們也會結伴去佛羅里達的海灘上度假。

有一天,朋友L君一家到我們家做客。我問他們,“你們有沒有吃過拉麵?”L君說“聽過但沒吃過。”於是,我讓老公和L君去附近的中國超市買材料。

我給他們做了一份味增拉麵,L君一家吃的那叫一個爽,連呼“Awesome!”“Great cooking Erica!”

可誰知,老公卻拿出了一罐老乾媽,然後就悲哀了!此後,不管吃什麼,L君都要加些老乾媽(笑)。

(圖:飯前禱告)

L君家的飲食都是固定的:早餐是吐司、pancake或者cereal麥片;午餐基本不吃,餓了就吃個三明治;晚餐有很多肉!L君喜歡紅酒配牛排。一大塊牛肉,烤成6分熟,切成小片分給大家吃,有時還滴著血,但很嫩很好吃。不過我們吃不了多少。

我們的胃和他們的不同:一大塊肉,我吃比不過美國人;但一碗米飯,L君怎麼也吃不下。我們吃飯更注重的是營養,而不是口味。我認識的美國人都不大會做飯,“多是一成不變的麵包、壽司。”

在朋友的影響下,我們也變成了基督徒。但和到哪都帶著聖經的信徒不同。我們的信仰很簡單,吃飯前禱告,睡覺前禱告。最暖心的是離家之前,我們手握手一起祈禱平安,純潔而又淳樸。“我們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哪怕上帝也得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