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企业“动手术”惊动邓小平,被四次接见……

前言

在企业史上,他被称为“国企承包第一人”,他不是第一个尝试承包制的厂长,却是最早因承包受到举国瞩目的人。虽然后来历经坎坷,但作为中国经济从农村改革转向城市改革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名字被深深镌刻在中国改革长卷上。

国企承包第一人马胜利

提起马胜利这个名字,很多年轻人会觉得陌生。但回顾40年来的改革历程,作为“国企承包第一人”,他无疑是一个起点。

“我请求承包造纸厂”

1984年,马胜利所在的石家庄造纸厂已经连续3年亏损。46岁的马胜利心一横,跑到厂门口,贴出一封“大字报”:我请求承包造纸厂!承包后,实现利润翻番!工人工资翻番,达不到目标,甘愿受法律制裁……80多个字,是决心书,也是军令状。

在那个对体制变化极其敏感,对“姓社还是姓资”问题争论不休的时代,这封“大字报”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马胜利

当年国家给石家庄造纸厂下达的年产利润计划是17万元,当时的厂领导不敢接,结果马胜利杀了出来,他说:“要是我,把17万掉个个,实现利润70万。”

最终,马胜利如愿以偿地在承包“军令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赢得主宰企业生产的话语权,开创了个人承包国营工厂的先例。

开创“马承包时代”

接手造纸厂后,马胜利主要在产品结构和销售激励上下工夫。造纸厂生产的是家庭用卫生纸,马胜利根据市场需求,把原来的一种“大卷子”规格变成了六种不同的规格,颜色也由一种变成三种,还研制出“带香味儿的香水纸巾”。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让工厂顿时有了活力。

承包第一年,即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盈利140万元,1985年实现利润280万元,1986年为320万元。

1985年7月26日,全国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的一篇通讯,题目为《时刻想着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好厂长马胜利》。

1985年马胜利同石家庄造纸厂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卫生巾质量。

马胜利很快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马承包”的别称也巷陌皆知。他四处演讲,出版图书,获得各种荣誉。作家高峰曾在作品《马承包新传》中真实地记载了他所到之处引起的轰动和散发的魅力,文中写道:“他谈笑风生,话语幽默而又风趣,会场内外鸦雀无声,听得人们如痴如醉,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竟无一人走动,有人憋着尿也不去厕所。”

掌权的马胜利还提出“打破铁饭碗、打破铁工资”的口号。他在厂内搞层层承包,责任到人,奖惩到人,责任与利益直接挂钩。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催生了国有企业面向市场经济的萌动力量。

“厂长马胜利”是造纸厂的招牌。

曾四次受到邓小平接见

马胜利的成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马胜利在晚年时,仍清楚记得第一次见到邓小平时的场景。那是1986年12月2日,中央领导同志会见出席全国先进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经验交流会的代表们。小平同志走到他面前,一边同他握手一边赞赏地说:“马承包,不简单,有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你为改革做出了贡献!

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是马胜利总结承包管理企业的经验。他没有想到,小平同志连这样的细节都知道,这让他感到有些惊讶。后来马胜利才知道,小平同志一直在关注他们这些改革者的成长。

1985年,上级给了石家庄造纸厂100个招工指标。当时,好多领导都写条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来,但马胜利却招了100名失足青年。很多人就这件事到处告马胜利,小平同志听说后对当时的一些领导干部说:“马胜利有胆量,有魄力,没有胆量他也不敢这么做。 ”事情才渐渐平息。

1987年11月30日,马胜利与贵阳市政府签订承包贵阳造纸厂3年的合同。

1987年,马胜利承包了全国100家亏损造纸厂,组建“中国马胜利纸业集团”,由于扩张速度过快,企业效益出现大幅度滑坡。一时间对马胜利的质疑声四起。很多人借题发挥,但邓小平只说了一句:“要允许改革犯错误,但不允许不改革。”

邓小平

1987年党的十三大结束后,中央领导和一些老同志会见党的十三大代表。马胜利又见到小平同志。

“他当时对我说‘不管怎样改革,不管做什么,对国家对人民要问心无愧’。”“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这些改革者。”小平逝世时,这个敢说敢干的汉子哭得神情恍惚。

晚年马胜利

1995年,因企业经营不善,马胜利被免职退休。从请求承包到被免职,中间不过短短10多年时间。然而正是这段时间,他成为了中国国企改革的最有力推动者和大胆实践者。

马胜利用“承包”的实践为国企改革蹚开一条新路,他的辉煌与失落见证了国企改革在艰难中勇往直前的脚步,给中国国企改革注入了大量的积极元素,给后来者提供了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