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了几代青山人,那一片红房子,真的要和我们说再见了……

在武汉市青山区,有一片红砖红瓦红窗户的建筑,这里便是青山人熟知的红房子。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红房子是整整两代青山人的记忆。曾经这里是十里钢城最令人艳羡的“高档住宅”,如今由于建筑老化,这里已经开始了拆迁改造,最后的居民也即将搬离。

在红房子彻底被围起来前,我们和最后一批搬走的居民聊了聊,重温了这个经典建筑的神奇过往,并打听到它未来的变化。

红色的房子

当年武钢最好的住所

86岁的李爷爷和吴奶奶是第一批搬来红房子的住户,也是他们所住的那栋楼最后一户居民,马上他们也要搬走了。

“搬完这栋楼就空了。”

李爷爷和吴奶奶来自沙市,都是一冶的员工,夫妻俩来武汉的时候,红房子都还没有修好,“是看着它一点点修起来的。”李爷爷充满自豪。

(提到搬到新家,奶奶笑的合不拢嘴△)

青山红房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毛主席批准建立武汉钢铁公司,定址青山。武钢七、八、九等街坊是武钢最早的家属区。

三层的小楼,红墙、红瓦、红窗户,安静而悠闲的社区。从空中俯瞰,红彤彤的房子排成一个巨大的“囍”字。

吴奶奶说,刚开始修建完成的时候,还分男生女生楼,不过时间太久,她已经不太记得清楚哪几栋楼是男生、哪几栋楼是女生的了。随着住进来的人越来越多,没过几年,慢慢就变成以家庭为单位了。

门牌号全部采用X街坊X门X户的形式统一编排

门楣上还留着手写春联

在当时,这片红房子是武钢最好的居住小区,配有厨房、厕所,在50年代的社会条件下,近乎奢侈。

这里是武汉别具一格的“城中城”:一个个小围合式住宅楼中是宽阔的绿化带,围合式住宅楼又形成大院子,它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无轨电车与火车,还有自己的影剧院、文工团、报纸和刊物;

一砖一瓦围建起来的红色房屋,无论从地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让人不由觉得这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这一团团红色的建筑,守护着武钢人。正是这个原因,这片区域也有了一个更为独特、更直接的名字——红钢城。

这里是武汉不可缺少的“十里钢城”: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和家属集结在此,每天的生活忙碌又充满了希望。

许多老人在里面,一住就是一辈子。

超期限服役的老建筑

老态渐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山红房子慢慢老了、旧了。

2012年7月,武汉正式确定青山“红房子片”为武汉16大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尽管如此,红房子还是逐渐显露出老态,走进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红房子,已感觉不到当年住在这里的人的自豪和舒适,住在这里得人也越来越少。

其实红房子的设计使用寿命是25年,这一用就是六十多年,已经属于超长服役了,虽然和红房子的感情无法割舍,但对于原住居民来说,对新房更期待。

洋溢这苏联风格的红房子经过岁月的冲刷,已经逐渐破败

年轻人都搬到了周边的高楼小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像李爷爷和吴奶奶一样为武汉工业奉献了一生的的老人们,也随着红房子的改造,要搬离这个住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舍不得,但是并没有太遗憾。

”新房小是小了点,但有电梯,墙不掉灰,干净。”

对年迈的他们来说,虽然只是住在二楼,但是没有电梯依然很不方便。尤其是吴奶奶摔伤腿以后,上下楼梯都有些麻烦。

搬不走的家具随意丢弃在楼道

从外面看起来特别的红房子,内部跟一般的老小区房间区别不大,墙面开始脱落,存在安全隐患,用电不安全,年久失修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红房子的特殊性而好一点。

屋内的墙皮脱落了很多

而搬进新房,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

红房子是艺术

更应该是生活

红房子的十街坊已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高楼。其他街坊也都在施工中,剩下的八九街坊全部打围起来,诺大的一片街坊,如今住在里面的只剩二十几户了。

十街坊已经变成高楼△

红红的墙面上绿绿绿的爬山虎,不少窗台上还有有搬家时没有带走的鲜花,零星的开着,生命与破败夹杂在一起,有一种苍凉的美感。

窗台上没有搬走的鲜花寂寞的开着△

墙壁上的爬山虎依然鲜艳△

道路依然是整整齐齐,庭院中的杂草有一人高了,藏在草丛中的石梯,凉亭,石桌,凳子向大家展示着曾经的生活气息。

一个用过的锅安静的放在石桌上面,这里曾经也是热闹的纳凉点△

孩子们的游乐场如今只剩下一座搬不走的石桥,周围杂草丛生△

墙上依稀可见标语△

院子里的到处都贴着买房的小广告,一眼望去,除了拆迁的工人以外,少有居民走动,已经不见当初,街坊四邻的闲话家常。

围墙内的红房子还不愿老去,而围墙外的世界早已天翻地覆。

这片带点俄罗斯风情的红房子,是很多摄影爱好者的拍照圣地。但对于在红房子里居住的人来说,这里不仅是历史是艺术景观,更应该是生活的地方。

变的是环境

不变的是记忆和希望

红房子虽然已经全部打围起来,不过并没有影响到旁边的集市,很多搬进还建房的居民仍然喜欢来这边买早点买菜。

其实邻里之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搬迁而疏远。

“还建房都在一个地方,楼上楼下都是熟人,有电梯串门还方便些。”这也是吴奶奶对新房很满意的一个地方。

除了去看看新房以外,没事的时候,李爷爷和吴奶奶会在几个街区转悠,多看看这片住了几十年的老地方,路遇老街坊,能聊上好久。

老街坊见面,随便的家常都可以聊上半天△

旁边的综合市场人来人往△

小摊贩卖着应季的蔬菜,马路上清洁工认真的打扫着,汽车很少,多的是电动车和自行车,阳光从两旁浓密的树叶中穿过,没有城市的喧嚣与嘈杂。

围墙并没有影响到路边的小摊△

路面上依然被打扫的一尘不染△

阳光从树叶下穿过,一切好像都没有变化△

商户贴在窗户上的搬迁提示△

如果不是围墙和破落的窗户,这里仿佛还是和十多年前一样。一切没有变过,但一切又全部悄悄改变了。

红房子见证了红钢城和武钢从红火归于平静,也见证了青山从钢铁工业城变成商圈林立的繁华之都。没有什么能在时间的长河里永恒不变,红房子如何顺应时代来发展变迁,也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武汉市规划部门2013年出台的《武汉市主城历史文化与风貌街区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青山红房子片历史地段包括红钢城八、九街坊等地,面积约37公顷。规划显示,以红钢城八、九街坊为核心的红房子片,定位为当代工业文化展示平台。八、九街坊将和和平大道一起,形成“L”型的创意、商贸服务中心。

红房子或许会用另一种方式,留住老一辈武汉人的记忆。

红房子在武钢开建后的几十年里,承载了青山居民太多的生活和工作记忆,红砖清水墙和机瓦坡屋顶的映像已经深深融入了青山人的血脉之中。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红房子的改造势不可挡,但不论怎么改造,只要对它们不经意地望上一眼,你一定会想起转炉中那火红的钢花,和老青山人那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火红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