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造中国战机却要先给国外掏几个亿买软件?这钱不掏真没法搞

研制一款飞机,除了靠完整的硬件体系支持,配套软件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毕竟没了图纸和数据,别说一架飞机,就是个板凳也做不好,早些年的时候,人们使用手工绘制图纸以及测量数据,这样做误差比较大,图纸返工修改是难免的,更是经常性的。

上个世界80年代,计算机技术兴起,并很快被应用于理工科学的实践当中,航空领域自然也被惠及,当时,我国有幸赶上了这波新生浪潮,因此实际上我国在航空设计软件的开发上和国外是同时起步的。

飞机设计是一个漫长而繁琐的过程,从气动外形,到内部结构,再到包括,武器,动力,控制系统在内的多个环节,在造出实机前,还需要现将预制参数输入模拟环境进行测试,全程哪怕出现任何误差,都会导致项目的严重失败。

如今业界主流的航空设计软件,都是当初航空领域的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工作需要自己编写出来的,中国和国外皆是如此,然而,在今天看来,这个市场却早已经成为了国外软件的天下,国产软件甚至毫无立锥之地,这种单方面的垄断,竟然成了我国飞机设计路上的阻碍。

这还没完,飞机设计可不是过家家,这个领域所涵盖的学科专业多达30余项,同理,相对应的软件也极为繁多,而且每个软件功能侧重点不同,所以要想完整地设计出一架飞机,起码得把几十种软件挨个来几套,算下来,想造飞机?先掏几个亿再说。

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这钱,不花都不行,毕竟飞机总是要研制的,不幸的是,这钱花了也不踏实,倒不是因为可能会导致飞机数据被软件偷偷泄露出去,而是万一哪天人翻脸给咱把软件给封锁了,整个航空产业都得歇菜,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足够完善的航空设计软件。

可能有观众要问了,手工设计怎么说也是科班里的基础必修,过去几十年都这样过来了,大不了继续老办法呗?很可惜,那是绝对不可以的,手工干活误差实在太大,而航空设计和制造恰恰就是最见不得误差的行当。

会给设计制造的过程带来太多不必要的麻烦,举个例子,设计一款飞豹级别的歼击轰炸机,如果采用手工设计,由于误差太大,因此需要不断跟进修正数据,这一番折腾下来,起码得搞出6000张工程更改单。

万幸的是,现实中飞豹在研制过程当中是有使用了软件的,因而实际上的工程更改单数量只有1000张而已,两相对比,相当于无形中减少了80%的无用功,软件设计速度快,误差小,所以回去是绝对不可能的。

尽量避免误差对于飞机设计可谓是重中之重,我国的歼10战斗机在首飞之前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在当时,我们委托国外制造歼10的主起落架,然而成品出来以后却发现存在5毫米的误差,导致起落架收放存在问题,不得已重新再搞,这小小的5毫米,最终导致歼10的首飞时间硬生生推迟了9个月。

而且,现在的飞机越来越先进,也就意味着结构和系统越来越复杂,构成最新运20的零部件达到上千万个,就连几十年前的飞豹也有四十多万个构件,这个数字在未来只会越发多,而这一切都仰赖于软件设计。

难道说我国就没有自己的软件了吗?当然也有,前面也说了,早期的航空设计软件都是从业人员自己用代码敲出来的,中国科研人员自然也有自家的软件,完全可以满足运算以及处理数据,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搞出来了。

可惜,到了今天,这些软件基本已经很少有人在用了,为啥竞争不过别人呢?国外公司将就长久的市场化经营,软件开发出来之后,会根据后续订单,以及设计需求,不断优化和改进软件功能,最终做出简单易用的完善软件。

而我国研制飞机向来是以具体型号为项目进行管理,做完这一单就解散,软件虽然就算是能用,但会用的就那几个人,就像有些人写字只有自己能看懂一样,因而在整个过程之中所用到的软件进度也就随之停留,基本没有后续开发的可能性,最终导致荒废,被国外软件挤占市场。

不过也不要对未来灰心,我国在信息技术上虽然当初没赶上趟,但却有后发优势,在某些领域甚至有独占优势,随着我国市场化思维的深化,国企的航空理论,配以民企的技术经验,产业链相结合,就像如今繁荣的手机应用市场一样,我国在未来也会涌现出一堆优秀的航空设计软件,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