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哪些很作很二的人物?

圖話小世界

其一、濫竽充數。南郭先生算一個吧。又作又二,乃至混不下去了。

其故事出自:《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 (悅) 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二、不擒二毛。宋襄公算一個吧。

周襄王十四年初冬,宋襄公領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楚國求救。楚國派能大將成得臣率兵向宋國國都發起攻擊。雙方的軍隊在泓水相遇。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比較混亂,正好攻擊。宋襄公的大臣目夷說:“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卻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軍過了河,陣形混合亂,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 宋軍吃了敗仗,損失慘重,都埋怨宋襄公不聽公子目夷的意見,宋襄公卻教訓道:"一個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戰時不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同時也不攻打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尤其是古人每當作戰時,並不靠關塞險阻取勝,寡人的宋國雖然就要滅亡了,仍然不忍心去攻打沒有布好陣的敵人。"

子魚卻說:“打仗是以勝利為目的,還說什麼君子之道!真的按襄公你說的做,就去當奴隸服侍算了,何必還打仗呢?”

第二年,宋襄公因箭傷發作而亡。其假仁假義,又作又二的表現,成為歷史笑柄。



其三、明武宗朱厚照算一個吧。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十四,朱宸濠起兵謀反,自稱皇帝,年號順德。此事被時任江西巡撫王守仁用43天平息。

八月,王守仁捷報尚未送達北京,明武宗自稱“奉天征討威武大將軍鎮國公”,於八月二十二日率萬餘官兵南下“親征”。後到達涿州時,王守仁捷報傳至,但明武宗仍一意南征。明武宗身邊的嬖倖甚至建議將朱宸濠放回鄱陽湖裡,讓明武宗生擒,以展示皇帝威信,為了將平叛功勞延及到明武宗及其諸倖臣,正德十五年(1520年)閏八月,王守仁不得已將擒獲的朱宸濠押至南京,獻給明武宗,名曰“獻俘”,武宗與諸近侍身著戎服.擺開作戰的陣勢,將朱宸濠除去桎梏,釋放在軍隊的包圍圈中,然後伐鼓鳴金而擒之,重新給他戴上枷鎖,列於隊伍前面,作凱旋狀而歸。十二月,朱宸濠被押至南京。但明武宗直到次年十月方才班師。


這個夠作夠二了吧。

應該還有,一時想不上來了。


水煮周易

給大家講幾個文人“作”的故事。

首推禰衡。

禰衡是東漢末年的名士。從小就很出名。

禰衡的作,主要表現在那張見誰噴誰的嘴上。

當時的名人,讓禰衡的這張嘴噴了個遍:

什麼陳群、司馬朗是和殺豬賣肉的屠夫一樣。什麼荀彧的臉長的可以借去給人弔喪。趙融大腹便便,當個伙頭軍剛合適。即使他的唯一的兩個好朋友孔融和楊修,他也沒放過:孔融是他大兒子,楊修是他小兒子。

年輕的禰衡很受孔融賞識(就是那個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孔融把禰衡推薦給曹操,可是禰衡看不上曹操,不想去。不去就不去,人各有志。可是,禰衡不去,還要作一番,不然也就不叫禰衡了。

禰衡先是說自己有精神病,不適合為曹操效力,然後藉著狂病發作,大罵曹操不是個好東西。傳到曹操的耳朵裡,曹操能高興嗎?曹操一氣之下,硬是讓傀儡漢獻帝下詔,讓禰衡做了一個鼓吏,就相當於酒宴時給人助興的歌手,想要當眾羞辱一下禰衡。


