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雍正皇帝,突然去世後,乾隆皇帝為何要掩蓋死因?

空心樹子

《清實錄》中記載,清朝有多位皇帝都是暴疾而卒。一般來說,皇帝那享受的生活條件與醫療條件那絕對是最上等的,一般也不會存在什麼病症,可是一旦有了病症,那絕對是致命的。特別是雍正皇帝的暴亡,就讓人很不解,一直不知道是怎麼死。甚至傳聞是遭到文字獄的呂留良的女兒——呂四孃的刺殺。當然了,這純屬是無稽之談,要知道當時皇宮禁地是多麼的森嚴,就算是武功再高,也不可能一個人能夠刺殺得了皇帝。

而關於真正的死因,官方一直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雍正死亡第三天,乾隆皇帝就下了這樣一道聖旨:

雍正(劇照)

“皇考萬幾餘暇,聞外間有爐火修煉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間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置於西苑空閒之地,聖心視之,如俳優人等耳,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且深知其為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言生事。皇考向朕與和親王面諭者屢矣。今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這道聖旨說的是什麼呢,主要是說把雍正之前養在圓明園的那些術道士趕出宮。粗略一看,這道聖旨沒有什麼問題,先皇喜歡方士,自己不喜歡,就把他們趕出宮,也沒有什麼。但想想這是個什麼時間,這是在皇帝死後的第三天啊,這就有點不對了!

乾隆(劇照)

雍正暴亡,乾隆倉促繼位之後,竟然什麼都不管不顧,甚至連雍正的後事、新君的繼位大典,等等,都沒有處理,卻是發了這樣的一道聖旨,處理的還是這樣一個無關緊要的事,一些無關緊要的人?

這就令人不解了!聖旨裡說,雍正喜歡養些道士在宮裡,覺得方士的那些東西很好玩,那麼乾隆為什麼急著趕這些人出宮呢?甚至連飭令將士辦理肅州和苗疆軍務的聖旨,都是第四天才發出的。

乾隆(劇照)

實際上,我們可以想到,雍正是非常迷信方術的,還經常吃一些他們進奉的丹藥,甚至還上次給田文靜、鄂爾泰等一些大臣,讓他們也一起分享。

畢竟皇帝說什麼東西好,做臣子的自然也只有附和的份了。而雍正也更加堅信這些丹藥是非常好的。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所謂的丹藥很多里邊都含有重金屬,長期服用自然就會導致中毒,這或許就是雍正暴亡的原因。

古達術士煉丹

乾隆在這個時間點一紙詔書把這些熱趕出宮,無疑也是認定雍正的死跟這些方術脫不了關係,但因為在國喪時期,也不能濫殺,只能加以驅逐。這是急於掩蓋雍正帝暴亡的真正與您,畢竟這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同時還警告這些術士“若伊等因內廷行走數年,捏稱在大行皇帝御前一言一字,以及在外招搖煽惑,斷無不敗露之理。一經訪聞,定嚴行拏究,立即正法。”

殊不知,這恰恰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有人反而更加確信了一點,雍正之死與迷信方術是有關的!


史說童話

雍正皇帝是個富有傳奇色彩的皇帝,他的得位、執政、駕崩,無不與傳奇相伴相隨。九子奪謫,終成正果,說得是他;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說得是他;金頭之謎,四娘弒君,說得也是他。雍正爺一生執政恭儉勤勉、勤為天下先、朝乾夕惕、宵衣旰食。叫板滌盪自身所代表的士紳階層,行改革之策,既舒緩了民力、又國力大增。展現了這位滿清君王急於、能於革故鼎新的豪邁膽略和執政技巧。作為25歲登臨大寶、御及四海的乾隆皇帝,其著急忙慌地遮掩先帝死因的動機,甚至超過了他對喪父的哀傷。箇中緣由,令人所不齒。

正史對雍正皇帝死因的記載寥寥無幾,在《東華錄》卷32中有寥寥數語:”雍正13年8月23,雍正皇帝在圓明園患急症突然去世。”相比其他皇帝殯天后記載之繁隆,令人感嘆這位得罪全國士紳、銳意改革的皇帝,身後事的別樣淒涼。


