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啃老嗎?

舒夢陽

隨著房價瘋漲,經濟壓力加大,啃老已經成了中國社會一大流行現象。不少專家、媒體在談及這一現象的時候還經常會拿西方國家舉例,彷彿西方國家的年輕人個個都是獨立自主從不張口向家裡求助。

然而如今一些西方國家的啃老現象同樣嚴重。

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現在英國,有340萬年輕人正在和父母同住,創歷史以來新高。而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選擇啃老,主要原因則是因為這些年房價暴漲。

有數據顯示,從從1997年到2016年這20年來,英國平均工資增長了68%,而房價則暴漲259%,房價收入比從3.6倍增長至7.6倍,倫敦的差距尤為明顯。25-29歲英國人裡擁有自己房產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63%下降到了現在的31%。所以不少買不起房,甚至租不起房的英國年輕人為了省錢,選擇了回家啃老,依附父母生活。

另外,就算是自己買房,不少英國年輕人也會尋求父母幫助。據社會流動委員會2017年的調查顯示,在所有第一次購買的英國人裡,向父母尋求資金援手的比例已經上升到了34%。

在歐洲有些國家,啃老現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葡萄牙、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超過40%的年輕人待在父母家。

2011年時,在意大利威尼斯還因為啃老鬧出了一件奇葩案件:當地一對老夫妻不滿41歲的兒子還呆在家裡啃老,所以求助了福利機構,讓律師寄信給自己兒子,勒令兒子搬出父母家,否則將要面臨法律訴訟。

在美國,近些年,啃老族的隊伍也在逐漸壯大。為了將來找一個好工作,很多美國年輕人會選擇進入大學。大學學費高昂,相當一部分的年輕人會從從銀行借貸來支付學費的。而美國的就業率近年來一直維持在低位水平,就業壓力重重,許多畢業生乾脆完全放棄找工作,學生貸款拖欠率連年攀升。生存壓力巨大,許多年輕人不得已選擇與父母一起居住,逐漸變成了“啃老族”。

看來,解決孩子們的啃老問題,對東西方父母而言,都是一個大難題。


英國英鳥

啃啊,以各種形式啃著老,啃老的大頭還是在家住著不走或者用父母的錢買房,畢竟澳洲現在的房價對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經濟景氣程度有限的大背景下,澳洲年輕人的經濟獨立來得越來越晚,平均獨立年齡從21歲推遲至23歲。部分年輕人生存現狀的縮影已經變成了失業、未婚、在家住,每一項都有可能啃老。按照西方家庭觀念的傳統,年輕人18歲上大學或進入職場之後,一般就會搬離父母的家裡,走入新生活。不過現在,隨著房租的上升和大學學費的漲價,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繼續住在家裡,早在1997年,約半數18歲至24歲的澳洲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而到2012~2013年度,這一比例已升至60%。超過高等教育年紀的年輕人,也仍有超過10%住在家中,而且完全不支付或只僅支付很少“租金”。這類曾經離開家上學卻有搬回家裡的年輕人被稱作“歸巢族”,墨爾本和悉尼“歸巢族”比例最高,兩地20歲至34歲的年輕人中,27%與父母一起生活。
15%的澳洲人無法獨立承擔購房費用,需要家長贊助才能支付首付,澳洲家長平均會為首套房置業“贊助”6.4萬元。向家裡伸手要錢的年輕人也不少,86%的澳洲家長為子女提供財務支持,57%的年輕人每年僅需家長贊助一次,而19%的人承認一年中曾多次向父母索要贊助。
經濟獨立是履行責任和兌現承諾的重要前提,誠然,不那麼美妙的就業率,兼職工作比全職工作多的職場等問題逼迫澳洲年輕人不得不去“啃老”,不過經濟獨立才是拿到話語權,經營自己人生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向父母借錢買房搬出去可能比“歸巢族”還成熟一些,不過也有些“歸巢族”就是為了攢錢置業,最後還是越來越難買得起房惹的禍……
希望回答對提問者有幫助。:-D

澳洲網

當然,本來就是文明的一種傳承,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遠古時代老人的經驗是帶領部落前行的法律,餵養下一代和培養下一代都是人類在地球上獨樹一幟的原因,所以這個命題如果把啃老變成傳承就變成了正能量!多少家族富不過三代,啃老就意味著家族的倒退,但有時卻無法避免!所以這本身就是傳承的矛盾體。啃就啃吧,也啃不過三代,無所謂!你不上進,別人上進,你沒得啃自然也上進了!不要糾結啃不啃,能啃就啃,不過是美國這個外來人的國家注重一點奮鬥而已,別忘記了,我們中國人已經奮鬥了幾千年了!


jerry29105556

有老人的地方就有人肯,我們有誰不在肯老人?關鍵是在於你怎麼肯?是不是老人心該情願的被你肯,我曾見過一對小夫妻,他們非常懂得父母的內心世界,也非常尊重父母,時不時買些父母喜歡吃的東西,哄哄父母,偶爾帶父母出去旅遊一下。二老非常愉快,每天忙裡忙外的幫忙照看他們的孫子,煮飯,小夫妻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即可,基本上除了工作就沒有其他後顧之憂。

人心對人心是需要彼此付出的,你抬抬我,我也抬抬你,和諧家庭不就是這樣子的嗎?千萬不要以為拿父母的錢是理所當然的事,拿了錢還常常懟老人,即不照顧好老人又不關心老人,自己不努力攢錢整天算計著老人的錢。這種肯就非常低級的肯了。這是不孝之子。


會唱歌的邊牧

說句實話,對於中國人來說,啃老有時也是一種無奈,同樣,對於國外人來說,一樣也需要啃老。

我們其實對於眼光放長遠一點,不光光考慮到子女和父母這一輩的金錢關係,而應該考慮對於整個家族的財富的延續。我們應該考慮到如何實現財富的長遠發展。

對於現在的子女而言,父輩們所強調的艱苦奮鬥,平凡樸素,在這一代中撞上了資本的車輪,這一代更要學會資本的運作,通過資本的投資實現家族財富的不斷增長,我覺得這一點是我們需要看清的。

啃老向來是一個國際型的事情,這種現象全球普遍增長,我們鼓勵通過父母的原始積累的資本實現財富的不斷增長,從而提高父母與我們生活的檔次與品味。這是我們所認可的事情。


夜讀派

啃啊,在現今的社會,年輕人啃老它是一種常態,也是一種無奈。

曾經有傳言:“外國人18歲就把小孩子扔出家門,不養啦!”然而,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歐洲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每10個18-34歲的歐洲年輕人,就有7個需要接受父母的經濟資助。這些資助不光涉及其交通及通訊費,還包括房租、餐飲等。

我覺得西方的年輕人普遍都比較晚熟,雖然他們有要獨立的意識,但是很多現實問題不能獨立出來。比如西方國家有些年輕人30幾都還都還在讀學業,父母就要對子女長期資助;有些即使有了工作執業證,要找相應的工作,就只能呆在家等工作消息和安排;有些上了半年班就失業了,靠那點失業金根本不夠存活,只能都耗在家裡.....西方種種的啃老現象,它不是個人問題,不是家庭問題,而是社會的經濟問題,只要經濟復甦了,“啃老”不再是短暫的社會現象,而是社會發展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