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为什么没有再出现第二个许巍

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

当年西安人许巍,凭借一把吉他北上。用饱含大西北沧桑的嗓音加上过硬的琴技,为改革开放后的华语文娱界注入了新的元素。把西安人的声音传遍了大江南北。

西安人最引以为豪的现象级才子,以许巍为例,恐怕难以有人能出其右。许巍饱含岁月感的才气、不羁的浪子形象、出世入世的淡然......即使许巍在舞台上以一种兵马俑雕塑般的台风来流露才华,依旧让无数凡夫俗子沉醉并为之动容。

西安自古才子佳人倍出,只是诸多盛世精彩已在历史的尘埃中化为遥远的记忆。在历史的车轮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核心区域概念逐步远离西安。翻看近代史,似乎在“西安事变”之后这座城市就少有被万众瞩目的关注过。70年代,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带着千年尘土为西安扬起了一把考古热,但那始终是在玩老祖宗的东西。后来在西部大开发的风向中,西安的表现也一直不温不火。唯独文化产业这方面,就好像是一直承蒙黄天厚土的眷顾,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座质朴、纯净、没有过多利益化的城市里走出过诸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导演、歌手、演员等。只是这种传承,自新世纪以来似乎又戛然而止。

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域发展的宏观方向需要专家来分析,吃瓜群众大多也只能管中窥豹、以点带面。作为一个普通群众,直观的看西安近十年发展,被对标城市成都等地区越拉越远。近两年开始,古城有了崛起之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自媒体方面的大力宣传初见起色,''抖音“之类的自媒体平台是城市宣传的救命稻草还是锦上添花,这种问题需要时间去解答。作为一个老西安人,难免突发奇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巍之后再无“许巍”,就像香港后张学友时代再无真正的扛旗者出现。

人们的精神娱乐层次是一个时代的最直接写照。歌舞升平、礼乐共鸣是大唐长安鼎盛的象征。好莱坞的电影娱乐工业,大师辈出的年代也是最美好的时代。是时代造就文明,还是文明造就时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古城西安很多层面的格局越来越小:西安人的歌里面除了吃喝还是吃喝,西安人不是天天都在吃羊肉泡馍,西安人不会动不动就要摔碗喝酒,西安不是每个人走路都会驼背摇晃、西安没有那么多人把宾利认成BYD......君不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世,只看到这片黄天厚土上大师远去的背影。

开放包容的落户方案,让西安房价越来越高,其实西安有那么多高校,是不是应该考虑怎样留住人才,而不是急功近利的招揽人才。叫卖式的旅游宣传,短期内让旅游消费出现井喷,交通越来越拥堵,本地人上班挤地铁都要和游客抢时间,就连凉皮肉夹馍都在疯狂涨价。或许世人都清楚,古城本来就是全球化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旅游产业需要深度发掘长线发展,让游客愿意来更愿意再来。

西安人自古以来的执着、坚韧、热血精神不应该被太多无厘头的浮华抹灭。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是一种悲哀,我们期待在这座人文厚重、充满正能量、让人血液沸腾的城池中,依托自身的优势,以一种大格局的发展再次衍生出"许巍“这般现象级的精神符号。我们更期待古城西安在新一轮的前进浪潮中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