雍正是個比較怕熱的人,所以,他在園明園避暑的時間,比別的皇帝多,且在園明園內有寢宮不少,如九洲清宴、四宜書屋、萬方安和等處。常在圓明園與紫禁城、大內兩處輪換著住。雍正帝在這兩處好幾個寢宮落腳的遊移不定和戒備森嚴,從客觀上導致了從情報偵知、獲取、甄別,以及行刺的潛入、等待、刺殺難度的直線上升,這是呂四娘無論如何也無力解決的。所以,刺殺論可以休矣。

一,雍正王朝之殤

1.雍正朝的《起居注》記載,”雍正13年8月,雍正爺在圓明園內,8月18,他與臣工共商少數民族事務,8月20他召見寧古塔屬地官員,8月21正常辦公, 8月22,忽而得病,當晚,命若遊絲的雍正爺急詔傳位給弘曆(乾隆皇帝),8月23,58歲的雍正爺於圓明園駕崩。”

2.據《內務府活計檔》記載:(雍正13年)八月初九日,總管太監陳久卿、首領太監王守貴一同傳話,圓明園所用牛舌頭黑鉛200斤。當天,200斤黑鉛便運入園明園。

3.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8年(1730年),雍正爺患病之後,他就開始積極參與道教活動。除欽安殿專司道教法事外,還在太和殿、乾清宮等置放道神符板,於寢宮養心殿安設鬥壇,在御花園建屋供道士居住,以方便驅策。為了做法事,令蘇州置辦絲緞法衣,一次就是60件。



4.雍正賓天次日,乾隆皇帝急令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一干道眾,責令一干道眾勿得左右妄言。隨後,乾隆帝對外界宣佈,先皇雍正爺,雖行禮道法事,卻對煉丹道士“未曾聽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藥”。

根據上述1的記載,雍正爺屬暴病急亡,在駕崩前,還相當正常地履行國政,身體應該還過得去,否則是無法承擔,召見大臣共商國是的。根據2的記載,這個算物證了。200斤製作丹藥的黑鉛運進園明園。黑鉛是煉丹藥之原料,更是一種有毒金屬,煉丹所用的鉛、汞、硫、砷等礦物質都是有毒的,這是常識。200斤黑鉛能煉多少仙丹,這個不懂,不好亂說。但想必不會少,都長期吃進肚子裡去,中毒是絕對沒跑的,這也是常識。



根據3的記載,雍正從登基第8年某次病後,就開始傾心道教法事。至雍正13年暴亡前,其煉丹規模已是無以復加。短短几年的時間,痴迷如此至深,除了尋常帝王的尋求長生之念外,結合密摺制度、粘杆處的特務機構——民間傳說之血滴子、整飭吏治、以及一系列的對清王朝中興有重大作用的舉措,比如從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籍等減輕萬民的負擔,增加財政收入的波瀾壯闊的全域性改革之中,便可得窺其痴迷煉丹的玄機。

下面先將大家接觸不多的”改土歸流”和”廢除賤籍”解釋下。在大清的西南方向,有好多的少數民族集聚區,這些地區,原來都是由當地的土司進行管理。雍正4年,雍正爺命令取消土司制,引入了隨時可以任免的流官。這對減輕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負擔很有幫助,對清王朝實施全國性的統治和國家的統一,也有重大的意義。而廢除賤籍,則是廢除了以前統冶者,強加給某些人受歧視的身份之舉。比如官妓、蜑戶(世代不許上岸的漁民)、墮民(多任婚喪喜慶之雜役)等身份,這些賤民沒有人權保障,不許參加科舉,不許從事農工商學之業,也不許與普通百姓通婚,只能自體聯姻,需集居於破落處,任何人都可以使喚和欺凌。雍正爺全部廢除了他們的賤籍,升為平民。這是封建社會在人權方面的重大改革。讓這些人脫離了痛苦的深淵,也使清王朝沒有走向印度那種高低種姓之間,互相仇恨、一盤散沙的結果。雍正爺的如此舉措,確實功德無量。