曹操接著宴請百官。沒想到禰衡擊鼓時,當著曹操面脫的一絲不掛,然後穿上鼓吏的衣服從容擊鼓。用這種行為顯示自己清白,羞辱了曹操。

這事還沒完,禰衡以給曹操道歉為名。手持三尺長的大鼓槌,一遍擊鼓,一邊把曹操從祖宗罵道現在。

罵得曹操那個火冒三丈。但又不想揹負殺士的惡名,於是把禰衡推薦給了劉表。

到了劉表那裡,禰衡繼續用嘴來作。罵的劉表把他推薦給了黃祖。黃祖是個有名的暴脾氣。一次宴會時,禰衡當眾噴黃祖“老東西”,氣的黃祖當時就叫人“拉出去,砍了”結果等黃祖氣消了,後悔去救禰衡的時候,禰衡已經被殺了。死時,只有26歲。

在看賀知章。

賀知章就是寫我們小學必背的《詠柳》和《回鄉偶書》的那位。是盛唐的詩人和書法家。

賀知章八十多歲的時候,喝酒不讓年輕人,經常和四十歲的李白這樣的人比酒量。長安街頭,經常能見到那個頭髮鬍子都白了的老頭,騎在馬上,前俯後仰,東倒西歪的,醉醺醺老頭。有一次,賀知章喝多了,沒騎馬,走到路上,醉眼迷離,老眼昏花,竟然掉到一個枯井裡。枯井裡的淤泥柔軟如棉被,八十多歲的賀秘監大人睡的那個香……



還有李白。

大家都知道李白在朝廷上敢作:讓楊貴妃研磨,讓高力士脫靴。在與朋友在一起時,喝酒喝的要賣衣服,賣寶馬(相當於現在賣車),這也夠作。

六十一歲的李白,因為喝酒過多,失足掉進江裡而死,這是李白的最後一作。李白的粉絲們,不能接受這個現實,於是編造出了李白跳江撈月亮,最後騎鯨成仙的故事,這也是我們能接受的詩仙的最好結局吧。



煙花三月09

我也說一個。

這個人就是戰國的宋康王。

這個人史書上說他打敗過齊國,楚國,魏國,還滅了一個諸侯國,滕國。長得一表堂堂,而且有神力。

宋康王的時候,齊國魏國剛相互尊對方為王不久。兩個還是都比較強的。宋國能打敗他們可見很厲害的。如果只是這樣那就沒意思了。

估計宋康王也是這麼想的。於是他就自己稱王了。這比秦國稱王還早。

可是稱了王還是不能滿足宋康王。因為被他打敗的齊國,魏國也都是王,顯示不出他的獨特性。那怎麼辦呢?

有辦法。宋康王叫人用皮袋子裝上鮮血,然後舉得高高的,那弓箭一射,啪,血撒了一地。然後跟人炫耀,你看我把天射出血了。

他還叫人用皮鞭狠狠抽打地。還把所有的土地神排位都毀了。告訴人家,我揍地,地都不敢吭聲。

這樣他覺得自己很吊了。天地鬼神都被他收拾的不敢吭聲了。

所以就更加肆無忌憚了。看見駝背的,就把人的背劈開,看看是什麼構造。看見早上淌水過河的,就把人家腿砍下來。估計想研究一下,裡邊溼沒溼。

大臣要是敢進諫,那好老子給你一箭。天都敢射,別說你了。

讀到這你該說了,這傢伙怎麼做事兒和殷紂王這麼像。嗨,別說,殷紂王還真是他祖先。所以,很多人看不下去了,就一致要求齊國滅了他。終於宋康王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作的國滅身亡了。

另外再說一個關於宋康王的事兒。

宋康王也做了一件所有昏君都會做的事兒。那就是看上自己手下韓憑的媳婦何氏。終於逼死了韓憑,何氏也自殺了。死前留了一封信想兩口子合葬。

宋康王一看遺書就笑了。我要是好說話,我就不是宋康王。你不是要合葬嗎?我偏不,我非把你們分開葬,讓你們面對面,就是沒法在一起。

於是乎,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這兩口子的墳墓裡分別長出了一顆樹。這兩顆樹越長越大最後抱在了一塊,叫做相思樹。