因為上述的這一系列的改革,損害了皇帝所代表的士紳階級的既得利益,必將受到士紳階級的日夜詛咒和暗中抵抗,甚至招致士紳階級同仇敵愾、明目張膽地反撲。雖然雍正爺剛直明睿、執法嚴苛、政治技巧嫻熟,但由於缺少了頂層同盟軍的襄助,這種嚴峻的形勢,必然造成雍正爺獨自擔負巨大的精神壓力。換個角度來說,此刻的雍正,只是個眾叛親離的船長,為了讓王朝之舟行之更遠,不得不彈壓船上所有心懷私慾的手下、極盡正常或非正常的政冶手段,逼令他們好好開船。

失去利益刺激的水手,則必然會怠工、使壞。船長就用恐怖的密摺奏報和特務監視,來衝跨他們頑抗的防線。天長日久,就雍正爺來說,除了依賴特務機構的支撐外,還必須去尋找一個超然世間、更為厲害的道術,來給自己延命再戰和舒緩心理創傷。然而這種自我救贖,偏偏卻以食丹為手段。以今天的常識來看,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不過,就此蠡測雍正朝銳意改革之難,士紳階級把持朝政、以逞私慾之頑固,倒是個不錯的佐證。


二,乾隆草草為那般?

根據4的記載,乾隆皇帝一改清朝皇帝駕崩,須停靈乾清宮的舊制。於同年九月,將父皇的梓棺安放在雍和宮。雍正爺駕崩的圓明園位於紫禁城西北方向,取近道雍正的靈柩,由北下門進京,他的靈柩也就草草地安放在雍和宮了。這種不忌舊制,凸顯草率的做法,未免不能反映新帝乾隆,對雍正爺外尊內惡的心理。出於儒家“親親得相首匿”和“為尊長諱”的正統理念,當然必須維護雍正爺,一位父親和皇帝的尊嚴,另一方面,他的治國思想與雍正爺的理念,又是那麼的涇渭分明、風格相左。

初年便不諱言自己“賦性寬緩”,倡導“政尚寬大”。雍正爺亡故才一個月,就將被雍正爺削掉宗籍、並圈禁而亡的政治對手胤襈、胤禟恢復宗籍、收入玉牒,還賞其子孫紅帶。為緩和雍正爺因改革之故,與士紳階層所形成的尖銳矛盾,乾隆皇帝將雍正年間,因貪贓被革職的官吏一齊復職,對隨後的貪汙案,也不予追究,放鬆對官吏的考績,於是,吏冶又崩壞了。一句話,乾隆從登基伊始,便急於實施寬政,完全顛覆了雍正嚴治國、苛治吏、仁施政的風格。





這隻能說明乾隆在未登基之前,就對其父的做法是反感的,乃至是反對的。只不過,未被雍正爺生前所發現而已。怪不得有人戲言,乾隆唯一的成功,是讓雍正當上了皇帝;雍正唯一的失敗,是讓乾隆當上了皇帝,誠如斯言。那麼,草草平息雍正爺駕崩的事態,除了不讓雍正食丹而亡的消息外傳,出於儒家理念,維護清王室和自已的顏面之外,難道就沒有,嫌棄雍正與所有士紳階級為敵的態度表露的成份嗎?這位自詡“文治武功、十全聖君”的乾隆皇帝,真的以為,5千萬兩的財政盈餘,和”七下江南”的歌舞昇平,是一己之勢造就的嗎?

要知道,雍正從康熙手裡接過的江山,除了康熙造就的幅員遼闊的雄滔偉略之外,還要負責還清巨多的康熙帝國的債務。當然,乾隆確實也不是個庸才,但僅歷短短十幾年吏治嚴苛的雍正之治,實在不足以讓士紳階級的私慾浪子回頭、造福中華。聰穎如乾隆帝,怎麼不會就勢上坡,繼續雍正的未竟之志,讓他的清王朝多飛會兒,讓萬民繼續休生養息會兒呢?畢竟此刻的因勢利導,絕沒有雍正朝百廢待興那麼難了。所以,清王朝的泰坦尼克號扭頭駛向毀滅,乾隆這敗家子,要不要負上一半的責任呢?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雍正登基稱帝后,不巡幸,不遊獵,日理政事,他一掃康熙晚年的種種政治弊端,把國家治理的蒸蒸日上。在他不足13年的帝王生涯中,光硃批就寫了三四百萬字,堪稱清朝最勤勉的一位皇帝。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在1375年8月23日,毫無徵兆的突然駕崩。雍正到底怎麼死的,乾隆為何連發兩道上諭來掩蓋雍正的死因?



第一道上諭: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若有違反,定行正法,絕不留情。

這道上諭,明顯是在警告太監宮女要守口如瓶,嚴禁把宮中的任何消息透露出去,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第二道上諭:皇考萬歲餘暇,聞外界有爐火修道之說,聖心深知其非,聊欲試觀其術,以為遊戲消遣之具……因將張太虛、王定乾等人至於西苑空閒之地……朕將伊等驅出,各回本籍。

這是乾隆登基的第二天下的上諭,將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立即驅逐出宮,說他們是市井無賴之徒,最好造謠生事。並警告他們,膽敢洩露宮中任何事情,就立即正法。

由此,後人猜測處有關雍正的兩種死因。

一:雍正因吃丹藥而死。雍正把道士弄到宮中,絕非只為觀道士煉丹這麼簡單。自古帝王都好色,都想長生不老,雍正也不例外。而道士練的丹藥,短時間內能讓人興奮提神,容光煥發。這種奇效正好彌補了帝王因好色而日見虛弱的身體。雍正少不了吞服這靈丹妙藥,日積月累,丹藥中鉛汞等劇毒物質便會在身體中沉積,最終免不了中毒而死。

二:仇人所殺。據說,雍正是被呂四娘所殺後摘取頭顱,下葬時只好以金頭代替。這呂四娘乃是著名文人呂留良的孫女。呂留良因為曾靜案的牽連,雍正六年,已故呂留良被雍正下旨,從墓中挖出戮屍,他的三個孩子皆被處死,孫輩則被髮配邊疆充奴。呂四娘僥倖在半路逃脫後,潛藏深山,拜師學劍,練就一身好功夫。而後,隱匿北京城,幾次到宮中踩點,1735年,潛入圓明園,砍掉雍正頭顱,報了滅家之仇。

那麼這兩種說法那種更接近史實呢?我覺得仇人所殺,更合乎情理。

如果雍正真的因吃丹藥而死,乾隆豈能讓那些道士活著走出皇宮!再說,歷史上唐太宗、唐宣宗、嘉靖等都是吃丹藥中毒而死,這也不是啥丟人現眼的事,乾隆沒必要去刻意去掩蓋雍正的死因。

唯一可能就是被呂四娘斬殺。一個皇帝在宮中被人所殺,這不僅是雍正的恥辱,更是大清的恥辱。所以,雍正的死因決不能外傳,決不能讓漢人看愛新覺羅家的笑話。有人該說了,紫禁城保衛森嚴,莫說呂四娘,就是一直蒼蠅也休想飛進來。其實,這種看法大錯特錯了 ,嘉慶年間,白蓮教在大白天就打進過紫禁城。所以,皇家看似保衛森嚴,鐵通一塊,實際上還是有空可鑽的。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雍正皇帝的驟然去世,乾隆皇帝的掩蓋死因,令雍正皇帝的死一直都是撲朔迷離,而在坊間所津津樂道的一個傳言,那就是雍正皇帝是被民間奇女子呂四娘割了頭顱。

在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演繹下,呂四娘成了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呂留良之後,當年雍正皇帝大興文字獄,將呂留良剖棺戮屍,後人也被斬首或流放。

而呂四娘為報此仇,便以選妃之名混進皇宮,趁其不備,割了雍正的頭顱,此事令皇室顏面大跌,因此即位後的乾隆皇帝,也是在極力掩蓋此事。

此說法,僅在《清朝野史大觀》中出現過一二,但是野史終究只是野史,聽聽即可,可信程度較低。

那為何乾隆皇帝極力掩蓋雍正皇帝的死因呢?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猜測一下,雍正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

雖然雍正皇帝的死,猜測眾多,但是現在令人信服的一點,就是吃丹藥而死。

在《上諭內閣》記載,乾隆七年,皇帝重病之後,一直未愈,到雍正十三年,雍正病情加重,但是依舊勤於政事,因此,雍正可能是病死的。

乾隆一上位,就將雍正皇帝圓明園中的道士張太虛等人驅逐,並嚴令不得提隻言片語。這種態度,似乎也在表明雍正的死,更道士似乎有所關聯。

再加上雍正好佛崇道,祈求長生,對道家的長生不老更是痴迷的無以復加。

在一份史料說,雍正賓天時“七孔流血”,七孔流血是嚴重中毒的反映。因此,雍正死於長期服用道士煉的所謂的“長生不老之藥”所致。

而且在朝鮮的史料曾有這樣的一句話,說雍正晚年貪戀女色,當時已經病入膏肓了。這是朝鮮使者給自己國家國王的報告,因此沒有必要詆譭雍正。

因此,雍正很大可能是因為常年的勞模勤政,體力透支,此其一。

長期服用丹藥,慢性中毒,再加上晚年貪戀女色,為求長生更是加大劑量服用丹藥,乃至亂服春藥,最終導致他的猝死。

因此,雍正死後,乾隆皇帝極力去掩蓋此事,畢竟皇帝信奉長生,最終使得自己猝死,畢竟還是一樁醜聞的,這樣的汙點在其父身上,還是有辱雍正皇帝一生英明的。

因此,乾隆才極力掩蓋雍正皇帝的死亡原因,而他的這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作風,恰恰可以客觀的證明出雍正皇帝的死和長期服用丹藥是有重大關聯的。

歡迎討論,求關注,祝幸福。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清朝有四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偷龍換鳳,最後一個就是雍正死因。

史書記載: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在圓明園的行宮整理政務,第二日下午突然病危,當天晚上就因為病重去世,而雍正帝生什麼病,為什麼突然去世,史書中卻一點都沒有提及。

正因為如此,加之雍正為人刻薄,民間演繹出不少故事,最有名的莫過於雍正被女俠呂四娘殺死,呂四娘據說是呂留良的女兒,因為文字獄被抄家流放,呂四娘學得武藝,潛入清宮殺死雍正為父報仇。梁羽生先生的小說《江湖三女俠》即以此為原型,影響很大。

但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此事難度很大,幾乎不可能。彼時大清國政治穩定,紫禁城更是戒備森嚴,一個女人縱然有通天的本領,想潛入禁宮殺死皇帝還能全身而退,斷無可能。

如果不是他殺,只能從雍正自身方面找原因,從歷史記載的蛛絲馬跡來看,雍正很有可能死於丹藥中毒。

中國古代皇帝為了追求長生不死,有服丹藥的傳統,明清兩代更是登峰造極,雍正年輕時期就信奉佛教,做了皇帝后,求仙問道,把眾多神仙道士請入宮裡做法,忙的不亦樂乎,尤其是十三阿哥允祥去世以後,雍正感念人力有時盡,為了追求長生,變本加厲服食丹藥,這些丹藥都含有汞、鉛等重金屬,且由於高溫煅燒,熱性很大,縱然是個健康的人也受不了,莫說身體一直抱恙的雍正。

康熙第八世孫金恆源先生在其出版的《正本清源說雍正》中提到:據雍正的心腹大臣張廷玉的私人記錄,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

而當代學者楊乃濟先生通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活計清檔》等第一手資料,撰寫了《雍正帝死於丹藥中毒旁證》一文,認為雍正是死於丹藥中毒。金恆源先生對此十分認同。

也正因為雍正死的如此“驚駭欲絕”,乾隆不願世人知曉雍正的死因,所以採取隱瞞的做法,他即位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雍正皇帝生前蓄養的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等人驅逐,且讓他們出宮之後不可亂說一句話。不僅如此,乾隆帝還交代宮中的宮女太監不準亂傳。

此地無銀三百兩,不由讓人浮想聯翩。


日慕鄉關

真實的歷史是這樣的,乾隆想登皇位便把雍正掐死了,他把證人都滅了,滅了以後放出官方說法,隨後民間也開始傳播各種各樣的說法,為什麼乾隆要掐死雍正呢?因為雍正要換人當太子,口口相傳下來這是真實的歷史


小哥戴著雪絨花的士兵


濟世論事

雍正皇帝很可能死於丹藥中毒,乾隆不可能把這事傳出去,所以結果大家就清楚了

還有雍正的執政,新政等舉措得罪了無數鄉紳官僚,很多人都恨之入骨,但是畢竟對大清帝國還是有好處的

再說乾隆的一生,後期開始敗家,清朝由盛轉衰,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